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铅炭电池行业发展现状:政策环境偏好 市场同质化竞争较明显

一、概述

铅炭电池是一种电容型铅酸电池,是从传统的铅酸电池演进出来的技术,它是在铅酸电池的负极中加入了活性碳,能够显著提高铅酸电池的寿命。铅炭电池将铅酸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两者合一:既发挥了超级电容瞬间大容量充电的优点,也发挥了铅酸电池的比能量优势,且拥有非常好的充放电性能--90分钟就可充满电。

而且由于加了石墨烯,阻止了负极硫酸盐化现象,改善了过去电池失效的一个因素,更延长了电池寿命。相较于现阶段的锂电池、钒电池而言,铅炭电池具有成本低廉、性能稳定优势。

不同电池性能对比情况

储能技术

输出功率

放电时间(h

效率(PCS

建造成本(元/kWh

寿命(年)

铅炭电池

kW-100MW

0.25-5

75%-85%

350-1000

8-10

高温钠基电池

100kW-100MW

1-10

75%-85%

2000-3000

10-15

锂离子电池

kW-100MW

0.23-30

80%-90%

800-2,000

5-10

全钒液流电池

kW-100MW

1-20

75%-85%

2,000-4,000

>10

锌基液流电池

kW-MW

0.5-10

70%-80%

1,000-2,000

>10

钠离子电池

kW-MW

0.3-30

80%-90%

750-1500

5-10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二、发展现状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铅炭电池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2022-2029年)》显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来推动储能产业规模扩张,这为新型储能技术的铅炭电池行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具有客观的发展前景。例如,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我国将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将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在高安全、低成本、高可靠、长寿命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2021-2022年我国铅炭电池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日期

部门

文件名称

核心内容

2021.5

发改委

《关于进一步完善抽水蓄能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

以竞争性方式形成电量电价,将容量电价纳入输配电价回收。

2021.7

发改委、能源局

《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

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健全“新能源+储能”项目激励机制。

2021.7

改革委

《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

上年或当年预计最大系统峰谷差率超过40%的地方,峰谷电价价差原则上不低于4:1;其他地方原则上不低于3:1

2021.8

发改委、能源局

《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

由电网承担消纳任务的保障性规模(部分省份也要求配一定能比例的储能,储能配置要求为10%功率、2小时);市场化部分配置15%功率、4小时的配置(鼓励20%4小时)的调峰资源。

2021.9

能源局

《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

2025年,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较“十三五”翻一番,达到62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较“十四五”再翻一番,达到1.2亿千瓦左右。8月份公布的规划储备项目单共551个计6.79亿千瓦

2022.2

发改委、能源局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

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发展应用,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同时,在国内各地新能源项目开发方案中都提出配置储能要求的背景下,我国储能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储能累计装机量达43.4GW,同比增长21.9%,其中抽水蓄能占据储能绝对份额,占比达86.3%,而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占储能总装机量的12.5%,为5729.7MW。

同时,在国内各地新能源项目开发方案中都提出配置储能要求的背景下,我国储能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储能累计装机量达43.4GW,同比增长21.9%,其中抽水蓄能占据储能绝对份额,占比达86.3%,而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占储能总装机量的12.5%,为5729.7MW。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并且,在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细分市场结构中,锂离子电池市场累计装机规模占比89.7%,铅蓄电池市场累计装机规模占比5.9%。

并且,在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细分市场结构中,锂离子电池市场累计装机规模占比89.7%,铅蓄电池市场累计装机规模占比5.9%。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此外,铅炭电池的本质上是传统铅蓄电池的升级产品。因此,在市场竞争方面,我国铅炭电池行业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有天能股份、圣阳股份、南都电源、双登集团等,并且这些企业在技术路线方面较为相似,进而导致市场竞争同质化现象明显。

