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遵义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大数据引领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经济从外延式增长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转变,打造西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步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到202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5件,数字经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实现倍增,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

 

 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

 

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和大数据发展战略,把数字经济作为建设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和“数字遵义”的重要发展方向,加快构建具有遵义特色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促进新经济发展壮大和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实施数字经济倍增计划,深入开展大数据“百企引领”“寻苗招商”行动,加快数字经济市场主体培育,推动数字产业化,实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55亿元、物联网产值20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100亿元、数字经济规模总量达2000亿元。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设大数据服务集聚区,重点引进培育以软件外包、技术外包、标注外包为特征的各类大数据服务新业态,支持博文、博岳、兴黔等重点企业做强做大。大力发展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努力将智能终端产业核心技术引入遵义,推动智能产品的核心部件生产本土化,重点布局物联网智能终端、新型电子元件、信创安全产品等,加速完善产业链提升、产品层级,基本形成大数据智能终端生态产业链。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加快推进物联网示范应用,建设中国特色物联网(遵义)示范基地,重点支持物联网在城市管理、工业、农业领域的应用,形成一批物联网典型应用案例,支持中国联通(遵义)物联网应用研究院、华旭水务、华颖泰科等企业做实做大。培育市场主体。加速培育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积极引进全国大数据龙头企业开展数字产业合作,建设数字经济示范区,培育壮大数字遵义投资公司、遵软大数据有限公司、守望领域、江南航天、遵义讯飞等本土企业。

 

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推进AI、VR/AR、区块链等前沿数字技术应用,持续推动大数据赋能实体经济,深入实施大数据“万企融合”行动。到2025年,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超过50。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推进工业数字化改造,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企业全流程和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智能化改造,加快工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融合升级,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紧紧围绕工业产业集群,以绿色食品工业、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实施标杆项目和融合示范项目,带动工业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全面实现企业数字化网络改造,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项目和数据工厂、智能工厂,加快推进白酒行业标识解析节点建设。实施工业互联网提升工程,推进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打造1-2个行业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农业数字化。深化农业产销智慧对接,建好用好农产品产销智慧对接云平台和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农业向生产管理精准化、市场销售网络化融合升级,建成全市统一的农业大数据云平台,重点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农业大数据平台、农业物联网示范项目建设。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加快发展智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向平台型、智慧型、共享型融合升级,因势利导培育呼叫产业、数字贸易、数字金融等新产品新业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物流等数字化新业态,重点推进物流智能化,建设冷链物流信息化、智慧供应链、互联网+新零售等应用示范,持续推动电子口岸、跨境贸易单证电子化建设,重点支持智慧云电子商务本地化线上结算、智慧云+校农云平台等试点项目。

 

深入推动数字化治理。深化大数据聚通用,实施“数字服务”行动,依法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创新数字治理模式,推动数字化治理,不断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建设“数字政府”。实施“数字政府”建设行动。依法推动政务数据共享,依托省级“一云一网一平台”及“云上遵义”政务云平台,建立跨地域、跨部门、跨业务的一体化大系统,建设数据中台、视屏中台、能力中台及业务主题库、专题库,实现政务数据“一网统管”,构建政府数字大脑。探索建立数据驱动的数字化治理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建设提升贵州政务服务网遵义节点功能,打通“数据壁垒”,取缔“数据烟囱”,有条件开放政务服务数据,提高全市政务服务数据的政用、商用、民用水平。实施“数据服务”专项行动。加强数字社会建设,推进大数据在社会治理、社区安全深度应用。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在民生领域普及应用,扩大数字民生服务,重点提升智能交通、智能教育、智能医疗、数字档案等民生服务应用水平。充分发挥“一云(广电云)、双网(有线、无线和宽带、窄带)、三用(民用、政用、商用)”的作用,强化智慧广电新体系智能化终端布局,推进余庆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支持桐梓县以国家智慧水务云计算中心(娄山云)为基础,建设“中国水谷”。

 

创新推动数据价值化。依法推动政务数据开放,探索数据要素开发利用,建设政务一体化服务平台,率先实施政务数据资源开放流通,力争政府数据开放程度居于全省前列。探索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构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推动数据价值化、资源化、资产化、证券化,大幅提升数字应用和民生服务水平,建设数据要素开发利用示范城市。探索建立大数据辅助决策长效机制,全面增强政府科学决策和风险防范水平。

 

数字经济(大数据)重大工程

数字经济(大数据)重大工程

数字产业化发展工程:以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物联网产业等为产业发展重点,加快推进汇川区大数据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园、红花岗区湘江IT产业园电子信息化、遵义市中国特色物联网(遵义)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55亿元,培育1-2个国内行业细分领域的独角兽企业;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突破100亿元,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突破100家。

 

