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草籽对外依赖度仍较高,需多方共同促进产业发展

我国是草原大国,西部地区是主要天然草地资源地

中国草原具有丰富的植被生态类型和草原景观类型,拥有大量世界著名优质牧草的野生种和伴生种,同时,位于中国西南的青藏高原孕育了全世界最独特的高寒草原类型,形成东亚、东南亚、南亚的众水发源地。

我国是一个草地资源大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地面积约40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澳大利亚(天然草地面积约458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的天然草地面积约占世界世界草地面积的13%,其中我国天然草地面积在15万平方千米以上的省区有七个,分别是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和云南省。

中国天然草原面积最大的前3个省(区)为西藏、内蒙古、新疆。其中,西藏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地面积的20.9%;内蒙古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地面积的20.06%;新疆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地面积的14.58%。

我国天然草地面积最大的七个省区

<strong>我国天然草地面积最大的七个省区</strong>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我国草籽行业对外依赖度较高,但近年来有所下降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草籽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尽管我国草籽生产量持续增加,但依然远远不能满足我国草籽每年15万吨左右的草籽需求,我国草籽对国外市场的依存度较高,不过近年来逐渐下降,2021年我国草籽市场对外依赖度约为32.89%。

尽管我国草籽生产量持续增加,但依然远远不能满足我国草籽每年15万吨左右的草籽需求,我国草籽对国外市场的依存度较高,不过近年来逐渐下降,2021年我国草籽市场对外依赖度约为32.89%。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草籽行业面临多重困难,需多方面来推进产业发展

受技术落后、生产成本高、机械化作业程度低等因素影响,我国草籽进口依赖度较高,在国家宏观政策利好,草籽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的历史时刻,本土草籽企业如何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来突围,尤其是适应不同区域的本土草籽。

当前阻碍我国草籽行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草籽行业没有形成一个成熟有效的良种繁育体系,新品种的培育者和种子生产者脱节,新品种大都来自科研院所,对育种者的评价标准没有与市场推广结果紧密结合,新品种培育成功后缺少良种繁育的动力和机制。

(2)我国的种子生产缺乏制度保障、等级认定和标签制约,造成市场种子遗传混乱、来源不清、品牌没有保证、市场流通和草籽合格率不到50%,出了问题无法追根寻源。

(3)草籽专业生产的整体水平不高、专业指导不足、技术含量低下,种子生产和牧草生产不分家,管理粗放、质量把关不严、缺乏对草籽专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学要求和严格管理,直接影响了草籽生产潜力和水平。

(4)当前我国草籽生产边缘化,可利用土地贫瘠、种植环境艰难,基础生产条件简陋、基本建设投入较大,生产成本过高,严重影响草籽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5)企业生产布局不尽科学合理,生产各自为政、团队零散、缺乏龙头企业、缺乏整合实力、缺乏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都在边生产边挣扎。

我国草籽行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strong>我国草籽行业发展面临的</strong><strong>困难</strong>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为了顺利承担和完成草业发展任务,改变草籽生产被动局面,共同推进我国草籽产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组建草籽产业联合舰队,打造草籽产业航母旗舰;构建“三位一结合”的产业体系,提升企业的“五个能力”;逐步形成“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草籽产业体系;加强政策引导,整合种业资源,调动社会资本资源,扶持龙头企业,快速提升我国草籽业的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供种能力和监管能力,确保优良品种和主打品种的供种数量和质量安全。

(2)逐步建立以企业为育种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育种专家、学者与企业合作或直接进入企业,保存、挖掘优异牧草草籽资源,努力培育具有自主产权的新品种,从事优良草品种的原原种、原种和商品种的良种繁育和种子生产;同时建立草籽育种与生产销售的补偿机制,使得种子生产做到“四结合”,即草籽生产和科学技术相结合、和育种者相结合、和品牌权益相结合、和生产效益相结合。

