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滑翔伞行业发展现状与进出口情况 出口量一直大于进口量 韩国是第一大出口地

一、行业基本概述

滑翔伞是飞行运动员驾翼型伞衣,主要是由伞翼、吊袋、救生伞组成。其中,翼型伞衣,也称伞翼,是滑翔伞产生升力和承受载荷的主要部件。伞衣的形状、面积以及与气流相对运动的速度,对升力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

滑翔伞分类

具体类型 类别特征
按飞行员技能水平 初级滑翔伞 供初级滑翔伞学员使用
中级滑翔伞 供中级及以上飞行员休闲娱乐飞行所用
高级滑翔伞 供中高级飞行员比赛或长途飞行所用
按赛事 滞空时间赛 计算从起飞场到降落场的时间,在空中停留时间最长者获胜
定点着陆赛 在着陆场设置目标点,检测着陆的精确度。着陆时要求以安全方式降落,若出现危险操作,以负分计算,着陆点越靠近自标点分数越高
定时赛 赛前设定好从起飞场到降落场的滞空时间,最接近设定的时间范围者获胜
自由飞行赛 自由飞行赛是未预先设定路线和方向的长距离行赛,飞行距离最远者获胜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二、行业发展现状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滑翔伞行业发展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2-2029年)》显示,滑翔伞飞行是一项相对现代的运动,最早可以回溯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法国人Pierre Lemoigne借助拖力带着自己改进的圆形降落伞飞行。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晚期,跳伞的滑翔能力缓慢,但是稳步提高。美国,以及阿尔卑斯山区,例如法国及瑞士的飞行者人数不断增长,最终人们得以推动运动进一步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滑翔伞直线飞行距离的世界纪录为335公里/208英里。国际航空联合会(FAI)世界滑翔伞冠军赛/金标赛每隔一年举行一次,第一届为1989年的奥地利Kössen赛事。2000年,英格兰举行了世界首场滑翔伞准确降落冠军赛/锦标赛。随着滑翔伞的热度进一步增长。1979年,世界上第一所滑翔伞飞行学校成立。1985年,首批商业用途的滑翔伞上市。

我国滑翔伞发展历史较晚,于80年代末才进入国内,到目前估计也就三十年的样子。近几年来由于它简单易学、趣味性强安全可靠,不需要太大的体力,而且具有较大的趣味性和娱乐性等优点,逐渐成为广大航空运动爱好者向往、追求和迷恋的体育运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滑翔伞行业。根据数据线,2016-2020年中国滑翔伞A级飞行员数量不断增长,从677人增长至2512人,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8.8%。

我国滑翔伞发展历史较晚,于80年代末才进入国内,到目前估计也就三十年的样子。近几年来由于它简单易学、趣味性强安全可靠,不需要太大的体力,而且具有较大的趣味性和娱乐性等优点,逐渐成为广大航空运动爱好者向往、追求和迷恋的体育运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滑翔伞行业。根据数据线,2016-2020年中国滑翔伞A级飞行员数量不断增长,从677人增长至2512人,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8.8%。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随着滑翔伞用户的不断增多,我国滑翔伞市场规模也在逐步扩大。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滑翔伞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9亿元上涨至10.8亿元,同比2020年上涨22.73%。预计随着渗透率的持续提高,未来我国滑翔伞行业市场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

随着滑翔伞用户的不断增多,我国滑翔伞市场规模也在逐步扩大。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滑翔伞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9亿元上涨至10.8亿元,同比2020年上涨22.73%。预计随着渗透率的持续提高,未来我国滑翔伞行业市场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同时滑翔伞人员数量的不断增长,促进行业建设的不断发展,推动滑翔伞行业的迅速发展。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滑翔伞俱乐部和“飞行场地合计有168家,广泛分布于全国27个省市,其中浙江、四川湖南分别有22家、20家、12家,合计占比达32.1%。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年我国滑翔伞行业不断发展,但高风险仍是滑翔伞行业最大的制约因素。根据新闻显示,2019-2020年全国共发生9起滑翔伞安全事故,死亡人数达到10人。

三、进出口情况

近年我国滑翔伞出口量一直是大于进口量。有数据显示,2022年1-9月中国降落伞、旋翼降落伞及其零件、附件(88040000)进口量为11728千克,出口量为85216千克。这也说明目前我国滑翔伞不依赖进口,国内供给能够完全满足国内需求。

近年我国滑翔伞出口量一直是大于进口量。有数据显示,2022年1-9月中国降落伞、旋翼降落伞及其零件、附件(88040000)进口量为11728千克,出口量为85216千克。这也说明目前我国滑翔伞不依赖进口,国内供给能够完全满足国内需求。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观研天下整理

