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城市群”+噪声防治政策驱动,轨交减振降噪行业中长期向上空间打开

一、轨交减振降噪行业概述

轨道交通减振降噪主要用于降低因列车运行引起的噪声与振动对敏感目标的影响,噪声与振动控制措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轨道是由钢轨、扣件以及轨下基础构成,地铁轨道产生的噪声和振动也是由轮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各个部件的刚度、质量有关,轨道交通减振降噪主要包括环境噪声、振动及由其引起的二次辐射噪声污染。

轨道交通减振降噪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介绍
轨道交通的噪声污染 主要包括牵引机车噪声、轮轨噪声、受电弓及车辆空气动力性最声等,根据环保部2013年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技术导则》(HJ2034-2013),高铁列车运行的噪声污染源的强度大约为130-140dB,大部分地铁、轻轨列车运行的噪声污染源的强度大约为90-100dB。
轨道交通的振动及二次辐射噪声污染 列车运行过程中,由于车轮与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振动,振动又通过下部结构传播至土壤,从而对沿线邻近建筑物内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产生影响,还会影响精密仪器、仪表的正常使用。从目前行业来看,轨道交通噪声控制以路径控制为主,振动控制以振源控制为主,辅以传插路径和受振体控制。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二、“城市群”打开轨交减振降噪行业成长空间,大城市需求显著

1、受益于“交通强国”战略,轨交减振降噪行业长期高景气

轨交减振降噪行业下游长期受益于我国“交通强国”战略。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92条,运营里程9652.6公里。根据“十四五”发展规划,预计到2025年,中国内地将会有65座城市开通或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总里程将突破1.3万公里。随着我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脚步不断加快,轨道交通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里程和速度已经不能满足我国轨交业务的发展需要,轨交运行产生的噪声与振动污染则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近几年,轨道交通发展越来越多样化,城市轻轨与地铁呈爆炸式的增长,以及轨道布局越来越接近城市居民,轨道交通对城市生产、环境带来的振动和噪声污染也越来越多,为改善城市轨道交通沿线舒适度,减振降噪系统将得到更多的应用,行业将面临新的市场机遇。

轨交减振降噪行业下游长期受益于我国“交通强国”战略。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92条,运营里程9652.6公里。根据“十四五”发展规划,预计到2025年,中国内地将会有65座城市开通或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总里程将突破1.3万公里。随着我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脚步不断加快,轨道交通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里程和速度已经不能满足我国轨交业务的发展需要,轨交运行产生的噪声与振动污染则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近几年,轨道交通发展越来越多样化,城市轻轨与地铁呈爆炸式的增长,以及轨道布局越来越接近城市居民,轨道交通对城市生产、环境带来的振动和噪声污染也越来越多,为改善城市轨道交通沿线舒适度,减振降噪系统将得到更多的应用,行业将面临新的市场机遇。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轨交减振降噪需求突出,于大城市体现尤为显著

轨交减振降噪需求突出,于大城市体现尤为显著。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来,大城市人口众多,建筑物和道路密集,轨交系统经过的地区通常是人口密集区域。因此,轨交运行时所产生的振动和噪音对居民和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更加明显。二来,大城市土地有限,轨交系统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运行和建设。为了满足交通需求,轨交线路经常会穿越住宅区、商业区和办公区等噪音敏感区域。因此,减振降噪措施对于保障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变得尤为重要。三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增加,对于轨交噪音污染的敏感性也在提高。居民和政府对于减少城市噪音污染、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增加,因此轨交减振降噪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经统计截至2021年末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21个城市的50条地铁线路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结果表明:需要采用中等以上减振措施的线路里程占线路总里程的比例近一半,达到47.91%;其中,中、高级减振占比31.67%,特殊减振占比16.25%。

轨交减振降噪需求突出,于大城市体现尤为显著。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来,大城市人口众多,建筑物和道路密集,轨交系统经过的地区通常是人口密集区域。因此,轨交运行时所产生的振动和噪音对居民和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更加明显。二来,大城市土地有限,轨交系统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运行和建设。为了满足交通需求,轨交线路经常会穿越住宅区、商业区和办公区等噪音敏感区域。因此,减振降噪措施对于保障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变得尤为重要。三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增加,对于轨交噪音污染的敏感性也在提高。居民和政府对于减少城市噪音污染、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增加,因此轨交减振降噪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经统计截至2021年末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21个城市的50条地铁线路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结果表明:需要采用中等以上减振措施的线路里程占线路总里程的比例近一半,达到47.91%;其中,中、高级减振占比31.67%,特殊减振占比16.25%。

