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云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目标汇总 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云南省科技创新“十三五”成效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提升2位。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实现翻番,全国排名从第23位提升到第19位。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从13.14人年提高到19.12人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61件提高到3.21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分别较“十二五”增长83%、66%、81%和233%。科技进步贡献率从45%提高到49.6%。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3.29%提高到6.16%。云南主持完成的8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7人获何梁何利奖。累计突破重大关键技术800余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产品540余个。国产首个、全球第2个十三价肺炎疫苗和二价脊灰减毒疫苗等3种疫苗获批上市,疫苗企业批签发量居全国第1;三七、灯盏花种子种苗标准和中药材标准通过国际认证。种质资源库野生植物种子数量突破1万种,位居全球第2。人才结构持续优化,增选两院院士4名,培引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高端外国专家123名,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635名,各类创新创业团队153个,入选国家科技领军人才56名。全省R&D(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折合全时当量5.72万人年。

 

“十三五”期间发展成效列表

要点

重点内容

科技创新实力跃上新台阶

“十三五”期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提升2位。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实现翻番,全国排名从第23位提升到第19位。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从13.14人年提高到19.12人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61件提高到3.21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分别较“十二五”增长83%、66%、81%和233%。科技进步贡献率从45%提高到49.6%。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3.29%提高到6.16%。云南主持完成的8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7人获何梁何利奖。

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作用更加突出

聚焦发展八大重点产业、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建设“数字云南”重大科技需求,累计突破重大关键技术800余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产品540余个。国产首个、全球第2个十三价肺炎疫苗和二价脊灰减毒疫苗等3种疫苗获批上市,疫苗企业批签发量居全国第1;三七、灯盏花种子种苗标准和中药材标准通过国际认证。世界首创的水力式升船机建成使用;烟草柔性制丝设备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全国最大铂族金属再生利用基地;一批先进的绿色铝材、绿色硅材项目相继开工投产。培育了国内首个高维A玉米品种;自主选育的“滇禾优615”荣获全国优质稻食味品质鉴评金奖;花卉新品种数量和种类全国第1;“云上黑山羊”成为中国第一个肉用黑山羊新品种;普洱茶功效及作用分子机理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体系研究处于国际同类研究的前沿。

科技创新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科技创新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成功建立新冠病毒非人灵长类动物感染模型,为全国新冠病毒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提供关键支撑。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自主研发的科维福新冠灭活疫苗已获批纳入国家紧急使用。发热人群快速筛查系统、云南健康码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扶贫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实现科技特派员对全省8502个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澜沧模式”、“会泽模式”成为全省科技扶贫样板。科技创新在“九湖”水污染综合防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省级自然资源时空信息基础支撑平台。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污染防治等领域,建成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西南特色菌种种质资源库等一批高水平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国家禁毒大数据云南中心为平安云南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优势领域基础研究成果丰硕

灵长类生物医学、天文、植物化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学等重点领域基础研究优势进一步巩固,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成功实现月球激光测距。发布全国首个生物物种目录。种质资源库野生植物种子数量突破1万种,位居全球第2。建成首个国内天然产物大数据中心。首次发现寒武纪节肢动物化石中枢神经系统。成功破解金丝猴适应高海拔环境遗传机制。利用体外培养的树鼩精原干细胞获得世界首只转基因树鼩。首次系统解析了灵长类动物胚胎着床后的分子与细胞生物学事件。国家植物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天元数学中心落地云南。

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得到强化

科技创新条件明显改善,云南实验室建设加速推进,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省重点实验室105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3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0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云南创新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昆明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浙江大学云南(红河)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落地运行。云南景东120米全可动脉冲星射电望远镜研制重大科技项目等落地实施。临沧市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楚雄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玉溪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通海国家创新型县建设深入推进。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已成为全省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

科技人才培养引进持续加强

围绕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等方面,相继出台配套制度68个,推进改革举措83项,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双向兼职、离岗创业及人才流动机制,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深入推进。人才结构持续优化,增选两院院士4名,培引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高端外国专家123名,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635名,各类创新创业团队153个,入选国家科技领军人才56名。全省R&D(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折合全时当量5.72万人年。

创新生态日益完善

成立省科技领导小组,建立科技体制改革主体架构,完成全省科技管理系统机构改革。深化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实施经费“包干制”试点,赋予科研机构及人员更大自主权,开展“揭榜制”试点。综合运用风险补偿、创业投资引导、创新券等方式助力创新创业,“科创贷+风险金池”大幅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云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施行,云南省技术市场投入运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围绕“三评”改革、优化科研管理、科技奖励、科研诚信、科技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等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全社会创新创业生态呈现新气象。

