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烧碱行业发展持续向好,下游产业发展带动增长

烧碱作为基础化工,下游应用广泛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烧碱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3-2030年)》显示,烧碱,即氢氧化钠,具有强碱性、强腐蚀性和强吸湿性。烧碱的化学式为NaOH,别称苛性钠、火碱。烧碱的化学特性表现为强碱性,并具有强腐蚀性和强吸湿性。腐蚀性方面,烧碱对皮肤、纤维、玻璃、陶瓷等均有腐蚀作用;吸湿性方面,烧碱易溶于水,溶解时大量放热,形成碱性溶液,同时也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潮解并变质。另外,烧碱具有中等毒性,燃烧分解产物可能产生有毒有害气体。

根据外观形态不同,烧碱可分为液体烧碱和固体烧碱。液体烧碱简称液碱,即氢氧化钠溶液,表现为无色透明液体。按氢氧化钠质量分数又可分为30%液碱、32%液碱、42%液碱、45%液碱、50%液碱等,取决于生产工艺的使用,目前市场生产的一般浓度为30-32%或40-42%。

烧碱为氯碱工业核心产品,生产过程中副产品众多。氯碱工业的主要直接产品为烧碱,其余均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包括氯气、氢气,三者以一定的比例同时产出。氯碱产业衍生品种类众多,包括高纯盐酸、工业盐酸、聚氯乙烯(PVC)、次氯酸钠等,产品间关联度较大,下游产品多达上1300余种,具有极高的经济延伸价值。氯碱工业具有漫长的发展史。氯碱工业指工业上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NaCl溶液)制氯气(Cl2)、氢气(H2)、烧碱(NaOH),并以它们为原料生产一系列化工产品。氯碱工业最早出现于18世纪,最初是通过二氧化锰和盐酸共同加热制取氯气,通过石灰石和纯碱反应制取烧碱。直至19世纪末,随着隔膜法、电解技术的出现以及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氯碱工业逐渐兴盛。

烧碱位于氯碱产业链的中游,其上游主要为原盐,下游应用广泛。烧碱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为原盐,此外生产过程中还需用到水电资源。根据百川盈孚数据,每生产1吨烧碱需消耗1.4-1.6吨原盐、6吨水、2200-2600度电。同时,每生产1吨烧碱将伴随产生约0.88吨的液氯。烧碱的下游应用领域较多,主要包括氧化铝、化工、造纸、印染、石油、轻工等。

氯碱工业产业链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供给端:产能扩张受政策限制,未来供给趋紧

200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氯碱行业准入条件》,小产能企业难以进入市场。根据准入条件要求,新建烧碱装置规模须在30万吨/年以上,小规模企业难以进入市场。目前,年产能低于30万吨的企业共102家,占比61.82%,即准入条件发布前,行业新进入企业多为小产能企业。该条件极大程度上限制了行业新增产能项目,行业集中度得以提升。

2016年及2019年,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落后产能陆续退出。2016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发布。意见指出,重点任务在于要努力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控制电石、PVC、纯碱等过剩行业的新增产能。山东、内蒙、河南等省份人民政府纷纷跟随出台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实施意见。随后2019年10月,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烧碱被列入限制类产业,使得烧碱行业产能壁垒上升,规模小、技术差的产能陆续清出。

2019年以前烧碱行业限制性政策文件

时间 部门 政策文件 主要内容
2007.11 国家发改委 《氯碱行业准入条件》 新进入企业的烧碱装置规模必须达到30万吨/年以上
2016.07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 严格控制尿素、磷铵、电石、烧碱、聚氯乙烯、纯碱、黄磷等过剩行业新增产能
2017.07 自治区人民政府 《内蒙古自治区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实施方案》 严格控制电石、烧碱、聚氯乙烯等过剩行业新增产能
2017.07 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实施意见》 严格控制电石、烧碱、聚氯乙烯等过剩行业新增产能
2017.12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通知》 严格控制电石、烧碱、聚氯乙烯等过剩行业新增产能
2019.10 国家发改委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烧碱(废盐综合利用的离子膜烧碱装置除外)被列为限制类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020年提出碳中和目标以来,国家针对烧碱行业出台了一些列的相关政策。2019年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烧碱列为限制类产业。2021年11月,发改委发布了《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其中详细规定了离子膜法液碱能效标杆水平、基准水平,并提出拟建和在建项目应力争全面达到标杆水平,存量项目应合理设置政策实施过渡期。

