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岩棉行业产量稳定增长 建筑产业领域需求增长空间大 未来市场发展前景向好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2年中国岩棉市场分析报告-市场发展格局与投资潜力研究》显示,岩棉起源于夏威夷。当夏威夷岛第一次火山喷发之后,岛上的居民在地上发现了一缕一缕融化后质地柔软的岩石,这就是最初人类认知的岩棉纤维,岩棉的生产过程,其实是模拟了夏威夷火山喷发这一自然过程,岩棉产品均采用优质玄武岩、白云石等为主要原材料,经1450℃以上高温熔化后采用国际先进的四轴离心机高速离心成纤维,同时喷入一定量粘结剂、防尘油、憎水剂后经集棉机收集、通过摆锤法工艺,加上三维法铺棉后进行固化、切割,形成不同规格和用途的岩棉产品。

岩棉技术参数

检验项目

标准要求

测定值

外观

表面平整,无伤痕、污迹、破损

表面平整,未见伤痕、污迹、破损

尺寸

长度mm

1200+15-3

1203

宽度mm

600

600

厚度mm

50+5-3

51

密度kg/m3

------

180

渣球含量%

(粒径大于0.25mm)

≤10

3.8

燃烧性能

A级

A级

纤维平均直径μm

≤7.0

4.3

导热系数W/(m·K)(平均温度25℃)

≤0.040

0.039

憎水率(%)

≥98.0

99.9

抗拉强度(Kpa)

≥7.5

15.2

压缩强度(Kpa)(10%变形)

≥40

77.6

酸度系数

≥1.8(真正的最优酸度系数)

2.0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010年11月,上海11.15特大火灾发生后,岩棉优良的防火保温的特性被社会认可并大力推广,同时公安部颁布了公消字[2011]65号文件关于《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消防监督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规定要求建筑外保温材料防火等级必须达到A级,作为防火等级达到A1级的岩棉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国内很多大型项目因采购不到相应的岩棉而造成施工工期的延误,进而推动岩棉产业快速发展,产量持续上升。

保温材料的防火等级划分类别

分类

性能

材料

A级

不燃性建筑材料:几乎不发生燃烧的材料。

岩棉、玻璃棉、泡沫玻璃、泡沫陶瓷、发泡水泥、闭孔珍珠岩等

B1级

难燃性建筑材料:难燃类材料有较好的阻燃作用。在空气中遇明火或高温作用下难起火,不易很快发生蔓延,且当火源移开后燃烧立即停止。

特殊处理后的挤塑聚苯板(XPS)/特殊处理后的聚氨酯(PU)、酚醛、胶粉聚苯粒等

B2级

可燃性建筑材料:可燃类材料有一定的阻燃作用。在空气中遇明火或在高温作用下会立即起火燃烧,易导致火灾的蔓延,如木柱、木屋架、木梁、木楼梯等。

模塑聚苯板(EPS)、挤塑聚苯板(XPS)、聚氨酯(PU)、聚乙烯(PE)等

B3级

易燃性建筑材料:无任何阻燃效果,极易燃烧,火灾危险性犬。

聚苯泡沫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岩棉产量约为320万吨,预计2021年岩棉产量在338万吨左右,2023年达到380万吨以上。不过,还是能满足国内建筑外墙使用要求的产量约172万吨。

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岩棉产量约为320万吨,预计2021年岩棉产量在338万吨左右,2023年达到380万吨以上。不过,还是能满足国内建筑外墙使用要求的产量约172万吨。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目前,岩棉可根据不同用途制成:毡、条、管、粒状、板状等,应用于工业、农业、建筑等领域。

岩棉应用领域

应用领域

具体应用情况

工业用途

核电站,发电厂、化工厂、大型窑炉保温

建筑用途

建筑外墙外保温、屋面及幕墙保温,隔离带

船舶用途

船舱、船上卫生单元、船员休息室,动力仓

农业用途

蔬菜、瓜果、花卉的工厂化无土栽培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岩棉作为一种非常好的建筑保温材料,因其保温、吸音、隔热、防火、透气等优异性能,在我国建筑领域拥有巨大的需求增长空间。尤其是随着国内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扩大以及外墙建筑保温材料规模不断扩大,为岩棉行业下游提供更多应用空间,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向好。