资料来源:《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观研天下整理

观研天下分析师观点:事实上,除了一线城市、核心大城市外,当前二线、三线城市以及新兴城市也纷纷积极投身于轨道交通建设,预计未来将成为轨交减振降噪行业发展新动力

三、噪声防治政策出台,行业需求空间广阔

近年来,随着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噪声扰民现象呈多发、频发、多样化的态势,信访投诉量居高不下,已成为制约人民群众生态环境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因素。《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统计数据显示,近 10 年来,噪声污染投诉连续占据总环境投诉量的前两位,达到 38%以上。2021年,噪声投诉举报量持续居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以及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公安、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合计受理的噪声投诉举报约401万件(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其中,交通运输噪声占4.2%。

近年来,随着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噪声扰民现象呈多发、频发、多样化的态势,信访投诉量居高不下,已成为制约人民群众生态环境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因素。《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统计数据显示,近 10 年来,噪声污染投诉连续占据总环境投诉量的前两位,达到 38%以上。2021年,噪声投诉举报量持续居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以及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公安、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合计受理的噪声投诉举报约401万件(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其中,交通运输噪声占4.2%。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在这样的背景下,噪声污染治理刻不容缓。2021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正式出台,法案新增关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行噪声的定义,并将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噪声控制纳入法案。法案要求覆盖新建、改扩建和在运营城市轨交及铁路线路,立法规定内的减振降噪成为强制要求,增加减振降噪设施应用。在政策推动下,噪音治理技术和噪音监测装备迎来发展机遇,众多企业都利用该机遇期对厂房、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大力提升智能制造技术水平,噪音与振动控制行业的专利申请也在不断增加。进入2023年,生态环境部等16部门发布《“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此外,还提出开展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情况评估,2023年6月底前,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完成评估工作;2023年底前,其他设区的市级城市完成评估工作。2025年起,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公开发布本行政区域内的声环境质量状况信息和噪声污染防治报告。

噪声防治法律新旧版对比

优化点 新版 旧版
明确了政府责任 生活噪音由多部门管辖变为由住建部主管审批,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综合执法部门责令改正或罚款。 不涉及
事后惩戒转变为源头防控 各级人民政府在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和交通运输等相关专项规划时,要综合考虑公路、城市道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等对周围地区声环境的影响。 未将噪声污染防治纳入城市规划
污染防治对象 从固定源拓展到移动源,如轻轨、地铁、风电等。 工业噪声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总的来看,随着《“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式启动,行业技术和设备将逐渐进入系列化和配套化阶段,未来轨交减振降噪设施渗透率提升可期,行业需求空间广阔,市场规模有望持续增长。根据权威部门统计,近五年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行业年均产值在130亿元以上,预计2022年国内总投入治理经费约150亿元,整个行业的市场规模可能在350亿元以上。其中,交通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产值可能达到240亿元以上。

总的来看,随着《“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式启动,行业技术和设备将逐渐进入系列化和配套化阶段,未来轨交减振降噪设施渗透率提升可期,行业需求空间广阔,市场规模有望持续增长。根据权威部门统计,近五年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行业年均产值在130亿元以上,预计2022年国内总投入治理经费约150亿元,整个行业的市场规模可能在350亿元以上。其中,交通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产值可能达到240亿元以上。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四、轨交减振降噪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国产化开启加速模式

1、国内企业在关键技术上的突破,行业参与者类型增多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轨交减振降噪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3-2030年)》显示,近年来,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文件,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在轨交减振降噪领域的研发和生产力度。我国在轨交减振降噪领域的技术积累和研发能力逐渐提升,国内企业在减振降噪材料、减振装置、隔音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包括“阵列式消声器”、“阻尼弹簧浮置道床隔振系统”、“预制短板装配式浮置减振道床”、“波束成型定向扬声系统”等多项技术成果,已经被列入《2021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这为行业的标准化建设与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基础。

随着国内企业在关键技术上的突破,行业参与者数量和类型逐渐增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从事减振降噪的企业约17000家,其中近五年新成立的企业就高达14000多家,占全行业的82%。细分来看,主要参与者中既有专注钢弹簧浮置板减振企业、也有从中高端橡胶减振产品向钢弹簧产品延申拓展企业。但在主业从事噪音与振动控制的企业中,科技小巨人企业仅有17家,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更是只有30余家。尤其是在大型动力系统配套噪音防治装备领域,国内具备自主研发设计能力的头部企业数量稀少,整体竞争力有待提高。

