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环保压力下制冷剂持续迭代升级 国内市场需求旺盛且企业竞争力有待提升

全球制冷剂需求持续上升,环保协议促进行业技术升级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制冷剂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4-2031年)》显示,制冷剂又称冷媒、致冷剂、雪种,是各种热机中借以完成能量转化的媒介物质。氟制冷剂因具有良好的热力性能和安全可靠性,广泛应用于冰箱、家用空调、汽车空调、商用空调、商用冷冻冷藏等消费领域,占据了制冷剂市场的主导地位。含氟制冷剂主要消费领域包括:家用空调、冰箱冷柜、工商制冷、汽车空调、发泡剂生产、气雾剂生产、灭火剂生产等七大类,从目前需求结构看,家用空调占据制冷剂需求绝对比例,空调设备的产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含氟制冷剂的需求情况。预计到2029年,全球制冷剂需求规模将达到229万吨。

资料来源:Modor Intelligence,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0 世纪 30 年代初,将氟氯烷烃(CFCs)氟代烷用作制冷剂,标志着有机氟化工应用的开始;1945 年后,冷战中各种各样的防务计划为持续发展氟化学和利用含氟化合物提供了经久不衰的原动力,全球范围内以CFCs 为主的制冷剂行业迅猛发展;直至 1974 年,Molina 等学者提出的氯氟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论述,以及随后 1985 年英国南极调查局发现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现象等,引发了国际广泛关注:研究表明,氟代烷烃具备极强的化学稳定性,其本身难以在较低的大气层中被分解或降解,会停留在大气层长达数十年以上,直接造成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从引入氟氯化碳到认识到氟氯化碳的释放对环境的危害之间相隔了近半个世纪。

1987 年,全球有机氟工业做出了重大的重新定位:28 个国家代表共同决议并制定了国际公约《蒙特利尔议定书》,该协议书规定各代氟代烃类物质的生产及销售均被逐步限制、削减、停产,促使全球氟致冷剂逐步升级换代。《蒙特利尔议定书》于 1987 年签署,议定书于 1989 年生效。

2016 年 10 月 15 日,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参加第 28 届《蒙特利尔协定》缔约方大会的近 200 个国家就导致全球变暖的强效温室气体氢氟碳化物(HFCs)削减达成一致并签署《基加利修正案》协议。《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要求大部分发达国家从 2019 年开始削减 HFCs,发展中国家将在 2024 年冻结 HFCs的消费水平,一小部分国家将于 2028 年冻结 HFCs 消费。2021 年 6 月 17 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向联合国秘书长交存了中国政府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的接受书。该修正案已于 2021 年 9月 15 日对中国生效(暂不适用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臭氧层履约工作,扎实开展履约治理行动,取得积极成效。

全球主要经济体制冷剂环保法案

国家和地区

制冷剂相关环保法规

中国

2020 9 月,中国明确提出 2030 碳达峰 2060 碳中和目标

2021 年加入基加利修正案

2023 年发布 HFC 配额分配方案

2024 1 月发布 HFC 配额细则

中国香港

管制及削减氢氟碳化物的公众咨询

空调:GWP<7502025 年起

冷冻冷藏:GWP<150 2025 年起

汽车空调:GWP<1502027 年起

美国

美国创新制造法案(AIM 法案)AIM 法案要求在 15 年内在国家层面逐步减少 HFC 制冷剂,由美国环保署(EPA)管理,并与基加利修正案的时间表相一致

HFC 技术转化条例:

空调:GWP<7002025 年起

冷冻冷藏:GWP<150 3002025 年起

汽车空调:GWP<1502025 年起

加州法案:冷水机组 GWP<7502024 年起 SNAP 法规

加拿大

消耗臭氧层物质和卤代烃替代品的规定

冷冻冷藏各种应用:GWP<150/1500/22002020/2025

起冷水机组:GWP<7502025 年起

欧盟

欧盟含氟气体法案(F-GAS 法案)PFAS 法案

2014 年发布的削减时间表:到 2030 年,会削减 2015 年基线的 79% HFC 制冷剂。平均 GWP将从 2000 降低至 4002023 年发布的削减时间表:从 2024 年开始进一步加快配额的削减速度。到 2050 年削减配额至 0

