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宠物食品行业细分市场现状:宠物主粮占主导地位 宠物零食及保健品规模提升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宠物食品市场分析报告-行业运营态势与未来商机预测》显示,宠物食品是旨在为宠物提供最基础的生命保证、生长发育和健康所需的营养物质的食品。由于饲养目的的不同,宠物食品与传统的畜禽饲料有着明显区别。

宠物食品是旨在为宠物提供最基础的生命保证、生长发育和健康所需的营养物质的食品。由于饲养目的的不同,宠物食品与传统的畜禽饲料有着明显区别。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受益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家庭结构变化以及消费理念的升级等多重驱动因素,我国居民饲养宠物数量将快速增长,我国宠物食品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宠物猫数量达到4862万只,宠物犬数量5222万只;2021年受各地养犬政策调整及疫情限制居民活动等客观因素影响,导致宠物数量预计有所下滑,但2022年或将回升,与2025年宠物猫达到6415万只,宠物犬5879万只。

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宠物猫数量达到4862万只,宠物犬数量5222万只;2021年受各地养犬政策调整及疫情限制居民活动等客观因素影响,导致宠物数量预计有所下滑,但2022年或将回升,与2025年宠物猫达到6415万只,宠物犬5879万只。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根据Euromonitor数据统计,2020年,我国宠物食品市场规模为436亿元,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536亿元,增长率预计为22.94%,平均增速达25%,规模增速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根据Euromonitor数据统计,2020年,我国宠物食品市场规模为436亿元,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536亿元,增长率预计为22.94%,平均增速达25%,规模增速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从宠物食品消费结构来看,而宠物主粮在宠物食品中占据主导地位,2020年占据宠物食品89%的市场份额,宠物零食和宠物保健品占比分别为9%和2%。

从宠物食品消费结构来看,而宠物主粮在宠物食品中占据主导地位,2020年占据宠物食品89%的市场份额,宠物零食和宠物保健品占比分别为9%和2%。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1、宠物主粮

宠物主粮是专门针对宠物营养需求设计的专业产品,用于替代自制宠食或剩饭剩菜喂养,单独使用即可满足宠物全面营养需要,是宠物消费中的刚需产品,具有高频消费的特点,主要以宠物干粮为主。宠物干粮的含水量通常在14%以下,主要采用膨化加工的方式,包装材料为纸盒或袋装,具有营养全面均衡、食用方便、利于储存等特点。

宠物主粮是专门针对宠物营养需求设计的专业产品,用于替代自制宠食或剩饭剩菜喂养,单独使用即可满足宠物全面营养需要,是宠物消费中的刚需产品,具有高频消费的特点,主要以宠物干粮为主。宠物干粮的含水量通常在14%以下,主要采用膨化加工的方式,包装材料为纸盒或袋装,具有营养全面均衡、食用方便、利于储存等特点。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受益于宠物猫数量扩大及食品消费增速提高,宠物猫食品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越宠物犬,在2025年达1530亿元;而随着宠物犬数量增速逐渐呈现收缩态势,宠物犬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增速也将放缓,并且将于2025年达850亿元,同比增长0.5%。

受益于宠物猫数量扩大及食品消费增速提高,宠物猫食品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越宠物犬,在2025年达1530亿元;而随着宠物犬数量增速逐渐呈现收缩态势,宠物犬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增速也将放缓,并且将于2025年达850亿元,同比增长0.5%。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宠物零食

宠物零食市场由于缺乏清晰的产品划分标准、产品形态多元复杂,作为非必选消费产品,易于被宠物主粮和营养品替代。根据数据显示,预计2021-2025年宠物零食市场复合增长率为6%,在2025年达到218亿元。

宠物零食市场由于缺乏清晰的产品划分标准、产品形态多元复杂,作为非必选消费产品,易于被宠物主粮和营养品替代。根据数据显示,预计2021-2025年宠物零食市场复合增长率为6%,在2025年达到218亿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宠物保健品

随着科学养宠概念在宠物主消费群体中广泛传播,以及宠物主对认识和接受宠物营养品概念程度提升,其市场规模稳定扩大。根据数据显示,预计2021至2025年宠物营养品市场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2%,于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48亿元。

