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HJT电池降银需求让电镀铜站上风口 多企业争相布局电镀铜设备

镀铜是在电镀工业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预镀层,包括锡焊件、铅锡合金、锌压铸件在镀镍、金、银之前都要镀铜,用于改善镀层结合力。

1、光伏行业技术路线持续迭代,长期看HJT路线将成为更优选择

近年来光伏行业技术路线持续迭代,2021年以来电池技术路线逐渐迭代到以HJT、TOPCon为主的N型电池片路线,其中TOPCon因为其生产工艺的综合成本更低而成为相对优先级更高的主流路线。长期来看HJT路线是相对更优的选择,主要表现为:(1)HJT 电池可避免 LID 光致衰减和 PID 电位诱导衰减;(2)HJT电池温度系数优于 PERC、TOPCon,输出功率稳定;(3)HJT 电池结构对称,双面率高;(4)HJT 电池适合薄片化发展,降低硅片成本;(5)HJT 转换效率高;HJT 制备流程短,利于产业化。

近年来光伏行业技术路线持续迭代,2021年以来电池技术路线逐渐迭代到以HJT、TOPCon为主的N型电池片路线,其中TOPCon因为其生产工艺的综合成本更低而成为相对优先级更高的主流路线。长期来看HJT路线是相对更优的选择,主要表现为:(1)HJT 电池可避免 LID 光致衰减和 PID 电位诱导衰减;(2)HJT电池温度系数优于 PERC、TOPCon,输出功率稳定;(3)HJT 电池结构对称,双面率高;(4)HJT 电池适合薄片化发展,降低硅片成本;(5)HJT 转换效率高;HJT 制备流程短,利于产业化。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银浆为HJT电池片最大的成本构成,电镀铜应运而生

尽管当前HJT路线成为了光伏行业技术路线的相对更优选择,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其成本也更高,而HJT的降本增效难题在于银浆成本的居高不下。从成本构成来看,硅片是光伏电池片的最大成本来源,而在非硅片环节中,银浆是HJT电池片的最大的成本构成。

尽管当前HJT路线成为了光伏行业技术路线的相对更优选择,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其成本也更高,而HJT的降本增效难题在于银浆成本的居高不下。从成本构成来看,硅片是光伏电池片的最大成本来源,而在非硅片环节中,银浆是HJT电池片的最大的成本构成。

资料来源:中科院电工所

正是由于HJT银浆成本居高不下,所以部分企业开始探索少银和去银化的技术路线,电镀铜则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来,行业甚至认为电镀铜将成为去银化的终极方案。当前HJT电池降银路线主要包括银保通路线和电镀铜路线两种,具体如下表所示:

降银路线对比

银包铜路线 电镀铜路线
降本原理 通过将银覆盖在铜粉颗粒的表面来减少银用量,铜能够替代部分银 铜直接作为金属电极材料,完全替代银
优点 降低浆料成本,导电、导热性能优异 铜替代全部的银&提升转换效率,从根本上解决银浆成本过高的问题
缺点 高温工艺中铜容易氧化失效,适用于低温工艺的 HJT 良率较低、工艺涉及环保问题多、铜栅线脱栅/氧化等
技术进展 多家下游客户已批量导入进口银包铜浆料,国产银包铜浆料验证中,关键难点在于可靠性 各家厂商技术验证中,关键难点在于工艺成熟度&降本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HJT电池降银需求让电镀铜站上风口 多企业争相布局电镀铜设备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电镀铜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3-2030年)》显示,随着光伏装机量的持续攀升,全球银浆消耗量持续增加,将会带来银价的上涨,电镀铜工艺就算不一定最后完全取代银浆路线,但至少对于减少银浆需求从而抑制银浆价格是有一定作用的。

2022年8月,迈为&SunDrive取得低铟无银异质结电池效率突破,转换效率高达25.94%;与此同时宝馨科技推进电镀铜设备在HJT领域的应用;2022年7月,东威科技光伏电镀铜设备速度已达6000片/h。此外,还有诸如捷得宝、太阳井等未上市的优秀公司正在积极探索电镀铜技术。

多公司探索电镀铜设备产业化布局

公司 时间 布局
罗博特科 2022年11月 已经完成铜电镀设备的内部测试,公司专门负责该业务的技术团队对铜电镀样片进行了初步的检验和评估,各项指标基本达预期;近期,公司已经与几家客户签订项目合作保密协议,基于公司的全新方案,正在按照保密协议的约定陆续采购设计样机所需物料,开始在合作客户端逐步完成铜电镀设备的样机配套并安排在客户现场进行测试
迈为股份 2022年8月 联合 SunDrive 取得低铟无银异质结电池效率突破,转换效率高达 26.41%
宝馨科技 2022年8月 怀远2GW光伏异质结电池及组件项目预计在 9个月内完成建设并投产,重点就电镀铜设备在异质结电池领域的应用积极开展验证与提升
东威科技 2022年7月 光伏电镀铜设备速度已达 6000 片/h
迈为股份 2022年3月 CVD 工艺在迈为最新一代的量产微晶设备上完成,采用了双面微晶结构结合新型高迁移率的 TCO 工艺,金属化工艺由SunDrive 在其最新一代无种子层铜电镀中试设备上完成
捷佳伟创 2022年1月 布局电镀铜技术工艺