轨交减振降噪行业主要参与者情况

公司名称 行业内相关领域的进展情况 备注
隔而固 2004年6月,德国隔而固集团青岛子公司成立,率先把钢弹簧浮置板技术引入中国,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产品覆盖多个工业和民用领域 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均较强
道尔道 成立于2014年3月,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已在国内30多个城市,100多条轨道交通线路中广泛使用 市场竞争力较强
上海同研 成立于2009年2月,钢弹簧浮置板产品在上海、成都、天津、杭州等工程中应用 上海地区市场竞争力较强
天铁股份 2019年开发了钢弹簧项目,完善了橡胶弹簧、钢轨吸振器等项目 主营橡胶减振,钢弹簧浮置板属拓展业务
时代新材 2018年完成了预制式钢弹簧浮置板道床的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2019年中标北京、上海项目 主营新材料,钢弹簧浮置板属拓展业务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观研天下分析师观点:由于轨交减振降噪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壁垒高,当前市场竞争较为缓和,对于新进入企业而言,具备一定的发展机会,预计未来低碳将是企业生存的必选项。

2、国产化进程加速,推动市场价格合理化

过去,我国轨交减振降噪行业几乎被外资企业垄断,导致市场价格较高且供应相对紧缺。然而,近年来国内轨交减振降噪龙头企业不断实现技术突破,进口替代进程加快,市场价格趋于合理化,地铁减振降噪系统的平均价格从早期的1600-1800万元/公里下降到目前的300-600万元/公里(此价格包含中高、特级减振产品),降幅达66.7%-81.3%,大幅度降低了地铁建设成本。

轨交减振降噪系统平均价格区间变化情况(万元/公里)

/

平均价格区间

早期平均价格区间

1600-1800万元/公里

当前平均价格区间

300-600万元/公里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观研天下分析师观点:由于轨交减振降噪行业的复杂性,一条线路往往采用多家设备供应商来治理一个振动和噪声问题,当前业内已经有部分企业开始向“一体化服务”进军,例如,2022地铁设计与新筑交科的新设合资公司成为“减振降噪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综合提供商”,为轨道交通行业提供新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未来预计这样的趋势将延续。(LZC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燃气轮机行业:重要性与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企业竞争呈现白热化态势

我国燃气轮机行业:重要性与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企业竞争呈现白热化态势

受益于制造技术突破、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以及进口替代加速,近年来我国燃气轮机产量快速增长,由2020 年的2455台套上升至 2024 年的 3613台套。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引进、自主研发以及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生产能力。部分龙头企业如东方电气、上海电气等,在重型燃气轮机制造领域持续投入,新建或扩建生产线

2025年10月23日
我国船用电缆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绿色化、智能化成核心方向

我国船用电缆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绿色化、智能化成核心方向

我国船用电缆行业市场规模近年来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受船舶工业复苏、新能源船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需求释放等因素驱动,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24年中国船用电缆行业市场规模40.65亿元人民币,2025年上半年达到了18.4亿元。

2025年10月04日
AI数据中心产业飞速发展,全球燃气轮机景气度上行 燃气轮机调峰优势明显,装机规模不断增长

AI数据中心产业飞速发展,全球燃气轮机景气度上行 燃气轮机调峰优势明显,装机规模不断增长

我国燃气轮机需求较为旺盛,近年来在运营的燃气轮机较多,例如天津华电军粮 城电厂项目、四川能投广元燃机工程项目等,供应商主要来自西门子、GE、上海电气、 哈尔滨电气、东方汽轮机等等。未来随着国产化持续推进,有望支撑中国气电占比提升。

2025年10月01日
我国政策高度重视深海战略资源,高端装备成深海科技发展基石

我国政策高度重视深海战略资源,高端装备成深海科技发展基石

2024年,15个海洋产业增加值43733亿元,比上年增长7.5%。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电力业、海洋旅游业等均实现了9%以上的快速发展。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实现平稳发展。

2025年09月29日
我国非公路宽体自卸车产量稳增 出口市场已打开 国际认同度提升下出口前景广阔

我国非公路宽体自卸车产量稳增 出口市场已打开 国际认同度提升下出口前景广阔

其中由于非公路宽体自卸车是主要根据矿山、水利水电工程等特定工况条件设计专门用于该等工况的产品,市场总量增长中非公路宽体自卸车市场增长速度将明显高于其他自卸类产品增长速度。根据数据,2024年我国非公路宽体自卸车市场规模达到125.65亿元,同比下降3.37%,2025年上半年国内非公路宽体自卸车市场规模约为63.27亿

2025年09月17日
我国矿山开发装备行业正处于成长扩张期 资源向龙头聚拢 强者恒强效应凸显

我国矿山开发装备行业正处于成长扩张期 资源向龙头聚拢 强者恒强效应凸显

随着中小矿山整合的趋势不断推进,大中型矿山比例提升,大量围绕小微型矿山展开竞争、同质化严重的低端内资品牌的生存空间正在被挤压,通过技术积累竞争胜出的龙头企业在品牌效应、规模效应等方面优势越来越突出,资源进一步向龙头聚拢,强者恒强效应凸显。

2025年09月1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