随着科学养宠概念在宠物主消费群体中广泛传播,以及宠物主对认识和接受宠物营养品概念程度提升,其市场规模稳定扩大。根据数据显示,预计2021至2025年宠物营养品市场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2%,于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48亿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YD)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赤藓糖醇行业正处于筑底阶段 价格低位运行 D-阿洛酮糖获批下市场或将被压缩

我国赤藓糖醇行业正处于筑底阶段 价格低位运行 D-阿洛酮糖获批下市场或将被压缩

虽然我国赤藓糖醇产业起步较晚,于2007年才开始工业化发展。但近年来在无糖气泡水、无糖茶等无糖饮料风潮推动下,赤藓糖醇热度迅速攀升,到目前已成为我国代糖市场主流产品,2023年占据近八成份额。

2025年09月06日
我国羊奶粉行业毛利率较高且仍在增长 澳优乳业继续保持龙头地位

我国羊奶粉行业毛利率较高且仍在增长 澳优乳业继续保持龙头地位

羊奶粉指的是用羊奶制作的奶粉,近年凭借易消化吸收、低致敏性等优势,赢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其市场发展迅速升温。数据显示,2020-2024年,我国羊奶粉零售额由208亿元升至25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4.7%。预计到2029年,我国羊奶粉零售额将达318亿元。

2025年09月04日
辣椒深加工行业增值链条延伸 辣椒酱市场持续火热 辣椒均价回落下利润有望回升

辣椒深加工行业增值链条延伸 辣椒酱市场持续火热 辣椒均价回落下利润有望回升

除了作为新鲜蔬菜和调味品,辣椒的深加工产品也日益丰富。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辣椒生产国,辣椒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增长态势,为辣椒深加工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根据数据,2017-2023年我国辣椒种植面积由1164.0万亩增长至1279.2万亩,我国辣椒产量由1811.0万吨增长至2101.0万吨。

2025年09月03日
刚需属性明显 我国包装饮用水行业规模扩容仍有空间 渠道商跨界竞争

刚需属性明显 我国包装饮用水行业规模扩容仍有空间 渠道商跨界竞争

城镇化率的提高与收入水平的增长为包装饮用水渗透率提升奠定经济基础。在物质基础和健康意识不断提升的双重驱动下,消费者对饮用水的选择逐步从传统的自来水或直饮水转向购买便利性和性价比均较高的包装水。当前,包装饮用水刚需属性明显,市场规模逐年上升,其中小规格水为主流,大包装发展迅速。此外,随着电商及现代渠道迅速发展,渠道商推出

2025年09月03日
我国花生油行业已步入平稳增长期 高端化趋势凸显 技术成企业竞争关键

我国花生油行业已步入平稳增长期 高端化趋势凸显 技术成企业竞争关键

花生油是我国主要的食用油之一,具有独特香气和均衡的脂肪酸组成,广泛应用于中式烹饪。‌从产量来看,2023年我国食用油产量为5160万吨,其中花生油占比11.9%,仅次于大豆油(59.5%)、菜籽油(25.6%),位于第三。

2025年09月01日
我国食用油行业分析:产量持续恢复增长 包装化发展是长期趋势

我国食用油行业分析:产量持续恢复增长 包装化发展是长期趋势

2020-2022年受疫情影响,我国食用植物油产量整体下降。2022年我国食用植物油产量为4881.9万吨,同比下降1.8%。到2023年由于疫情影响逐渐消退,产量有所回升,约5160万吨,同比增长5.7%。2024年产量持续增长,超5200万吨。

2025年08月28日
我国特医食品行业高增但渗透率仍偏低 国产获批数量领先背后市场仍由外资主导

我国特医食品行业高增但渗透率仍偏低 国产获批数量领先背后市场仍由外资主导

消费水平提高下,国内“一老一小”等特殊人群营养需求持续扩大,叠加大众对特医食品的认知度不断提升,我国特医食品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然而,与美国等成熟市场40%以上的渗透率相比,我国特医食品渗透率仍然偏低,2024年仅有3%,存在显著差距。但这种差距也恰恰表明,我国特医食品行业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2025年08月18日
我国花椒油行业快速增长 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超百亿 但花椒价格上升带来成本压力

我国花椒油行业快速增长 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超百亿 但花椒价格上升带来成本压力

自2023年起,随着抑制终端需求的因素消除,我国花椒油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并以10%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到2027年,我国花椒油市场规模将将达百亿元以上。

2025年08月1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