产业数字化发展工程:围绕智慧农业、智慧工业和智慧服务业建设,加快推进遵义产业数字引擎平台、遵义农业大数据一体化平台、遵义市新蒲新区辣椒产业数字平台、仁怀市工业互联网发展产业集群、道真自治县智慧农业等项目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发展。

 

数字化治理提升工程:加快推进遵义市城市大脑建设、遵义市数字孪生城市建设、遵义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遵义市区域安全防护与监测中心、遵义市数字乡村融合基础设施、遵义市公共资源不见面交易系统建设、遵义市12345热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系统、市县24小时智慧政务服务自助大厅、红花岗区智慧大数据汇聚平台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遵义市数字化治理效能;加快推进全市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县(市、区)数字化治理能力。

资料来源:遵义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牢固树立产业链思维,推动抓产业向抓产业链转变。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投资、引资、扩资等多种方式稳链补链强链延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点,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有针对性地打通堵点、补齐短板,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产业链、供应链的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

 

白酒产业创新链。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工业基础和关键技术应用,稳步扩大产能,打造多层次、多品种、多口味、多价位的产品线,加强包装、物流和营销模式创新,提升细分行业领域市场占有率。不断强化技术改造、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大数据与白酒产业深度融合,加强原料供应链、智慧车间、流程数控、智能物流、营销模式的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深化酿造、品控、包装、物流等环节大数据应用。

 

绿色食品工业创新链。围绕绿色食品工业规模化、品牌化、智能化、集约化和绿色化发展,推动茶叶、辣椒、竹笋、食用菌等加工业,开发创新产品,配置先进设备,实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技术创新。重点在固态酿造、超临界萃取、综合循环利用、创新销售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泛应用价值的创新成果。

 

传统产业创新链。大力推进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实施“十百千万计划”。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引进通用型、技术型科技成果,加强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技术的集成运用和推广。推进高性能竹基纤维复合材料等新材料技术应用与研发。努力承接东部技术转移转化,积极发展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制造等产业。

 

生态农业创新链。大力实施“四种工程”,加大本地特色优质品种的研发、选育和应用,建立完善遵义优势农业良种资源库。重点围绕红粱、辣椒、茶叶、蔬菜特色种植物和黔北黑猪、黔北麻羊特色畜禽品种,加大优选优育和种养推广力度。

 

现代服务业创新链。加快推动以文化旅游和商贸物流为引领的服务业创新发展,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品种、新方式,加快推进服务业的提档、升级、换代。

 

 大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以壮大科技创新平台实现新突破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整合社会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建立一批企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组建遵义科技创新中心。以遵义院士工作中心、江南大学遵义研究院、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遵义分中心为依托,发挥遵义辖区高校、航天十院、遵义市农科院、遵义市林科所等机构研发作用,建设遵义科技创新中心。遵义科技创新中心要成为遵义科技创新的核心,引进国内外一流科学家,培育高层次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凝聚、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作用。

 

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以更优惠的政策,更优良的条件,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等布局遵义,吸引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高新企业在遵义建立分支机构。支持遵义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支持遵义软件园打造大数据(软件)主导的创新型科技园区,支持各开发区承接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重点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

 

打造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实施遵义科技创新合作计划,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协同攻关,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依托有实力的科研机构,瞄准生命健康、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作创新。

 

支持遵义高新区高质量发展。遵义高新区要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组织,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建设平台、创新基地,联合全市开发区打造协同互补、共同发展的创新共同体。遵义高新区要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建设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扶持科技型瞪羚企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活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科技企业成长工程,推动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集聚发展。建立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健全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扶持体系。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打造高新技术企业,把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企业纳入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单项冠军”和“航母舰队”。深入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加快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

 

 深入推进人力资源开发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求贤若渴找人才,各尽其能用人才,用心用情帮人才,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努力把遵义打造成为西部地区重要人才聚集区和人才强市。

 

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完善人才制度体系,推动各项人才政策措施落地落实,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全市各项事业发展中来。建立在外遵籍院士、高端人才经常性联系机制,形成更加灵活开放的引才聚才制度环境。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科技评价制度,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制定高层次人才津贴、重点项目“揭榜挂帅”等制度。探索推行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提高人才待遇竞争力。加强区域人才协作,推进人才共引共育共用,打通体制内外人才流动“双向通道”,促进人才资源高效配置。

 

提升引才育才用才效能。坚持精准靶向引才,制定人才需求目录,推动人才引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避免盲目引才。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实施“引人聚才·智汇遵义”行动,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紧缺性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加强市级人才基地申报评选,优化整合人才项目资源,高标准建设一批人才示范基地,新建一批名师名医工作室、黔匠工坊、众创空间等人才培养平台。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壮大创新型、应用型、复合技能型人才队伍,提高人才队伍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匹配度。探索推出人才投、人才贷、人才险、人才保等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套餐,深入推进“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扎实开展“西部之光”“甲秀之光”“黔北之光”访问学者计划和“院士专家遵义行”活动,更好发挥人才作用。