资料来源:各公司公告(YM)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滚珠丝杠行业:数控机床及新能源车为市场提供持续可增点 国产进程亟需加速

我国滚珠丝杠行业:数控机床及新能源车为市场提供持续可增点 国产进程亟需加速

当前,我国滚珠丝杠下游应用呈现多点开花态势,已覆盖机床、物流、医疗、包装、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及机器人等多个领域。其中,2023年机床领域以45%的占比稳居滚珠丝杠第一大应用市场,展现出绝对领先优势。同期,物流、医疗、包装等领域虽然各自占比不足10%,但发展潜力大,为行业增长提供了多元化支撑。

2025年08月13日
我国激光器行业应用场景丰富且仍在持续拓展 光纤激光器已基本实现国产替代

我国激光器行业应用场景丰富且仍在持续拓展 光纤激光器已基本实现国产替代

随着政策推动,我国激光器国产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目前我国光纤激光器已基本实现国产替代,低、中、高端均已超过半数。从细分市场结构看,国产低功率光纤激光器技术成熟、成本较低,国产100W及以下低功率光纤激光器国产化率99.01%,已经基本实现国产替代。

2025年08月13日
电力设备需求升级 我国电磁线行业中高端市场迎良机 长远看企业呈一定集中性

电力设备需求升级 我国电磁线行业中高端市场迎良机 长远看企业呈一定集中性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不断鼓励并推进以电力设备、工业电机等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电磁线行业作为工业产品的基础产业,其生产规模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张。目前我国电磁线年生产能力超过百万吨,约占全球电磁线生产总量的 50%。

2025年08月12日
我国核电机组行业:核准节奏加快 在建、商运规模持续增长

我国核电机组行业:核准节奏加快 在建、商运规模持续增长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核电产业的不断重视,我国核电机组在建数量和装机容量呈现不断增长态势,并且均持续保持世界第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在建核电机组27台,总装机容量3230.9万千瓦,高于在建核电机组数量排名世界第二位的印度和并列排名第三位的俄罗斯、土耳其和埃及,连续第18年位居全球第一位(印度在建7台核电机组

2025年08月12日
我国智能眼镜市场增长势头迅猛 多方跨界玩家积极布局 产品密集发布

我国智能眼镜市场增长势头迅猛 多方跨界玩家积极布局 产品密集发布

自2024年起,我国智能眼镜市场增长势头迅猛,且增速显著领先全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智能眼镜出货量突破130万台,2025年第一季度达49.4万台,同比激增116.1%,较全球同期增速(82.3%)高出33.8个百分点。市场热度在“618”期间进一步显现:京东平台AI眼镜的成交量同比增长7倍,AR眼镜用户数增长7

2025年08月11日
我国主动散热材料行业分析:热流密度激增 液冷成为市场发展新方向

我国主动散热材料行业分析:热流密度激增 液冷成为市场发展新方向

近年来,随着5G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电子设备的功率密度不断增加,散热问题逐渐成为制约设备性能的瓶颈。根据相关资料,电子元器件故障发生率随工作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增长,温度每升高10°C,系统可靠性降低50%,若电子元器件工作热量未能及时疏导,将发生发烫、卡顿、死机等情形。

2025年08月08日
旺盛需求、资本涌入、技术突破、政策支持 我国陪伴机器人行业风起云涌

旺盛需求、资本涌入、技术突破、政策支持 我国陪伴机器人行业风起云涌

随着大语言模型的突破与迭代,现其已经具备进行多轮高质量对话的能力,而这也推动陪伴机器人从“功能执行”迈向“情感共鸣”的新阶段,相较于人形机器人,陪伴机器人落地更加简单,更有望率先进入家庭场景。

2025年08月08日
智能座舱SoC芯片行业需求水涨船高 国产紧抓新技术机遇 外资巨头地位松动

智能座舱SoC芯片行业需求水涨船高 国产紧抓新技术机遇 外资巨头地位松动

着我国乘用车前装智能座舱搭载率持续攀升,智能座舱SoC芯片需求水涨船高。2024年上半年我国乘用车前装智能座舱搭载率突破70%,到年底已达到73.4%,预计2025年将跨越80%大关。2022-2023年我国智能座舱SoC芯片市场规模由88亿元增长至108亿元,预计2024年、2025年、2026年我国智能座舱SoC芯

2025年08月0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