根据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我国外墙建筑保温材料市场规模1423.3亿元,同比增长21%;2021年上半年我国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9.3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47%。

根据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我国外墙建筑保温材料市场规模1423.3亿元,同比增长21%;2021年上半年我国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9.3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47%。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YD)

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眼镜镜片材料行业分析:市场增量发展空间大 光学树脂类材料将备受青睐

我国眼镜镜片材料行业分析:市场增量发展空间大 光学树脂类材料将备受青睐

随着镜片材质的更新迭代、消费市场的持续发展,全球眼镜镜片材料行业规模持续扩大。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眼镜镜片材料市场规模已达16.24亿美元,预计2031年全球镜片材料市场规模达28.96亿美元。

2025年07月24日
铂金价格狂飙下或迎复苏曙光 全球或进入短缺时代 中国资源贫乏严重依赖进口

铂金价格狂飙下或迎复苏曙光 全球或进入短缺时代 中国资源贫乏严重依赖进口

铂金(Platinum,简称Pt),又称白金,是一种天然形成的白色贵金属。当下,已沉寂多年的铂金市场正迎来历史性转折。进入2025年5月,受黄金价格波动的影响,铂金价格飙升,部分头部品牌的铂金报价甚至已经高达500元每克,与年初相比上涨了40%-50%左右。2025 年5月,国内各大金店铂金价格区间为 300-465

2025年07月22日
镍行业:中国低成本供应增多 本土企业话语权增强 全球市场进入加速整合期

镍行业:中国低成本供应增多 本土企业话语权增强 全球市场进入加速整合期

全球镍资源储量较丰富且分布集中。2024 年全球镍储量约为1.3亿吨,其中印尼储量占比42%,排名第一位;此外,澳大利亚和巴西储量分别占全球总储量的 18%和 12%。

2025年07月18日
风电发展为我国轴承钢市场带来新增量 “一超多强”格局稳定 行业高端转型加速

风电发展为我国轴承钢市场带来新增量 “一超多强”格局稳定 行业高端转型加速

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市场,产量、销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为轴承钢行业提供了强劲需求支撑。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量和销量不断上升,2025年上半年双双突破1500万辆,分别为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相较2024年上半年分别分别增长12.5%和11.4%。

2025年07月18日
我国光伏支架行业:跟踪支架渗透率偏低 发展潜力更大 多家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我国光伏支架行业:跟踪支架渗透率偏低 发展潜力更大 多家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由2019年的30.1GW增长至2024年的277.17GW,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5.90%;2025年1-5月其新增装机容量迎来爆发式增长,达到197.85GW,较去年同期增长149.97%。其中,5月新增装机容量92.92GW,同比暴涨388.03%。此外,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容

2025年07月11日
我国高温合金行业产需缺口逐渐扩大 本土企业正加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高温合金行业产需缺口逐渐扩大 本土企业正加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高温合金凭借其在高温环境下卓越的机械性能和抗腐蚀能力,已成为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在现代航空发动机中,高温合金的用量占比高达40%-60%,凸显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航空出行已经成为大众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在航空出行需求推动下,近年来我国民航全行业运输飞机期末在册架

2025年07月09日
我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发展向好 经营效益持续提升 智能化、绿色化已成必然趋势

我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发展向好 经营效益持续提升 智能化、绿色化已成必然趋势

有色金属冶炼是全球基础工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发展受到经济和技术以及市场需求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冶炼工业高速发展,逐步摆脱以往粗放的生产模式,冶炼加工技术日趋成熟,部分工艺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新材料、军工、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保

2025年07月05日
我国银粉市场供不应求 行业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未来发展将更加侧重于技术创新

我国银粉市场供不应求 行业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未来发展将更加侧重于技术创新

银粉行业起源于20世纪初,最初被用作导电材料和防腐材料。不过到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电子工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银粉在电子元器件制造中的广泛应用。进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银粉的需求持续攀升,同时,新制备技术的涌现以及新应用领域的开发也为银粉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进入21世纪后,纳米

2025年06月2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