空调:GWP<1502027 年起

冷冻冷藏:GWP<1502025 年起

汽车空调:GWP<1502017 年起

澳大利亚

HFC 制冷剂配额削减从 2018 年开始削减

HFC 制冷剂的配额冷水机组:GWP<152022 年起

日本

日本氟制品排放修正法

空调:GWP<7502027 年前

冷冻冷藏:GWP<1502029 年起

汽车空调:GWP<1502023 年起

新加坡

限制在冷冻冷藏和空调中使用高 GWP 制冷剂

空调:GWP<7502022 年起

冷水机组:GWP<152022 年起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是制冷剂产销大国,空调汽车共同支撑行业需求高景气

我国在全球空调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2023 年我国空调出口占比为全球的 62.4%;全球 65%-70%的制冷剂产能在中国,全球制冷剂需求量的 40%来自中国,我国为全球最大的制冷剂生产国和消费国。

除了空调市场外,制冷剂常见的应用领域还有:(1)冷链行业食品的保鲜,食品的冷加工、冷藏储存、冷藏运输;(2)医疗行业制冷设备:如药品、疫苗、血干等保存;(3)特殊的化工原料保存;(4)机械设备。从中长期来看看,未来有很多新领域对制冷剂有着大量的潜在需求,重点市场包括冷链市场(冷藏车,预冷机),新能源汽车和热泵。

(一)空调市场

亚洲、欧洲和南美洲是我国目前空调出口的主要分布地区,分别占据我国空调出口量的 37%、20%和 18%,其中亚洲、南美洲和非洲的增长较快,同比增速达到 8%、48%和 46%,成长势头尤为明显,预估海外东南亚、印度半岛以及非洲的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后,我国空调出口仍将获得较好的需求支撑。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国内市场上,根据地理位置来看,和我们同处于亚洲的日本维度范围在北纬 20—46°,其空调普及率在 85%-90%之间,对比中国来看,中国跨纬度范围广,和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夏季气温偏高,气温年差较大,除少数省份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的部分区域纬度位置相对较低,主要人口集中区域基本纬度都低于日本,气候上也与日本较为类似。根据目前的数据来看,日本平均每百户空调拥有量约为 248 台,而中国的百户拥有量在 134 台左右,空调的普及率大约只有 6 成,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我国空调存量规模持续提升,存量替换需求成为空调行业的主要驱动力。伴随国内空调安装量逐步提升,国内空调的保有量有望达到 5-6 亿台以上,存量的替换需求对空调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主力支撑。

(二)汽车市场

我国汽车产量自 2017 年冲入 2994 万辆车后,进入连续三年的小幅下滑期,2019 年国家就开始大力促进汽车消费,逐步放宽或取消汽车限购政策;2021-2022 年国家开始推行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推动汽车产业链复苏;2023 年,通过百城联动汽车节等方式,进一步促进汽车消费。自 2021 年开始汽车行业进入小幅回升状态,2022 年汽车产量回归至 2702 万辆,同比提升约 3.4%,2023 年汽车产量提升至 3016 万辆,同比增长 11.6%,政策加持下,汽车消费逐步回升,汽车产量获得有效支撑。

资料来源:中汽协,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汽车行业稳中有所恢复,对车用三代制冷剂形成相对较好支撑。不同于其他的制冷剂,车用制冷剂的发展相对领先,最初以一代制冷剂 R12 为主,伴随一代制冷剂逐步淘汰,汽车领域基本未经历二代产品就直接进入以 R134a 为主要制冷剂的应用阶段。虽然在欧洲大力推进低 GWP 值的车用制冷剂,促使汽车成为四代制冷剂的主要应用场景,但由于四代制冷剂的价格明显偏高,且部分厂家并未确定唯一解决方案,因而目前绝大部分车型仍然采用以 R134a 为主的三代制冷剂。而伴随汽车生产量的逐步小幅回升,预计汽车领域对于三代制冷剂的需求量将有小幅增长,叠加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新机需求和售后需求双向支撑制冷剂市场,预估汽车制冷剂表现较好。

