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车衣膜成为我国TPU市场需求增长新动力 行业结构性矛盾、差异化竞争格局凸显

前言:

目前,制鞋是我国TPU下游最大消费市场,2024年占比接近30%。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汽车产业稳健发展和消费者对车辆保护意识的提升,车衣膜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为TPU行业带来强劲的增长动力。

近年来,我国TPU行业产能和消费量不断增长。然而,当前行业面临结构性矛盾:低端产品产能过剩,而风电电缆、医用导管等高端领域仍存在进口依赖。此外,我国TPU行业已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各类企业凭借独特优势实现市场分层发展。

1.我国TPU行业已形成较为完整产业链链条

TPU即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又称热塑性聚氨酯橡胶,是一类高性能的聚合物材料。与通用塑料和橡胶材料相比,TPU具有硬度范围广、机械性能突出、耐高/低温性能优异、加工性能好、环保性能优良、可塑性强、可设计性出众、透明性能优异、耐环境老化等突出特性,已成为高端制造领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材料。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TPU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我国TPU行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体系。具体来看:TPU产业链上游包括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多元醇(如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聚己内酯)、扩链剂等原材料;中游生产环节形成了以聚醚型TPU和聚酯型TPU等为代表的主要产品系列;下游应用范围广泛,包括鞋材、电线电缆、薄膜、软管、密封材料等领域。

我国TPU行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体系。具体来看:TPU产业链上游包括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多元醇(如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聚己内酯)、扩链剂等原材料;中游生产环节形成了以聚醚型TPU和聚酯型TPU等为代表的主要产品系列;下游应用范围广泛,包括鞋材、电线电缆、薄膜、软管、密封材料等领域。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我国TPU应用领域情况

应用领域 用途
鞋材 TPU可以用于鞋大底,能提供良好的耐磨、耐折、耐疲劳性;也可用于中底的气垫部分,提供良好回弹性、减震性
电线电缆 TPU因其优异的弹性和耐磨性,被广泛用于电缆的外被层,也被用作绝缘层材料
薄膜 制造医用薄膜、车衣膜等
软管 TPU因其出色的生物相容性,‌被视为制造输液管、‌尿管到呼吸管和心脏导管等医疗导管的首选材料。‌同时还可以用于制造高压管、油压管、气压管、燃料管等材料
密封材料 用于胶粘剂、密封件等密封材料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2.制鞋为TPU下游最大消费市场,但薄膜领域新兴需求强劲

目前,制鞋是我国TPU下游最大消费市场,2024年占比接近30%。TPU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在制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既可以用于鞋大底,提供良好的耐磨、耐折、耐疲劳性;也可用于中底的气垫部分,赋予良好回弹性、减震性。近年来,我国制鞋行业产量长期保持在110亿双以上的规模,这为TPU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与此同时,由于TPU性能更为优异,其逐步取代传统的EVA(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PVC(聚氯乙烯)等弹性体材料,在高端运动鞋、休闲鞋等领域的渗透率持续提升,推动着TPU在制鞋行业的消费需求稳步增长。

目前,制鞋是我国TPU下游最大消费市场,2024年占比接近30%。TPU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在制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既可以用于鞋大底,提供良好的耐磨、耐折、耐疲劳性;也可用于中底的气垫部分,赋予良好回弹性、减震性。近年来,我国制鞋行业产量长期保持在110亿双以上的规模,这为TPU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与此同时,由于TPU性能更为优异,其逐步取代传统的EVA(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PVC(聚氯乙烯)等弹性体材料,在高端运动鞋、休闲鞋等领域的渗透率持续提升,推动着TPU在制鞋行业的消费需求稳步增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薄膜领域是TPU第二大应用市场,2024年消费占比约20%,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医疗薄膜细分市场,传统PE(聚乙烯)和PVC薄膜虽应用广泛,但存在透气性差、易引发皮肤不适等固有缺陷。相比之下,TPU医用薄膜凭借其优异的材料特性——包括出色的柔软度、生物相容性、高弹性、卓越的透湿性以及持久防水性能,在伤口敷料、手术保护膜及防护手套等医疗场景中展现出明显优势。更关键的是,TPU从根本上避免了PVC常见的增塑剂迁移问题,这使得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持续扩大,成为升级替代的重要选择。