目前我国滑翔伞主要出口地为韩国、美国、波兰、瑞士、捷克等地。其中韩国是我国滑翔伞第一大出口地,2022年1-9月向其出口47476千克;其次为美国,向其出口1699千克。

目前我国滑翔伞主要出口地为韩国、美国、波兰、瑞士、捷克等地。其中韩国是我国滑翔伞第一大出口地,2022年1-9月向其出口47476千克;其次为美国,向其出口1699千克。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观研天下整理(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对位芳纶行业自主供应能力显著提升 泰和新材产能占比超五成

我国对位芳纶行业自主供应能力显著提升 泰和新材产能占比超五成

对位芳纶性能卓越,当前消费主要集中在光纤增强与安全防护两大领域。近年来,我国对位芳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能从2018年不足0.3万吨激增至2024年超3万吨,自给率也从约15%大幅提升至83%左右。然而,行业面临中低端产能充裕、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的结构性矛盾,向高端迈进已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2025年10月09日
企业竞争力提升、出口均价上扬 我国向缝制设备行业之巅迈进

企业竞争力提升、出口均价上扬 我国向缝制设备行业之巅迈进

根据测算,2025年Q1,我国缝制设备内销同比约下滑25%,2025年H1 ,我国缝制设备内销同比下滑 30-35%左右。

2025年10月07日
我国蚕茧行业现状:产业区域加速向西部转移 出口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

我国蚕茧行业现状:产业区域加速向西部转移 出口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

近几来我国桑园面积持续减少。据蚕桑主产省(区、市)生产主管部门的统计,2023年我国桑园面积共计82万公顷,较上年减少了94万公顷,减幅为5%。到2024年,全国桑园面积进一步降至71.02万公顷。

2025年09月29日
政策驱动产能出清 我国粘胶短纤行业供给格局优化 龙头企业竞合

政策驱动产能出清 我国粘胶短纤行业供给格局优化 龙头企业竞合

目前,我国粘胶短纤行业正经历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变革。在严格的环保政策驱动下,落后产能持续出清,国内粘胶短纤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已形成以赛得利、三友化工、中泰化学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主导的竞争格局。与此同时,在下游需求的强劲支撑下,粘胶短纤行业开工率与产量维持高位,展现出良好的韧性。

2025年09月08日
氨纶行业:国内面临库存和盈利压力 出口成重要增长极 市场头部效应显著

氨纶行业:国内面临库存和盈利压力 出口成重要增长极 市场头部效应显著

服装为氨纶主力下游,占比达76%。服装市场发展带动氨纶需求提升:2020年以来瑜伽服、防晒服等潮流单品的出现,明显带动氨纶整体需求增长。其他应用领域占比达24%,其中产业用纺织品占比7%,主要由于医疗等新兴领域增速显著--老龄化社会推动医用绷带、可吸收缝合线等高端产品需求激增。

2025年08月27日
租房人群驱动需求+睡眠经济崛起 我国蚊帐行业市场稳步扩张 预计2029年将超百亿

租房人群驱动需求+睡眠经济崛起 我国蚊帐行业市场稳步扩张 预计2029年将超百亿

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提升,蚊帐作为健康、环保的家居用品,能够在夏季提供舒适睡眠环境,受到更多消费者青睐。同时,全球气候变化使蚊媒疾病传播风险增加,蚊帐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得到重视,也推动了蚊帐市场的发展。数据显示,2020-2024年我国蚊帐行业市场规模由60.3亿元增至80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7

2025年07月25日
出口正逐渐成为我国涤纶短纤行业重要增长引擎 市场价格呈“先扬后抑”走势

出口正逐渐成为我国涤纶短纤行业重要增长引擎 市场价格呈“先扬后抑”走势

近年来,我国涤纶短纤行业总体呈现稳步发展态势,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目前行业已基本上实现自给自足,2024年对外依存度仅0.85%。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涤纶短纤出口市场表现亮眼,出口量和净出口量快速增长,正逐渐成为行业重要增长引擎。此外,由于下游需求增速不及供给增速,2024年国内涤纶短纤市场供需矛盾凸显,行业加工费均值同比

2025年07月24日
家纺行业规模稳增但利润承压 龙头加速布局线上赛道 市场向健康化、差异化转型

家纺行业规模稳增但利润承压 龙头加速布局线上赛道 市场向健康化、差异化转型

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家纺行业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2024年我国家纺市场规模为 2516.8 亿元,2019-2024 年 CAGR 为 1.1%。近三年国内规模以上家纺企业营业收入稳步提升,但与此同时行业综合成本也在不断攀升,利润空间受到挤压。根据数据,2024年1-11月,国内规模以上家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

2025年07月1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