(3)科学布局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政策资金投入;针对草籽生产特点和规律,确定一批优势草籽,由企业为主体,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利用土地整合的时机,结合农民合作社的优势,有针对性的建立优势草籽生产区和生产基地,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力促这些基地和生产区能够按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生产方式科学的生产种子、并力争逐步提高种子生产的经济效益。

(4)建立种子生产的标签制度、创建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通过标签制度,认定种子生产的遗传等级、质量等级、生产源基地、种子真实性,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种子生产的全面审定制度;确保市场流通的品种是确真的,品质是符合遗传要求的,质量是符合标准的,责任是可以追溯的;通过建立一支诚信草籽产业队伍,为草原发展夯实基础条件。

我国草籽产业的发展方向

<strong>我国草籽产业的发展</strong><strong>方向</strong>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农业现代化新动力、新趋势——订单农业 市场新型模式发展前景向好

农业现代化新动力、新趋势——订单农业 市场新型模式发展前景向好

近年来,国家层面也继续实施多项补贴政策,包括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及东北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以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截至2024年12月底,我国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相关企业超100万家。从区域分布来看,湖北省、山东省、江苏省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

2025年09月02日
中国进口玉米不断减少,国内玉米市场供需格局相对宽松

中国进口玉米不断减少,国内玉米市场供需格局相对宽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6.71亿亩,比上年增加782.7万亩,增长1.2%;玉米单产439.4公斤/亩,比上年增加4.0公斤,增长0.9%;玉米产量约为2.95亿吨,同比增加607.46万吨,增长2.1%,创历史新高。

2025年08月29日
我国苹果产业优势明显,浓缩苹果汁出口前景向好

我国苹果产业优势明显,浓缩苹果汁出口前景向好

供应方面来看,2024年我国全国苹果产量为5128.51万吨,同比小幅增产3.39%,随着亩产水平的恢复,其中2024-2025产季同比增幅最大的为甘肃产区,而山西产区由于花量稀少、花期高温及降雨等影响,产量则呈现减产趋势。山东产区产量呈现微增,陕西产区产量呈现小幅减产。

2025年08月28日
中国宠物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期 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超4000亿元

中国宠物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期 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超4000亿元

分宠物种类来看,我国宠物猫消费市场增速显著高于宠物犬。2024年宠物猫消费市场规模为1445亿元,同比+10.7%;而2024年宠物犬消费市场规模为1557亿元,同比+4.6%。从细分板块来看,宠物食品、宠物医疗是宠物行业前两大子行业,2024年市场规模分别为1585亿元、841亿元,占比分别为52.8%、28%,

2025年08月22日
国家高度重视高标准粮仓建设 我国粮食仓储行业管理逐渐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

国家高度重视高标准粮仓建设 我国粮食仓储行业管理逐渐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一个重点。在农业中,粮食又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粮食生产的发展关系到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关系到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

2025年07月19日
Z世代重塑宠物经济 我国宠物市场崛起

Z世代重塑宠物经济 我国宠物市场崛起

我国家庭养猫渗透率从2010年的2.7%快速提升,2019年后增长相对趋缓,当前养猫渗透率为18.2%。我国家庭养犬也快速渗透,2019年达到高点(18.4%)后小幅回落,当前养犬渗透率为17%。

2025年06月18日
我国虾苗养殖行业已进入自主创新与育种崛起阶段 市场稳增 产品多元化发展

我国虾苗养殖行业已进入自主创新与育种崛起阶段 市场稳增 产品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高品质、特色化虾苗的需求逐渐上升,推动了虾苗市场价格的水涨船高,全国虾苗养殖量稳定增长。2020至2024年,全国虾类育苗总量从1.20万亿尾增长至1.76万亿尾。

2025年05月22日
2025年中国数字基础建设日趋完善 智慧农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600亿元

2025年中国数字基础建设日趋完善 智慧农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600亿元

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数字基础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5G基站覆盖田间地头,AI虫情监测准确率达95%,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智慧农业成为现代农业“标配”,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概念,推动技术集成与产业协同。

2025年05月2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