在车衣膜领域,TPU因其卓越的耐磨性、抗穿刺性和自修复等性能,成为主流材料。近年来,随着汽车产业稳健发展和消费者对车辆保护意识的提升,车衣膜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为TPU行业带来强劲的增长动力。数据显示,我国车衣膜装贴率从2015年的0.1%跃升至2023年的12%;市场规模则由4.23亿元激增至2023年的312.72亿元。

在车衣膜领域,TPU因其卓越的耐磨性、抗穿刺性和自修复等性能,成为主流材料。近年来,随着汽车产业稳健发展和消费者对车辆保护意识的提升,车衣膜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为TPU行业带来强劲的增长动力。数据显示,我国车衣膜装贴率从2015年的0.1%跃升至2023年的12%;市场规模则由4.23亿元激增至2023年的312.72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3.TPU消费量不断上升,行业仍将保持稳增的发展势头

从整体市场表现来看,我国TPU消费量不断增长,由2019年的44.7万吨上升至2024年的72万吨,实现1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两大因素:一方面,下游应用需求的持续扩张,特别是制鞋和薄膜领域的强劲需求;另一方面,TPU对传统材料的替代效应不断增强。在环保政策趋严和制造业升级的背景下,TPU凭借其可回收、无有害物质释放等环保特性,在多个领域加速替代PVC等传统材料,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

从整体市场表现来看,我国TPU消费量不断增长,由2019年的44.7万吨上升至2024年的72万吨,实现1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两大因素:一方面,下游应用需求的持续扩张,特别是制鞋和薄膜领域的强劲需求;另一方面,TPU对传统材料的替代效应不断增强。在环保政策趋严和制造业升级的背景下,TPU凭借其可回收、无有害物质释放等环保特性,在多个领域加速替代PVC等传统材料,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展望未来,TPU行业仍将保持稳增的发展势头。一方面,应用技术的持续创新将推动TPU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应用边界不断拓展,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器械等新兴领域,TPU将凭借其优异的综合性能获得更多应用机会。另一方面,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和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升,TPU的绿色特性将为其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总体来看,技术创新与环保需求的双轮驱动,将为TPU行业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TPU产能持续扩张,行业发展面临明显的结构性矛盾

我国TPU行业起步较晚,初期发展高度依赖进口,但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在万华化学、美瑞新材、华峰集团等头部企业的持续投入和技术创新下,已实现供给能力的显著提升。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TPU产能为87.76万吨,到2024年已增长至15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32%,已基本实现中低端产品的进口替代。然而,当前我国TPU行业发展面临明显的结构性矛盾:低端TPU产品产能过剩,2024年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仅为55.33%;同时在风电电缆、植入性医疗器械、医用导管、汽车防抱死系统等高端应用领域,高性能TPU仍存在供给缺口,部分产品仍需依赖进口。这种结构性失衡凸显出行业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的迫切需求。

我国TPU行业起步较晚,初期发展高度依赖进口,但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在万华化学、美瑞新材、华峰集团等头部企业的持续投入和技术创新下,已实现供给能力的显著提升。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TPU产能为87.76万吨,到2024年已增长至15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32%,已基本实现中低端产品的进口替代。然而,当前我国TPU行业发展面临明显的结构性矛盾:低端TPU产品产能过剩,2024年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仅为55.33%;同时在风电电缆、植入性医疗器械、医用导管、汽车防抱死系统等高端应用领域,高性能TPU仍存在供给缺口,部分产品仍需依赖进口。这种结构性失衡凸显出行业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的迫切需求。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5.TPU行业已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我国TPU行业已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各类企业凭借独特优势实现市场分层发展。从产业特征来看,国内TPU生产企业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具备产业链整合优势的大型化工企业,以万华化学、华峰集团等为代表。这类企业不仅拥有MDI、多元醇等关键原料的自主生产能力,还具备强大的研发实力和规模优势,能够实现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全链条布局,在成本控制和技术创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第二类企业以美瑞新材、上海金汤科技等为代表,专注于TPU领域的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这类企业通过持续投入研发资源,在特定产品线上形成了独特的技术积累。其凭借专业的技术支持能力和灵活的生产服务体系,在TPU市场占据重要位置。

第三类是小型企业,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不足、生产设备落后等问题,主要依靠价格竞争在鞋材等传统市场求生存。随着行业技术门槛提高和环保要求趋严,这类企业正面临严峻的转型升级压力。(W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己内酰胺行业现状分析:价格震荡下行、盈利减弱 贸易格局实现逆转

我国己内酰胺行业现状分析:价格震荡下行、盈利减弱 贸易格局实现逆转

我国己内酰胺下游消费结构呈单一且高度集中的特点,其核心下游尼龙6在锦纶纤维与工程塑料的双轮驱动下产量稳步增长,为上游己内酰胺提供了持续需求支撑。供应端与贸易端同步发力,2020-2024年己内酰胺行业产能、产量持续提升,出口规模也大幅增长,并于2024年实现贸易格局的关键转变——从净进口转为净出口,贸易差额同步由逆转顺

2025年10月28日
我国三聚氰胺行业供需失衡、价格下跌,企业如何破局?

