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基本概述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3-2030年)》显示,建筑垃圾处理是将固体废弃物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的一种方式。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或拆除、修缮过程中所产生的渣土、弃土、弃料、淤泥及其他废弃物。根据垃圾产生源的不同,建筑垃圾可以分为施工建筑垃圾和拆毁建筑垃圾,按组成成分分类,建筑垃圾中分为渣土、混凝土块、碎石块、砖瓦碎块、废砂浆、泥浆、沥青块、废塑料、废金属、废竹木等。
建筑垃圾对我们的生活环境具有广泛地侵蚀作用,对于建筑垃圾如果实行长期不管的态度,那么对于城市环境卫生,居住生活条件,土地质量评估等都有恶劣影响。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二、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1、建筑垃圾年产量巨大,建筑垃圾处理市场潜力庞大
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建筑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建筑规模不断扩大,随之产生的建筑垃圾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建筑垃圾占固废垃圾总量的40%,是固废的第一大来源构成。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我国建筑垃圾的产生量由2547.9百万吨增加至3094.3百万吨,复合年增长率为4.0%。同时根据住建部《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测算,2022年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预计为35.35-45.16亿吨。预计到2026年,我国建筑垃圾的产生量预计将达到3618.3百万吨。与此同时,由于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使得我国建筑垃圾在过去多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和利用,导致我国建筑垃圾存量巨大。由此可见,我国建筑垃圾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刺激了建筑垃圾处理需求的增长。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层出不穷的政策利好,推动建筑垃圾处理市场快速发展
就现状而言,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率依旧不足10%,且建筑垃圾产生量逐年增长。因此近些年来,为了促进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例如2021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九部门印发《关于“十四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到2025年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在工程建设领域推行绿色施工,推广废弃路面材料和拆除垃圾原地再生利用,实施建筑垃圾分类管理、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等。
2021年12月15日,生态环境部等18部委又联合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出推动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
2022年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共伴生矿)、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存量大宗固废有序减少。
我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相关政策
发布时间 | 发布部门 | 政策名称 | 主要内容 |
2015年5月 | 中共中央 国务院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开发利用“城市矿产”,推进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以及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再制造和再生利用产品,鼓励纺织品、汽车轮胎等废旧物品回收利用。 |
2016年2月 | 中共中央 国务院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 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缩短建造工期,提升工程质量。 |
2017年1月 | 国务院 | “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 | 推动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园林废弃物、城市污泥和废旧纺织品等城市典型废弃物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进燃煤耦合污泥等城市废弃物发电。 |
2019年1月 | 国务院办公厅 | “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 开展建筑垃圾治理,提高源头减量及资源化利用水平。摸清建筑垃圾产生现状和发展趋势,加强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强化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建筑垃圾转运调配、消纳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加快设施建设,形成与城市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建筑垃圾处理体系。 |
2021年2月 | 国务院 |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 | 加大工程建设中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力度,推动废旧路面、沥青、疏浚土等材料以及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
2021年3月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关于“十四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 | 加强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规范建筑垃圾堆存、中转和资源化利用场所建设和运营,推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应用。鼓励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及制品在建筑工程和道路工程中的应用,以及将建筑垃圾用于土方平衡、林业用土、环境治理、烧结制品及回填等,不断提高利用质量、扩大资源化利用规模。 |
2021年10月 | 国务院 |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 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推广废弃路面材料原地再生利用。 |
2021年10月 | 中共中央办公厅 | 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 | 加强建筑材料循环利用,促进建筑垃圾减量化,严格施工扬尘管控,采取综合降噪措施管控施工噪声。 |
2021年12月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 | 积极探索农村建筑垃圾等就地就近消纳方式,鼓励用于村内道路、入户路、景观等建设。 |
2022年2月 | 国务院办公厅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 加强建筑垃圾精细化分类及资源化利用,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产品质量,扩大使用范围,规范建筑垃圾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行为。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目前随着相关法律、标准体系的日益完善,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在处理设备、生产技术、标准规范、产品质量、使用示范等环节均已突破瓶颈,建筑垃圾资源化平台逐步完善,利用能力显著提升,一些特殊垃圾处理也将进入针对性处理时代。
近年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市场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18-2022年我国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系统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从43亿元增长到了79亿元。预计2023年我国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系统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增至98亿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建筑垃圾处理量不断增加。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建筑垃圾处理量在17.5亿吨左右,预计到2026年其处理量将超过20亿吨。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行业技术专利申请数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17-2021年我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的技术专利申请数从1160件增长到了3644件。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的主要壁垒包括政策壁垒、区域壁垒以及资金壁垒等。例如未取得特许经营的企业无法开展建筑垃圾的运输及处理业务,跨省市或者一定区域的运输也受到严格监管和相应的限制,建筑垃圾处理设备单价较高,生产线的投资相对较高等。从而也使得目前我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集中度还比较低,体量最大的郑州鼎盛、上海山美以及黄埔再生等企业市场占有率均未超过10%。
3、建筑垃圾资源化率仍不足10%,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虽然目前我国建筑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但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却不足10%,相对于部分发达国家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率高达90%来说,市场仍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预计随着建筑垃圾资源化率不断提升,市场也有着较大的增长空间。而根据分析,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通过建筑垃圾的资源再生利用,节约大量资源、节省建筑材料再生产过程、保护生态环境和产生经济效益,成为建筑垃圾处理的发展方向。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