我国铅炭电池行业相关企业研发及产业化情况

公司名称

主要产品

研发及产业化情况

天能股份

TNC铅炭电池

已实现产业化,产品运用于储能电站、新能源混合动力汽车等领域。在浙江省首批4个电网侧储能电站项目中,天能参与了“长兴10千伏雉城储能电站”、“衢州灰坪乡大麦源村0.4千伏储能电站项目”。

南都电源

提供以锂电、铅炭等产品为基础的多种储能业务解决方案

储能业务已遍布全球近40个国家及地区,在全球储能装机规模超过2GWh,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圣阳股份

GFMD-C系列产品

已实现产业化,用于发电厂、变电站储能。

双登集团双登

FTC-150C铅炭电池;1.2MWh铅炭电池集装箱储能解决方案(采用600LLC-1000铅炭电池串并联组成)

已实现产业化,例如“高澜集装箱储能项目”,系统容量为250kW/1MWh,包含540LLC-1000铅炭电池。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YD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下游领域应用规模持续扩大下我国特种尼龙行业将快速发展

下游领域应用规模持续扩大下我国特种尼龙行业将快速发展

目前,发达国家平均每辆轿车上塑料的用量为140-160kg,其中尼龙是最重要的车用塑料,主要用于动力系统、底盘零部件及结构件,约占整车塑料的20%。在组件中用尼龙材料代替金属不仅可以减轻质量、降低成本,还可以在加工过程中减少由焊接等步骤带来的能源消耗。

2025年05月26日
我国铝热材料行业分析:新能源车需求持续发力 新型储能、空调应用领域方兴未艾

我国铝热材料行业分析:新能源车需求持续发力 新型储能、空调应用领域方兴未艾

在宏观政策活力加速释放、“两新”政策持续发挥作用、新能源免购置税政策延续以及海外市场空间持续扩大等有利因素影响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增长。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产销量分别达到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增长分别34.4%和35.5%;2025年1-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4

2025年05月26日
我国纳米复合氧化锆行业下游分析:存量需求稳中有增 新能源、手机需求强劲

我国纳米复合氧化锆行业下游分析:存量需求稳中有增 新能源、手机需求强劲

在产业链方面,我国纳米复合氧化锆行业上游为锆英砂(主要依赖进口)、稀土材料(如氧化钇)、化工原料,下游主要应用于电子、医疗、新能源、军工、环保等领域。

2025年05月24日
我国煤制甲醇行业分析:下游需求稳定上升 产能增长势头较为明显

我国煤制甲醇行业分析:下游需求稳定上升 产能增长势头较为明显

煤是我国甲醇生产的主要原料。根据相关资料,2023年我国煤炭甲醇产量为6975.3万吨,占总产量的83.9%,其中采用新型先进煤气化技术的产量达到6742.5万吨,占总产量的81.1%。

2025年05月22日
自动化后进一步升级!我国智慧矿山行业走入局部智能化阶段 市场竞争呈多元化

自动化后进一步升级!我国智慧矿山行业走入局部智能化阶段 市场竞争呈多元化

我国智慧矿山行业从单机自动化起步,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正处于局部化智能化阶段,智慧矿山建设取得显著进展。近年来我国智慧矿山行业发展环境整体向好,呈现多维度协同支撑的良好态势,为行业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在政策支持、经济投入、社会需求和技术创新的共同推动下,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2027年突破万亿元。此外,在广阔前景吸引下

2025年05月19日
全球锆矿资源分布集中 市场供需缺口或将扩大 中国自给能力严重不足

全球锆矿资源分布集中 市场供需缺口或将扩大 中国自给能力严重不足

全球锆矿资源分布集中,澳大利亚占据主导地位,2023年储量占比74.32%。未来全球锆矿产量或将下滑,需求端有望增长,这或将导致市场供需缺口扩大。从国内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锆矿产资源消费国,锆矿需求量大。但由于锆矿资源储量有限且品位低,加上开采难度和成本高,导致我国锆矿自给能力严重不足,高度依赖进口,2023年对外

2025年05月1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