(三)冷链物流

国家前后多次出台政策,推动冷链储运行业发展。我国多年来持续推动国内冷链物流的建设,仓储、物流的需求都将跟随性提升,根据十四五冷链行业的规划,到 2025 年,重点建设 3.5 万座仓储保鲜设施、250 座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实现新增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库容1000 万吨以上;到 2030 年,累计建成 6 万座仓储保鲜设施、500 座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带动全国累计新增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库容 4400 万吨以上。

现阶段冷库制冷领域的制冷剂主要分为三大类,涵盖液氨、二氧化碳、含氟制冷剂,其中液氨的制冷在大规模冷库中应用较多,但由于安全性,使用较为谨慎,含氟制冷剂在小规模冷库和冷藏车领域广泛应用,产品正向三代制冷剂进行更新升级,二氧化碳由于运行压力较大,运行条件要求较多,开始应用于复叠系统中。从目前的应用情况,伴随二代制冷剂的配额进一步下降,冷藏车及小型冷库逐步开始向三代制冷剂进行升级,R134a、R410A、R407C 等可以应用于不同要求的冷藏车及冷库领域。

2023 年 11 月 4 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印发《2024 年度氢氟碳化物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方案》的通知”,为实际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实现 2024 年氢氟碳化物(HFCs)生产和使用量冻结在基线值的履约目标。按照《基加利修正案》有关规定,我国 HFCs 生产和使用的基线值,以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为单位,分别为基线年(2020-2022 年)我国 HFCs 的平均生产量和平均使用量,再分别加上含氢氯氟烃(HCFCs)生产和使用基线值的 65%。确定我国 HFCs 生产基线值为 18.53 亿 tCO2(含 65% HCFCs 生产基线值约为 4.41 亿吨,即 2024 年我国实际发放的 HFCs 生产配额约为 14.12 亿吨)、HFCs 使用基线值为 9.05 亿 tCO2(含进口基线值 0.05 亿 tCO2,65% HCFCs 使用基线值约为 2.98 亿吨);进口配额总量为 0.1 亿 tCO2。2024 年 1 月 11 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 2024 年度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生产、使用和进口配额核发情况的公示》,对每家企业、每项产品的生产、使用配额等进行了详细公示。2024 年我国三代制冷剂的生产/内用配额分别为 74.56/34.00 万吨。

国内氟化工生产企业的业务布局相对专一。国内氟化工发展相较于海外发展相对较晚,但受益于国内的资源和制造优势,基础氟化工产品快速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在规模化快速发展后,迅速形成产品竞争力,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海外市场,成为全球需求的主要供应力量,形成单一制造环节的规模优势,因而国内的氟化工生产企业多数以专一布局为主,以产业链的含氟制冷剂、含氟聚合物以及含氟精细化工品为主要市场定位,成为专业化的生产制造企业。

海外的氟化工生产企业多数于材料领域发展起家,延伸布局氟化工产品形成综合材料供应商。不同于国内氟化工行业发展相对较晚,海外的氟化工巨头生产企业布局时间相对较长,长时间的研发和综合方案的经验积累使得氟化工海外巨头生产企业在技术壁垒相对较高的高端材料领域具有较为明显的技术优势,但从材料段更多专注于综合材料方案解决商,因而布局的产品种类和赛道相对较多,结构上同国内企业具有明显差异。(YM)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聚乳酸(PLA)行业市场供不应求 但国内已摆脱国外企业关键技术封锁