2022年2月发改委公布了《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该文件一方面指出,截至2020年底我国烧碱行业能效优于标杆水平的产能约占15%,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产能约占25%;另一方面提出,截至2025年烧碱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到4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清零。

“双碳”和“能耗双控”的背景下,烧碱行业面临着产业结构的改革。一方面,政策提高了烧碱行业的准入门槛,增加了淘汰机制,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另一方面,未来低效产能淘汰,新增产能受限,行业供给趋紧。

2020年以来烧碱行业限制性政策文件

时间 部门 政策文件 主要内容
2021.11 国家发改委 《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 规定了离子膜法液碱能效标杆水平、基准水平
2022.02 国家发改委 《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 截至2025年烧碱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到4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清零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从供应情况来看,受政策限制,近年来,我国烧碱行业整体产能释放较缓。产能方面,2022年,烧碱产能为4658万吨/年,同比增长4.64%。2018年以来,烧碱产能稳定上升,以2018年年产能4259万吨为基准,年复合增长率为1.81%。产量方面,2022年,烧碱有效产能为3980.5万吨/年,同比增长2.29%。近5年来,行业产量小幅波动,以2018年产量3420.2万吨/年为基准,年复合增长率为3.08%,增长较缓。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需求端:下游整体向好,铝产业发展带动增长

(一)我国经济整体向好、工业增加值持续增长

我国经济整体增长稳定,增长速度较快。体现一国经济运行状况和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GDP)。过去10年间,我国GDP、人均GDP持续增长,均保持较稳定的增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我国GDP为1210207亿元,同比增长3.0%。人均GDP为85698元,比上年增长3.0%。据2023年3月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我国预期目标为GDP增长5%左右。

从工业增加值来看,全部工业增加值是GDP的组成部分,反映的是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全部生产活动产生的新增加的价值,化工行业、轻工行业均属于工业。过去10年间,我国工业增加值持续提高。2022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为40.16万亿元,同比增长7.24%,较2020年增长率有大幅提高。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二)氧化铝为主要下游,行业有望加速增长

氧化铝为烧碱下游最大消费领域,占比接近三分之一。烧碱下游应用众多,其中氧化铝为占比最大的消费领域。2021年烧碱下游消费结构中,氧化铝消费占比为29.32%,共消耗烧碱1052.19万吨。近年来,氧化铝消费占比较为稳定,2019-2021年氧化铝消费占比分别为34%、30.51%、29.32%。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从供需环境来看,近年来,我国氧化铝行业供需稳定增长,2022年,我国氧化铝行业的产量、表观消费量分别为7976、8091万吨。供给端来看,2018-2022年氧化铝产量年均增长2.28%,行业产能利用率有所下滑。需求端来看,近5年氧化铝表观消费量增长2.85%,略快于产量增速,行业供需形势向好。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中国是铝工业大国,产量和消费量连续21年位居世界第一。近年来,中国政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和引导低竞争力产能退出市场;严控新增电解铝产能,加强环保监督,开展环境整治行动、控制排放总量,有效地改善了市场供需状况,促进铝行业有序、绿色健康发展。自中国“双碳”战略提出,铝工业作为“双高”产业,将会持续成为国家“碳排放”治理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自从2021年一系列产业政策出台和调整,尤其是国家取消电解铝优惠电价、取消目录电价及上浮比例限制、对电解铝实施阶梯电价、禁止在国外建设煤电项目等政策出台,将倒逼行业加快实施更加深刻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铝除继续在交通运输、建筑工程等应用广泛的传统领域扩大产品品种、提升产品质量外,随着中国经济由高增速向高质量转变,铝在包装、交通运输、电力和机械装备等高端消费领域应用也随之拓展。利用铝轻质、耐用及金属稳定性好的特点,汽车、高铁、飞机和桥梁等领域的主体架构产品逐步推广以铝代钢;利用铝可循环回收再利用的特点,家具、包装等消费品领域的铝制品应用逐步得到推广;利用铝的导电性能及经济价值等特点,输配电的电线电缆和电子3C产业的铝应用不断拓展。此外,航空产业发展带来铝中厚板、铝车身板增长,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带动光伏组件、轻量化新能源车、货运车辆及充电桩设备等用铝材料增长。新兴领域和个性化需求,如铝空电池、纳米陶瓷铝等铝产品的产业化,也将成为铝的消费增长点。(wys)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聚乳酸(PLA)行业市场供不应求 但国内已摆脱国外企业关键技术封锁