科技开放合作打开新局面

京滇、沪滇、泛珠三角等区域科技合作持续深化,“科技入滇”常态化。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422个,派出驻沪驻深科技联络员“小分队”。牵头落实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9项改革试点任务,自贸区管委会颁发首张实验动物许可证。启动实施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创新中心、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落地云南,共建中—老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联合实验室等20余个创新合作平台,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科技合作持续深化。与科技发达国家、金砖国家合作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资料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云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力争到2025年,优势特色领域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创新型云南基本建成。展望2035年,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综合科技创新指数达到全国中等水平,科技创新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创新型云南迈上新台阶。

 

——科技支撑“三个定位”建设精准有力。围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平安云南和健康云南等的主要科技需求得到有效解决。聚焦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污染防治攻坚、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的科技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围绕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辐射联动国内国际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与水平显著提升。

 

——产业创新发展成效显著。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世界一流“三张牌”走深、走精、走长。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工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达10%,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推动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备。

 

——区域创新格局日益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持续完善,基层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滇中主导、各具特色、联动创新的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条更加畅通,技术市场建设不断完善,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达130亿元。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培育形成区域性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领先科技力量不断增强,创新平台布局持续优化,科技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协同联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格局。全社会研发投入稳定增长,优势特色领域创新水平明显提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525亿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9件。

 

——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加快转变,科技管理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持续优化,科技评价改革逐渐深化,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不断激发,科研作风学风加速改进,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主要指标与目标值

资料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2年中国就业市场分析报告-市场发展格局与投资潜力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会展行业:线下展览数量、面积持续回增 其中上海市和广州市展览面积排前二

我国会展行业:线下展览数量、面积持续回增 其中上海市和广州市展览面积排前二

从展览数量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线下展览数量为先增后降再增趋势,到2024年我国线下展览数量为8916个,同比增长13.6%。

2025年08月25日
我国信托行业资产规模和经营收入提速增长 但利润总额整体下降

我国信托行业资产规模和经营收入提速增长 但利润总额整体下降

从资产管理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信托资产规模持续增长,到2024年我国信托资产规模达到29.56万亿元,比2023年年末增加5.64万亿元,增长23.58%。

2025年07月29日
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外包服务占比约77%  业务外包、人事管理、灵活用工为主要外包服务

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外包服务占比约77% 业务外包、人事管理、灵活用工为主要外包服务

从市场规模来看,2019年到2024年我国人力资源服务市场规模从1.96万亿元增长到了2.99万亿元,连续六年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2025年07月15日
我国担保市场以直接融资担保业务为主 2025年1-5月行业相关投融资金额已超2024年全年

我国担保市场以直接融资担保业务为主 2025年1-5月行业相关投融资金额已超2024年全年

2019-2023年,我国直接融资担保市场在保余额规模体量呈逐年增加。2023年全国直接融资担保市场在保余额规模体量超5万亿元,同比增长6.7%。

2025年06月06日
老龄化加深+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我国银发经济产业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老龄化加深+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我国银发经济产业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近五年我国银发经济行业市场规模保持增长趋势。2024年我国银发经济行业市场规模达8.3万亿元,同比增长16.9%。

2025年05月28日
我国智慧环保行业正处转型升级阶段 市场规模稳增长 资本市场逐年降温

我国智慧环保行业正处转型升级阶段 市场规模稳增长 资本市场逐年降温

市场规模来看,2020-2024年,我国智慧环保行业市场规模呈稳步增长。2024年我国智慧环保行业市场规模约为895亿元,同比增长10.49%。

2025年05月07日
技术发展和政策支持推动我国智慧旅游市场规模扩大 2024年资本热度回升

技术发展和政策支持推动我国智慧旅游市场规模扩大 2024年资本热度回升

智慧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发展、基础设施完善和政策支持,加上旅游人次的增多,我国智慧旅游市场快速发展。数据显示,到2023年我国智慧旅游行业市场规模为10382亿元,同比增长21.3%。

2025年05月07日
我国竞猜型彩票行业销售额正快速增长 对彩票销售额贡献超四成

我国竞猜型彩票行业销售额正快速增长 对彩票销售额贡献超四成

销售额来看,2020-2024年,我国竞猜型彩票销售额呈增长走势。2024年我国竞猜型彩票销售额为2868.1亿元,同比增长16.4%;2025年1-2月我国竞猜型彩票销售额为3822.95亿元,同比增长5.1%。

2025年04月1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