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先进陶瓷材料行业分析:应用市场广阔 中低端产品基本能自给自足或出口海外

先进陶瓷材料是采用新型无机非金属原料,通过先进的工艺技术加工而成的。具有耐高温、耐腐蚀性能优良等特点。先进陶瓷材料是指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耐磨损性以及耐腐蚀性等优点。这些特点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实现,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使用特种钢材制造出各种产品。

先进陶瓷与传统陶瓷的对比

简述
原料 传统陶瓷以天然矿物,如粘土、石英和长石等不加任何处理直接使用,而现代陶瓷则使用人工合成的高品质粉体为原料
结构 原料不同导致传统材料中化学和相组成的复杂多样,杂质成分和杂质相众多而不易控制,显微结构粗劣而不够均匀,气孔多。先进陶瓷则采用人工精选材料及配方,通常具有显微结构均匀而细密的特点。
制备工艺 传统陶瓷的矿物经混合可直接用于湿法成型,如泥料的塑性成型和浆料的注浆成型,材料的烧结温度一般900℃到1400℃,烧成后一般不需要后加工;先进陶瓷材料采用高纯粉体,一般需添加有机添加剂后采用干法或湿法成型,材料烧结温度一般在1200℃到2200℃之间,烧完后尚需加工。
材料性能 由于如上各点不同,导致传统陶瓷和先进陶瓷性能上有着极大的差异,先进陶瓷丰富了陶瓷材料的应用范畴。打破传统陶瓷一般仅限于日用陶瓷及建筑卫生陶瓷的圈子,基于优秀的力学性能特别是高温力学性能和各种光、电、声、磁的功能,可以在工业各个领域得以应用:石油、化工、钢铁、电子、纺织和汽车等行业中应用,同时在许多尖端技术领域如航天、核工业和军事事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潜力。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先进陶瓷材料市场竞争现状分析与投资战略调研报告(2023-2030年)》显示,目前国外先进陶瓷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的主要有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等。其中,美国对先进陶瓷在航空航天、核能等领域的应用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在先进陶瓷材料的产业化、民用领域方面占据领先地位,并占有世界先进陶瓷约一半的市场份额;欧盟在先进陶瓷部分细分应用领域和机械装备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俄罗斯、乌克兰在结构陶瓷和陶瓷基复合材料方面实力雄厚。

世界范围内的先进陶瓷实力对比

维度 简述
美国 美国先进陶瓷发展重点为高温结构陶瓷,目前在航天技术、航空器、核工程、汽车、医疗设备及机械动力等领域处于大范围使用阶段。从2000年开始,美国先进陶瓷协会和美国国家能源部联合资助并实施了为期20年的美国先进陶瓷发展计划,预期目标是:到2020年,先进陶瓷以其优越的高温性能、可靠性以及其他独特性能,成为一种经济适用的首选材料,并广泛应用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需求者根据应用要求可以选择使用具有优越性价比的先进陶瓷产品。
日本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在先进陶瓷材料科研、制备方面占有领先、突出的地位。近年来,日本将先进陶瓷作为战略性产业,将先进陶瓷看作是决定未来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在电子陶瓷、光导纤维、高韧性陶瓷等先进陶瓷材料方面,日本均处于领先地位。日本生产的先进陶瓷敏感元件已占据国际市场主要份额,包括热敏、压敏、磁敏、气敏、光敏等在内的各种先进陶瓷产品垄断着大部分市场;在泡沫陶瓷、超塑性陶瓷、塑胶复合陶瓷以及各种先进陶瓷材料与陶瓷部件研发,高性能陶瓷电池、陶瓷发动机等研发开发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
欧盟 欧盟各国以功能陶瓷和高温结构陶瓷为主要研究对象,目前研究的重点为发电设备中应用的新型材料技术,如陶瓷活塞盖、排气管里衬、涡轮增压转子及燃气轮转子等。此外,欧盟部分国家在先进陶瓷机械、装备方面优势明显。
俄罗斯及乌克兰 俄罗斯、乌克兰两国在先进陶瓷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方面,基础扎实,设施齐全。在结构陶瓷和陶瓷基复合材料方面,不论是氧化物陶瓷、非氧化物陶瓷、复相陶瓷或者是陶瓷基复合材料,如氧化铝、莫来石、氮化硅、氮化铝、氮化硼以及石英-石英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各类晶须、纤维补强增韧的陶瓷基复合材料,不但在实验室研制成功,而且已开发成有明确应用目的的制品,相当一部分已投入商业生产。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先进陶瓷材料按其性能及用途可分为两大类: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功能陶瓷在先进陶瓷中约占70%的市场份额,其余为结构陶瓷。先进陶瓷材料的军工应用则主要集中在结构材料及电子器件方面,主要用于用于航空发动机及飞机刹车盘、火箭发动机热结构件、航天飞行器和导弹的热防护材料、卫星反射镜等。