我国三聚氰胺行业供需失衡、价格下跌,企业如何破局?

自2023年起,我国三聚氰胺行业扩能提速,2024年产能同比增长11.06%,预计2025年将达260万吨(同比增长12.55%)。自2025年以来,行业面临供需失衡加剧的挑战,价格不断承压,从2025年1月初的6322.5元/吨下跌至9月末的5550元/吨,累计跌幅约12.22%;同期出口虽保持增长,却呈现 “量增价

2025年10月22日
我国硝酸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装置大型化趋势显著 熔盐储能或打开新增量空间

我国硝酸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装置大型化趋势显著 熔盐储能或打开新增量空间

近年来,我国硝酸行业产能与产量保持低速增长,2020–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约为2.74%和3.4%。与此同时,出口规模快速扩大,同期出口量和出口额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25.16%和22.78%,2025年1–9月延续高增态势,同比分别增长76.07%和61.64%。行业呈现装置大型化、规模化发展趋势,并在环保政

2025年10月21日
我国聚乙烯醇行业:技术路线稳定但成本承压 差异化与高端化成企业破局关键

我国聚乙烯醇行业:技术路线稳定但成本承压 差异化与高端化成企业破局关键

我国为全球聚乙烯醇(PVA)产业的核心生产国,年产能稳定在百万吨级以上,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如2023年我国聚乙烯醇(PVA)产能达120万吨,占全球总产能48%左右。一方面,国家与地方持续出台有针对性的产业支持措施,为我国聚乙烯醇及其上下游协同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另一方面,下游医药、光电、高端包装、液晶

2025年10月20日
我国醋酸甲酯行业:已建立起完备的产业链条 头部企业技术优势与规模效应日益凸显

我国醋酸甲酯行业:已建立起完备的产业链条 头部企业技术优势与规模效应日益凸显

得益于市场向好,近年我国醋酸甲酯行业的企业数量持续增加,行业产能也在不断扩大。到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醋酸甲酯生产重要基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醋酸甲酯产量达137.6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38%以上,稳居全球首位。其中华东地区(江苏、浙江)依托长三角化工园区形成完整产业链配套,贡献全国65%产能。

2025年10月20日
我国碳酸锶:下游消费以磁性材料为主 多重因素扰供给致价格上行

我国碳酸锶:下游消费以磁性材料为主 多重因素扰供给致价格上行

碳酸锶作为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其下游应用高度集中于磁性材料领域,同时电子元器件等新兴市场增长潜力显著。值得一提的是,政策淘汰落后工艺、龙头辛集化工停产重整、海外墨西哥工厂损毁,再叠加伊朗天青石进口物流受阻,多重供给端冲击相互交织共同推高国内碳酸锶供应压力,进而带动其价格从2024年9月的8000元/吨涨至2025年6月的

2025年10月20日
建筑节能与汽车轻量化驱动聚氨酯密封胶需求增长 市场呈现国产主导外资高端格局

建筑节能与汽车轻量化驱动聚氨酯密封胶需求增长 市场呈现国产主导外资高端格局

受建筑节能改造、新能源汽车轻量化下游需求驱动,近年我国聚氨酯密封胶市场规模呈现稳健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聚氨酯密封胶市场规模约58亿元,同比增长18%。预计2025年,我国聚氨酯密封胶市场规模突破60亿元,年增长率达12%-18%。

2025年10月18日
我国尿素行业现状:供需失衡下价格承压 企业面临盈利困境

我国尿素行业现状:供需失衡下价格承压 企业面临盈利困境

目前我国尿素行业呈现供应过剩格局,市场供需矛盾比较明显。从供给方面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尿素生产国。近三年尿素新产能陆续投产,产量、库存创了新高。有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尿素总产能为6919万吨,同比新增196万吨;产量达6723.7万吨(实物量),同比增长6.9%。预计2025年国内尿素产能达8231万吨

2025年10月1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