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铁矿石行业:自主供给能力初见成效 但市场进口依赖度仍较高

一、行业基本概述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铁矿石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3-2030年)》显示,铁矿石是指含有铁单质或者铁化合物的矿石,是钢铁生产企业的重要原材料。工业上对铁矿石的认定标准,是指平均含铁量在25%以上的矿石,天然铁矿石原矿经过破碎、磨碎、磁选、浮选、重选等程序逐渐选出符合冶炼要求的铁精矿。

根据铁矿石含有不同铁矿物的性质,可用于采选加工业的铁矿石原矿主要可分为赤铁矿、磁铁矿、褐铁矿、菱铁矿、镜铁矿等五种类型,这五类矿石也是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比较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铁矿石。

二、行业市场发展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铁矿石资源总量相对丰富的国家。根据《中国矿产资源报告( 2021)》显示,截至 2020 年末,我国铁矿已证实及可信储量合计为108.78 亿吨。但值得注意的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短缺,需求仍较为依赖进口。总体来看,我国的铁矿石资源总体呈现以下特征:一是铁矿石资源品位较低,截至2021年底,国产铁矿石平均品位为34.50%,远低于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家,也低于世界铁矿石品位平均水平;二是贫矿多,富矿少,贫矿资源储量占总储量的80%;三是中小型矿多,大型、特大型矿少;四是矿石类型复杂,难利用的铁矿多。

近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平稳期,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凸显,产能利用率不断创低位,随后国家颁发了多项政策,要求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2021年我国提高铁矿石自主供给能力初见成效。

具体来看2014年以来,受钢铁行业下行的影响,国内铁矿石原矿产量持续下滑。2018年,国内部分铁矿石开采企业在全国环保体系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进行整治清理,当年中国铁矿石原矿产量下降至76,337.40万吨,同比下降37.91%。2019年之后,随着铁矿采选企业逐渐完成生态环境治理整改,中国铁矿石原矿产量企稳回升,2020年中国铁矿石原矿产量达到86,671.70万吨。

虽然2021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呈现下滑态势,但受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以及202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的“强化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等政策影响,2021-2022年上半年,我国铁矿石原矿产量达到98,052.80万吨和50,121.10万吨,同比增长13.13%和2.12%。由此可见,2021年我国提高铁矿石自主供给能力初见成效。

2022年河北、辽宁等铁矿石主产地受疫情影响,叠加需求端钢铁行业延续弱势运行状态,我国铁矿石原矿产量呈下跌走势。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我国铁矿石累计产量达到96787.3万吨,累计下降1%。2023年1-6月我国铁矿石累计产量达到47675.9万吨,累计增长5.7%。

2022年河北、辽宁等铁矿石主产地受疫情影响,叠加需求端钢铁行业延续弱势运行状态,我国铁矿石原矿产量呈下跌走势。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我国铁矿石累计产量达到96787.3万吨,累计下降1%。2023年1-6月我国铁矿石累计产量达到47675.9万吨,累计增长5.7%。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而虽然我国铁矿石原矿产量较大,但由于原矿品位较低,自给率较低,国内铁精粉的产量无法满足我国钢铁行业快速增长的需求,直接导致长期以来,我国钢铁企业对进口铁矿石存在较高的依赖。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21年我国进口铁矿石11.24亿吨,2022年我国进口铁矿石11.07万吨。

而虽然我国铁矿石原矿产量较大,但由于原矿品位较低,自给率较低,国内铁精粉的产量无法满足我国钢铁行业快速增长的需求,直接导致长期以来,我国钢铁企业对进口铁矿石存在较高的依赖。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21年我国进口铁矿石11.24亿吨,2022年我国进口铁矿石11.07万吨。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三、行业消费情况

自 1996 年以来,我国钢铁产量已连续 25 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生铁产量从 2005 年 3.44 亿吨上升到 2020 年的 8.88 亿吨,复合增长率 6.53%;粗钢产量从 2005 年的 3.53 亿吨上升到 2020 年的 10.65 亿吨,复合增长率 7.63%;钢材产量从 2005 年 3.78 亿吨上升到 2020 年的 13.25 亿吨,复合增长率 8.73%。

但近两年,由于房地产业低迷及地铁投资放缓、汽车轻量化趋势,对钢铁产业需求下降。2021年,随着国内“双碳”、“双控”政策措施逐步落实,我国钢铁产业综合水平自2015年以来首次呈现下降态势,其中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8.69亿吨、10.33亿吨和13.37亿吨,同比变动为-2.14%、-3.00%和0.91%。