中国聚乳酸(PLA)行业市场供不应求 但国内已摆脱国外企业关键技术封锁

目前来看,以聚乳酸为代表的生物基可降解塑料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全面应用,材料的生产技术也逐渐成为各国的战略性资源,受到极高的重视。2025年上半年中国聚乳酸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4.89亿元

2025年10月27日
我国乙二醇行业供需维持去库格局 目前潜在供应压力依然较大

我国乙二醇行业供需维持去库格局 目前潜在供应压力依然较大

近几年,国内合成气制乙二醇项目不断上马,而下游需求尚未有较大提升,存在行业产能过剩的风险,如产品市场价格继续在低位徘徊,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乙二醇行业市场规模也呈现出波动的状态,2021年受价格上涨推动,市场规模达到了1125.20亿元,随着产能扩张,2023年乙二醇市场规模940.

2025年10月27日
我国氟钛酸钾行业呈稳步增长态势 企业技术研发和产能规模上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氟钛酸钾行业呈稳步增长态势 企业技术研发和产能规模上占据主导地位

近年来我国氟钛酸钾下游需求快速增长,2020年市场规模为8.24亿元,2024年已经达到10.76亿元,2025年上半年达到5.76亿元。

2025年10月15日
从“量”到“质” 我国正向“磷强国”进军 绿色转型与产业链优化成重要方向

从“量”到“质” 我国正向“磷强国”进军 绿色转型与产业链优化成重要方向

随着国内新能源产业、磷肥产业等的蓬勃发展,对磷的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了国内企业加大生产投入,提高供应能力,近年来,我国磷行业供应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我国磷行业主要产品黄磷、磷酸产量分别达到了85万吨、331万吨。

2025年10月11日
我国纯碱行业:供给过剩下价格持续下滑 未来落后产能将加速出清、产业链协同趋强

我国纯碱行业:供给过剩下价格持续下滑 未来落后产能将加速出清、产业链协同趋强

近年来,中国纯碱市场规模整体保持相对稳定,但存在一定的波动。2023年中国纯碱市场规模约为853.36亿元,较2022年増长约140亿元,这主要得益于国内部分大型纯碱企业的产能释放以及下游光伏等产业需求的増长。2025年上半年受市场供给过剩影响,纯碱价格持续下滑,使得市场规模远低于往年同期。

2025年10月04日
双碳政策背景下绿色甲醇逐渐开启商业化落地,船舶、储氢等下游需求成为重要助推力

双碳政策背景下绿色甲醇逐渐开启商业化落地,船舶、储氢等下游需求成为重要助推力

在我国甲醇的下游应用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作为化工原料制烯烃、甲醇燃料和作为化工原料制甲醛,其中烯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生产橡胶、塑料和纤维等;燃料方面,甲醇可以直接使用或与其他燃料混合使用,近年来,甲醇作为燃料的需求呈显著上升趋势;甲醛用于制造胶黏剂和涂料,广泛应用在木材加工、家具制造和建筑行业。

2025年10月02日
人形机器人利好聚醚醚酮(PEEK)发展,上游原材料实现自主突破

人形机器人利好聚醚醚酮(PEEK)发展,上游原材料实现自主突破

高性能聚合物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高性能高分子新材料。从1960年最初问世的聚酰亚胺到80年代初问世的聚醚醚酮(PEEK),欧美等各大公司先后对这类高性能聚合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尽管研发出了几十个品种,但最终真正有应用价值并实现产业化的品种较少,无论在性能上还是商业价值上都处于工程塑料尖端。

2025年10月02日
技术升级+应用持续拓展,3D打印行业或将引领消费电子制造新变革

技术升级+应用持续拓展,3D打印行业或将引领消费电子制造新变革

目前金属3D打印玩家包括第一梯队的EOS、SLM Solutions、3DSystems;第二梯队的Desk top Metal、GE Additive、铂力特;第三梯队的Velo3D、DMGMori和TRUMPF。华曙高科、EPlus3D等国内玩家也在扩大市场份额。

2025年09月0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