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先进陶瓷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 氧化物陶瓷应用领域最为广泛

、先进陶瓷成为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行业市场规模达890亿元

先进陶瓷在原料、工艺方面有别于传统陶瓷,通常采用高纯、超细原料,通过组成和结构设计并采用精确的化学计量和新型制备技术制成性能优异的陶瓷材料。

先进陶瓷与传统陶瓷对比

类别

传统陶瓷

先进陶瓷

原料

天然矿物原料

人工精制化工原料

成分

黏土、长石、石英

纯化合物、人工配比决定

烧结

1350°C以下,无需精确控温

需精确控温

性能

以外观为主

耐温、耐磨、耐腐蚀及各种声光热电磁特性

用途

餐具、地砖

航空航天、治金、通讯及冶金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先进陶瓷具有特定的精细结构和其高强、高硬、耐磨、耐腐蚀、耐高温、导电、绝缘、磁性、透光、半导体以及压电、铁电、声光、超导、生物相容等一系列优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化工、冶金、电子、机械、航空、航天、生物医学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随着先进陶瓷成为许多高技术领域发展的关键材料,行业快速增长。

先进陶瓷具有特定的精细结构和其高强、高硬、耐磨、耐腐蚀、耐高温、导电、绝缘、磁性、透光、半导体以及压电、铁电、声光、超导、生物相容等一系列优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化工、冶金、电子、机械、航空、航天、生物医学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随着先进陶瓷成为许多高技术领域发展的关键材料,行业快速增长。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据数据,2020年我国先进陶瓷市场规模为837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2.2%;2021年我国先进陶瓷市场规模为890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6.3%。

据数据,2020年我国先进陶瓷市场规模为837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2.2%;2021年我国先进陶瓷市场规模为890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6.3%。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氧化物陶瓷应用领域最为广泛,功能陶瓷需求量较大

从细分市场看,先进陶瓷按照材料可分为氧化物陶瓷、氮化物陶瓷和碳化物陶瓷。其中氧化物陶瓷研究和产业化应用较早,目前应用领域最为广泛,占比达46%。氮化物陶瓷和碳化物陶瓷分别占比20%、28%。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先进陶瓷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2022-2029年)》显示,先进陶瓷按用途划分为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功能陶瓷是指主要应用的是其非力学性能的先进陶瓷材料及产品,这一类材料都具有一种或多种功能,如电学、磁学、光学、化学以及生物等,有的有耦合功能,如压电、压磁、热电、电光、声光、磁光等。功能陶瓷种类繁多,用途各异,在先进陶瓷中占据较大比重(79%)。结构陶瓷是指在应用的主要利用其力学机械、热及部分化学功能的先进高科技陶瓷产品,主要在高温下使用,也称高温结构陶瓷。这类陶瓷具有在高温下强度高、硬度大、抗氧化、耐腐蚀、耐磨损、耐烧蚀等优点,是空间技术、军事技术、原子能、业及化工设备等领域中的重要材料,在先进陶瓷中占比21%。

先进陶瓷按用途划分为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功能陶瓷是指主要应用的是其非力学性能的先进陶瓷材料及产品,这一类材料都具有一种或多种功能,如电学、磁学、光学、化学以及生物等,有的有耦合功能,如压电、压磁、热电、电光、声光、磁光等。功能陶瓷种类繁多,用途各异,在先进陶瓷中占据较大比重(79%)。结构陶瓷是指在应用的主要利用其力学机械、热及部分化学功能的先进高科技陶瓷产品,主要在高温下使用,也称高温结构陶瓷。这类陶瓷具有在高温下强度高、硬度大、抗氧化、耐腐蚀、耐磨损、耐烧蚀等优点,是空间技术、军事技术、原子能、业及化工设备等领域中的重要材料,在先进陶瓷中占比21%。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国产替代将成为先进陶瓷产业链必然发展趋势

伴随行业向好和产业链日益完善,近年来国内先进陶瓷小规模企业先后涌现,低端产品的供应商数量有所增加,核心技术基本依赖引进,国产化率较低。以先进结构陶瓷为例,2015年我国先进结构陶瓷国产化率仅约为5%,虽然2021年先进结构陶瓷国产化率提高至约20%,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伴随行业向好和产业链日益完善,近年来国内先进陶瓷小规模企业先后涌现,低端产品的供应商数量有所增加,核心技术基本依赖引进,国产化率较低。以先进结构陶瓷为例,2015年我国先进结构陶瓷国产化率仅约为5%,虽然2021年先进结构陶瓷国产化率提高至约20%,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zlj)