2022年我国钢铁行业生产进一步放缓,生铁产量为86382.8万吨,同比下降0.6%;粗钢产量为101795.9万吨,同比下降1.7%;钢材产量为134033.5万吨,同比增长0.3%,

2022年我国钢铁行业生产进一步放缓,生铁产量为86382.8万吨,同比下降0.6%;粗钢产量为101795.9万吨,同比下降1.7%;钢材产量为134033.5万吨,同比增长0.3%,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随着生铁、粗钢、钢材等产品产量的增长,我国的铁矿石需求也急剧增长。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铁矿石行业需求量18.99亿吨,同比2018年的18.17亿吨,增长了4.51%,2020年国内铁矿石需求为20.21亿吨,2021年需求为20.81亿吨。

随着生铁、粗钢、钢材等产品产量的增长,我国的铁矿石需求也急剧增长。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铁矿石行业需求量18.99亿吨,同比2018年的18.17亿吨,增长了4.51%,2020年国内铁矿石需求为20.21亿吨,2021年需求为20.81亿吨。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技术突破+高端应用共振 我国生物基复合材料行业迎发展机遇 市场高度集中

技术突破+高端应用共振 我国生物基复合材料行业迎发展机遇 市场高度集中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驱动下,生物基复合材料产业迎来发展黄金期。相关企业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在材料改性、工艺优化、装备升级等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系列突破,推动产业从实验室研究向规模化应用加速转型。

2025年10月27日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 全球生物基材料进入“规模化商用”新阶段 我国正以强劲势头发展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 全球生物基材料进入“规模化商用”新阶段 我国正以强劲势头发展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对化石资源的依赖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与此同时,当前以化石原料为主导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因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已难以满足新时代低碳转型的刚性需求。

2025年10月25日
新能源汽车、风电等驱动我国聚酰亚胺薄膜需求放量 企业积极布局助力高端化突破

新能源汽车、风电等驱动我国聚酰亚胺薄膜需求放量 企业积极布局助力高端化突破

聚酰亚胺薄膜作为综合性能卓越的“黄金薄膜”,应用领域持续拓展,已覆盖消费电子、风电、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半导体、汽车、医疗、5G通信等多领域。尽管国内行业技术与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但电子级及高端产品仍存短板,进口依赖度较高。在广阔应用前景与国产替代需求推动下,国内企业正积极布局产能,以满足下游需求,助力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

2025年10月24日
散热瓶颈催生百亿市场 我国金刚石复合材料行业蓬勃发展 华为取得技术突破

散热瓶颈催生百亿市场 我国金刚石复合材料行业蓬勃发展 华为取得技术突破

随着5G通信、人工智能、高功率芯片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的功率密度急剧攀升,“热障”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致命瓶颈。在此背景下,金刚石复合材料凭借其无与伦比的性能优势站上风口,并且实现了应用范围的极大拓展。尤其是在半导体散热这一前沿阵地,CVD金刚石散热片正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预计至2030年,其在数据中心领域的市

2025年10月23日
我国锑矿行业:储量居全球首位 光伏打开新增量 出口进入“管制新阶段”

我国锑矿行业:储量居全球首位 光伏打开新增量 出口进入“管制新阶段”

我国锑矿储量全球第一且分布集中,但经多年开采后矿石品位下降,静态储采比偏低,资源保障压力渐显。供应端受环保政策收紧、开采难度加大等因素制约,产量总体呈收缩态势;需求端应用多元,既以阻燃剂为核心基石、铅酸蓄电池提供稳定支撑,又有光伏产业带来新增量。此外,我国锑矿出口已正式进入明确的“管制时代”,管制政策的落地对行业出口格

2025年10月23日
我国加氢站行业建设加快 广东数量稳居第一 大型化趋势带来广阔增量空间

我国加氢站行业建设加快 广东数量稳居第一 大型化趋势带来广阔增量空间

加氢站通常用于为氢能源汽车提供燃料,是氢能源汽车发展所需的重要基础设施。2015年前,我国只有北京氢能示范园加氢站、上海安亭加氢站、郑州宇通加氢站等少数几个加氢站。近年来,随着国内氢燃料电池车产业加速发展,叠加中央财政补贴大力支持,各地加氢站建设加快。2024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已经达到5548辆,销量已达540

2025年10月2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