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用途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目前国内先进陶瓷产业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西、广东、江苏、浙江、河北、福建等几个省份,2015年这些省份产值比例约占全国产值的70%。其中,华东地区较大的先进陶瓷产业基地有山东淄博、江苏宜兴,华中地区较大的先进陶瓷产业基地有江西萍乡,华南地区较大的先进陶瓷产业基地有广东佛山。国内很多先进陶瓷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已性格比高广受称赞,但还是很大一部分产品与国际巨头们存在较大差距,中低端基本能自给自足或出口海外,但众多高端领域与国外技术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Qmm)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金属注射成形(MIM)行业分析:产业链结构清晰 市场有望形成百亿赛道

我国金属注射成形(MIM)行业分析:产业链结构清晰 市场有望形成百亿赛道

金属注射成形(MIM)作为一种集成了塑料注射成型灵活性与粉末冶金高性能的“近净成形”工艺,正凭借其在大批量、复杂小型金属零件制造中的显著优势,迅速成长为高端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

2025年11月07日
我国有色金属检验检测行业呈现“小、散、弱”特征 政策将促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我国有色金属检验检测行业呈现“小、散、弱”特征 政策将促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制造业、建筑业、航空航天业等对有色金属及制品的需求增加,直接带动了原材料检测、成分分析等检测服务需求。以采矿、冶金检验检测营业收入为例;2016-2020年我国采矿、冶金检验检测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5.30%,到2021年,其营业收入首次出现下滑,市场规模约为31.48亿元;2022年则开始回升,市场规模约为3

2025年11月04日
下游需求升级驱动我国铝板带箔高附加值化、低碳化转型 行业存在较高进入壁垒

下游需求升级驱动我国铝板带箔高附加值化、低碳化转型 行业存在较高进入壁垒

虽然我国铝土矿储量虽位列全球第七,但资源品质较低,开采成本较高。2024年我国铝土矿矿石储量73582.3万吨,同比增长4%;产量约为‌9300万吨‌,为铝板带箔行业发展提供较为充足的原材料。

2025年10月31日
我国玻璃纤维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出口量创历史新高 中国巨石领衔

我国玻璃纤维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出口量创历史新高 中国巨石领衔

我国为玻纤生产第一大国,2023年国内玻纤总产量占全球比重超70%。近两年来,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阶段,我国玻璃纤维行业内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激烈竞争后,正逐步摆脱“内卷式”不良竞争的困境。骨干企业积极主动应对行业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开展产能调控和产品结构优化。2023年以来,巨石集团、泰山玻

2025年10月29日
下游产能扩张驱动 我国电解铜箔钛阳极板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容

下游产能扩张驱动 我国电解铜箔钛阳极板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容

当前,在“双碳”战略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与储能产业爆发式增长,驱动锂电铜箔产能快速扩张;同时,5G通信、汽车电子等产业升级亦推动高端PCB铜箔需求持续提升。下游铜箔企业纷纷加大产能布局,德福、嘉元、诺德等龙头企业扩产节奏加快,海亮等跨界玩家亦积极入局,共同拉动电解铜箔钛阳极板市场需求放量。

2025年10月25日
从“攀西基地”到“世界集群” 我国钛铁矿行业升级杠杠被撬动

从“攀西基地”到“世界集群” 我国钛铁矿行业升级杠杠被撬动

被誉为“太空金属”的钛,正迎来其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全球储量普遍下行的背景下,中国攀西地区世界级的红格南钒钛磁铁矿全面开工,致力于打造“万亿产值”的产业集群。这不仅是中国钛铁矿供给的新支柱,更是撬动整个行业升级的杠杆。

2025年10月24日
进口退潮与内需崛起 我国废铝回收行业供给将逐步放量 汽车报废周期潜力大

进口退潮与内需崛起 我国废铝回收行业供给将逐步放量 汽车报废周期潜力大

在“洋垃圾”禁令驱动进口废铝退潮的同时,一场深刻的国内原料结构革命正在上演。政策重塑了供应格局,促使产业目光转向内部。2024年,国产废铝已强势占据86%的供应主体。当前,我国废铝行业正站在一个结构性释放的起点:庞大的社会铝库存因产品生命周期差异而错峰释放,其中正处于报废高峰的交通设备用铝,在政策推动与单车用铝量提升的

2025年10月18日
制造业升级激活“工业牙齿” 我国螺纹加工刀具行业迎扩容机遇

制造业升级激活“工业牙齿” 我国螺纹加工刀具行业迎扩容机遇

螺纹加工刀具,被誉为“工业的牙齿”,其性能直接决定着制造业的效率、成本与产品质量。当前,在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需求拉动,以及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推动下,我国螺纹加工刀具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4年市场规模已突破33亿元。同时,我国螺纹加工刀具市场呈现出清晰的金字塔竞争格局。未来,随着制造业深度

2025年10月1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