中国聚乳酸(PLA)行业市场供不应求 但国内已摆脱国外企业关键技术封锁

目前来看,以聚乳酸为代表的生物基可降解塑料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全面应用,材料的生产技术也逐渐成为各国的战略性资源,受到极高的重视。2025年上半年中国聚乳酸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4.89亿元

2025年10月27日
我国乙二醇行业供需维持去库格局 目前潜在供应压力依然较大

我国乙二醇行业供需维持去库格局 目前潜在供应压力依然较大

近几年,国内合成气制乙二醇项目不断上马,而下游需求尚未有较大提升,存在行业产能过剩的风险,如产品市场价格继续在低位徘徊,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乙二醇行业市场规模也呈现出波动的状态,2021年受价格上涨推动,市场规模达到了1125.20亿元,随着产能扩张,2023年乙二醇市场规模940.

2025年10月27日
我国氟钛酸钾行业呈稳步增长态势 企业技术研发和产能规模上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氟钛酸钾行业呈稳步增长态势 企业技术研发和产能规模上占据主导地位

近年来我国氟钛酸钾下游需求快速增长,2020年市场规模为8.24亿元,2024年已经达到10.76亿元,2025年上半年达到5.76亿元。

2025年10月15日
从“量”到“质” 我国正向“磷强国”进军 绿色转型与产业链优化成重要方向

从“量”到“质” 我国正向“磷强国”进军 绿色转型与产业链优化成重要方向

随着国内新能源产业、磷肥产业等的蓬勃发展,对磷的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了国内企业加大生产投入,提高供应能力,近年来,我国磷行业供应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我国磷行业主要产品黄磷、磷酸产量分别达到了85万吨、331万吨。

2025年10月11日
我国纯碱行业:供给过剩下价格持续下滑 未来落后产能将加速出清、产业链协同趋强

我国纯碱行业:供给过剩下价格持续下滑 未来落后产能将加速出清、产业链协同趋强

近年来,中国纯碱市场规模整体保持相对稳定,但存在一定的波动。2023年中国纯碱市场规模约为853.36亿元,较2022年増长约140亿元,这主要得益于国内部分大型纯碱企业的产能释放以及下游光伏等产业需求的増长。2025年上半年受市场供给过剩影响,纯碱价格持续下滑,使得市场规模远低于往年同期。

2025年10月04日
双碳政策背景下绿色甲醇逐渐开启商业化落地,船舶、储氢等下游需求成为重要助推力

双碳政策背景下绿色甲醇逐渐开启商业化落地,船舶、储氢等下游需求成为重要助推力

在我国甲醇的下游应用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作为化工原料制烯烃、甲醇燃料和作为化工原料制甲醛,其中烯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生产橡胶、塑料和纤维等;燃料方面,甲醇可以直接使用或与其他燃料混合使用,近年来,甲醇作为燃料的需求呈显著上升趋势;甲醛用于制造胶黏剂和涂料,广泛应用在木材加工、家具制造和建筑行业。

2025年10月02日
人形机器人利好聚醚醚酮(PEEK)发展,上游原材料实现自主突破

人形机器人利好聚醚醚酮(PEEK)发展,上游原材料实现自主突破

高性能聚合物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高性能高分子新材料。从1960年最初问世的聚酰亚胺到80年代初问世的聚醚醚酮(PEEK),欧美等各大公司先后对这类高性能聚合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尽管研发出了几十个品种,但最终真正有应用价值并实现产业化的品种较少,无论在性能上还是商业价值上都处于工程塑料尖端。

2025年10月02日
技术升级+应用持续拓展,3D打印行业或将引领消费电子制造新变革

技术升级+应用持续拓展,3D打印行业或将引领消费电子制造新变革

目前金属3D打印玩家包括第一梯队的EOS、SLM Solutions、3DSystems;第二梯队的Desk top Metal、GE Additive、铂力特;第三梯队的Velo3D、DMGMori和TRUMPF。华曙高科、EPlus3D等国内玩家也在扩大市场份额。

2025年09月0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