 

推动人才服务优化升级。健全完善市县乡协调联动人才服务体系,建立人才服务中心,打造人才之家、人才驿站、人才管家APP、人才服务热线等服务平台,为人才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立体化、全天候便捷服务。完善拓展“人才服务绿卡”功能,推行服务专员等个性化专属服务,实施重点人才“全程代办、一次不跑”行动。充分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互联网+人才”服务水平。完善人才配套政策,妥善解决人才住房、就医、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科技创新重大工程

科技创新重大工程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全市科技公共财政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进入全省前列,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力争达1.2%,其中,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达85%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5件。全市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累计达100亿元以上。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组织实施不少于10个科技重大项目,大力推进遵义科技创新中心、“黔川渝-遵义”技术转移中心、遵义科学数据中心共享服务平台等科技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力争建成8个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创新平台。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科技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80%以上,努力培育一批科技企业,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创新产品,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400家以上。

资料来源:遵义市人民政府,观研天下整理(TC)

相关行业报告:《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网络安全行业市场规模或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当前华北区域市场占比最高

我国网络安全行业市场规模或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当前华北区域市场占比最高

从行业融资情况来看,2021年我国网络安全投融资事件和金额达到顶峰,2021年之后我国网络安全投融资事件和金额下降,到2023年我国网络安全发生投融资事件44起,投融资金额为为23.68亿元。2024年1-4月我国网络安全发生18起,投融资金额为21.02亿元。

2024年05月10日
我国智能安防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但资本市场热度逐渐下降

我国智能安防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但资本市场热度逐渐下降

从投融资情况来看,2021年我国智能安防行业投融资金额达到顶峰,但在2021年相关投融资事件和投融资金额下降,到2023年我国智能安防发生投融资事件13起,投融资金额为10.8亿元。2024年1-4月28日,我国智能安防行业发生3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3.6亿元。

2024年05月06日
量子计算行业:全球多个国家相继发布相关政策支持 多家企业布局

量子计算行业:全球多个国家相继发布相关政策支持 多家企业布局

量子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计算技术,对计算科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市场占比来看,在2023年量子信息市场占比最高的地区为欧洲,占比为32.00%;其次是北美,市场占比为32%;第三是亚太地区(除中国),市场占比为13%;而我国市场占比为8.00%。

2024年04月24日
我国云服务市场规模实现高速增长 近三年行业投融资市场趋于理性

我国云服务市场规模实现高速增长 近三年行业投融资市场趋于理性

从投融资情况来看,自2021年之后我国云服务投融资事件和投融资金额一直为下降趋势,到2023年我国云服务投融资事件为108起,投融资金额为156.65亿元。2024年1-4月9日我国云服务行业发生31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39.4亿元。

2024年04月11日
我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已从起步探索阶段转向快速发展阶段推荐

我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已从起步探索阶段转向快速发展阶段推荐

从投融资情况来看,2021年我国工业互联网行业投融资事件和金额达到顶峰,分别为89起、141.53亿元;2021年之后投融资事件和投融资金额逐年下降,到2023年我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发生投融资事件60起,投融资金额为37.34亿元。2024年1-3月23日我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已发生15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12.84亿

2024年03月26日
政策助力 资本加持 应用领域拓展 多因素驱动下我国多模态大模型市场将不断扩大

政策助力 资本加持 应用领域拓展 多因素驱动下我国多模态大模型市场将不断扩大

在市场需求的增长以及政策支持的背景下,我国大模型市场规模将不断增长,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而多模态大模型作为AI模型的发展方向,在各项相关技术愈发成熟下,其应用领域也将愈发广泛,比如说商业定制、游戏和影视等。

2024年03月05日
我国生物芯片行业资本市场整体热度不高 2023年已披露相关融资金额仅0.3亿元

我国生物芯片行业资本市场整体热度不高 2023年已披露相关融资金额仅0.3亿元

我国生物芯片行业资本市场整体热度不高,近8年仅发生15起投融资事件,已披露金额共计20.15亿元。2021年是投融资数量最多的一年,数量达 4起,已披露金额为4.5亿元;2020年的投融资金额最高,已披露金额达到11.2亿元;2023年仅发生1起投融资事件,已披露金额为0.3亿元。

2024年03月04日
工业软件行业:国产替代空间大 2023年数禺科技、喆塔科技等多家企业完成融资

工业软件行业:国产替代空间大 2023年数禺科技、喆塔科技等多家企业完成融资

2023年3月,工业软件开发商谷斗科技宣布获得连续两轮亿元级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产品研发、市场拓展、以及团队建设。

2024年02月2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