先进陶瓷下游应用领域技术水平发展,对生产工艺赖以实现的设备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对先进陶瓷供应商综合能力要求也大幅提高。随着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5G通信、半导体芯片与封装、工业互联网、生物医疗、轨道交通、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先进陶瓷将迎来爆发增长,为我国先进陶瓷产业化带来新机遇,国产替代将成为产业链的必然发展趋势。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眼镜镜片材料行业分析:市场增量发展空间大 光学树脂类材料将备受青睐

我国眼镜镜片材料行业分析:市场增量发展空间大 光学树脂类材料将备受青睐

随着镜片材质的更新迭代、消费市场的持续发展,全球眼镜镜片材料行业规模持续扩大。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眼镜镜片材料市场规模已达16.24亿美元,预计2031年全球镜片材料市场规模达28.96亿美元。

2025年07月24日
铂金价格狂飙下或迎复苏曙光 全球或进入短缺时代 中国资源贫乏严重依赖进口

铂金价格狂飙下或迎复苏曙光 全球或进入短缺时代 中国资源贫乏严重依赖进口

铂金(Platinum,简称Pt),又称白金,是一种天然形成的白色贵金属。当下,已沉寂多年的铂金市场正迎来历史性转折。进入2025年5月,受黄金价格波动的影响,铂金价格飙升,部分头部品牌的铂金报价甚至已经高达500元每克,与年初相比上涨了40%-50%左右。2025 年5月,国内各大金店铂金价格区间为 300-465

2025年07月22日
镍行业:中国低成本供应增多 本土企业话语权增强 全球市场进入加速整合期

镍行业:中国低成本供应增多 本土企业话语权增强 全球市场进入加速整合期

全球镍资源储量较丰富且分布集中。2024 年全球镍储量约为1.3亿吨,其中印尼储量占比42%,排名第一位;此外,澳大利亚和巴西储量分别占全球总储量的 18%和 12%。

2025年07月18日
风电发展为我国轴承钢市场带来新增量 “一超多强”格局稳定 行业高端转型加速

风电发展为我国轴承钢市场带来新增量 “一超多强”格局稳定 行业高端转型加速

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市场,产量、销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为轴承钢行业提供了强劲需求支撑。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量和销量不断上升,2025年上半年双双突破1500万辆,分别为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相较2024年上半年分别分别增长12.5%和11.4%。

2025年07月18日
我国光伏支架行业:跟踪支架渗透率偏低 发展潜力更大 多家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我国光伏支架行业:跟踪支架渗透率偏低 发展潜力更大 多家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由2019年的30.1GW增长至2024年的277.17GW,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5.90%;2025年1-5月其新增装机容量迎来爆发式增长,达到197.85GW,较去年同期增长149.97%。其中,5月新增装机容量92.92GW,同比暴涨388.03%。此外,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容

2025年07月11日
我国高温合金行业产需缺口逐渐扩大 本土企业正加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高温合金行业产需缺口逐渐扩大 本土企业正加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高温合金凭借其在高温环境下卓越的机械性能和抗腐蚀能力,已成为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在现代航空发动机中,高温合金的用量占比高达40%-60%,凸显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航空出行已经成为大众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在航空出行需求推动下,近年来我国民航全行业运输飞机期末在册架

2025年07月09日
我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发展向好 经营效益持续提升 智能化、绿色化已成必然趋势

我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发展向好 经营效益持续提升 智能化、绿色化已成必然趋势

有色金属冶炼是全球基础工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发展受到经济和技术以及市场需求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冶炼工业高速发展,逐步摆脱以往粗放的生产模式,冶炼加工技术日趋成熟,部分工艺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新材料、军工、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保

2025年07月05日
我国银粉市场供不应求 行业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未来发展将更加侧重于技术创新

我国银粉市场供不应求 行业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未来发展将更加侧重于技术创新

银粉行业起源于20世纪初,最初被用作导电材料和防腐材料。不过到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电子工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银粉在电子元器件制造中的广泛应用。进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银粉的需求持续攀升,同时,新制备技术的涌现以及新应用领域的开发也为银粉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进入21世纪后,纳米

2025年06月2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