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氢燃料电池为国家明确扶持赛道,国内市场规模增长速度已超全球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显示,氢燃料电池是将氢气和氧气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发电装置,其基本原理是电解水的逆反应,把氢和氧分别供给阳极和阴极,氢通过阳极向外扩散和电解质发生反应后,放出电子通过外部的负载到达阴极。在这个过程中,氢与氧反应生成水,并产生电能作为副产品。
氢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技术,是工业脱碳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国家明确扶持的赛道。近年来,《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相继发布,利好氢燃料电池行业发展。
我国氢燃料电池行业相关政策
时间 | 政策 | 主要内容 |
2025.03 | 《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 加快新型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氢燃料电池、绿色燃料等产业培育,保障上游原材料零部件高质量稳定供应。 |
2025.02 | 《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 稳步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及可持续燃料产业,稳步推动燃料电池汽车试点应用,有序推进全国氢能信息平台建设。 |
2024.12 | 《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 | 高质量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加快车辆推广和氢能供给体系建设,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技术、产品迭代开发应用。 |
2024.07 | 《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 | 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建立健全氢能“制储输用”标准。 |
2024.02 | 《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 谋划布局氢能、储能、生物制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未来能源和未来制造产业发展。围绕石化化工、钢铁、交通、储能、发电等领域用氢需求,构建氢能制、储、输、用等全产业链技术装备体系,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和产业链完备性。 |
2023.08 | 《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一2035年)> | 面向钠离子电池、氢储能/氢燃料电池、固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趋势,加快研究术语定义、运输安全等基础通用标准,便携式、小型动力、储能等电池产品标准。 |
2023.07 | 《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 重点加快制修订氢品质检测、氢安全、可再生能源水电解制氢、高压储氢容器、车载储氢气瓶、氢液化装备、液氢容器、氢能管道、加氢站、加注协议、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汽车等方面的标准,打通氢能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 |
2023.01 | 《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 》 | 各行业先进电气化技术及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工业领域电能替代深入推进,交通领域新能源、氢燃料电池汽车替代传统能源汽车。开展氢储运/加注关键技术、燃料电池设备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
2022.08 | 《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 加快制氢、氢燃料电池电堆等技术装备研发应用,加强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长距离管道输氢技术攻关。 |
2022.06 |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 推广燃料电池在工矿区、港区、船舶、重点产业园区等示范应用,统筹推进绿氢终端供应设施和能力建设,提高交通领域绿氢使用比例。 |
2022.03 |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 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客、货汽车市场应用空间,逐步建立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与锂电池纯电动汽车的互补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燃料电池在船舶、航空器等领域的应用。 |
2022.01 | 《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 | 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突破高效安全纯电驱动、燃料电池与整车设计、车载智能感知与控制等关键技术及设备。 |
2021.12 | 《关于启动新一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的通知》 | 河北、河南省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组织实施,建立健全示范应用统筹协调机制,推动牵头城市人民政府不断提升示范应用水平,加快形成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 |
2021.10 | 《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 | 鼓励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试点应用,积极探索油电混合、氢燃料、氨燃料、甲醇动力船舶应用。 |
2021.10 |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 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 |
2021.10 |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 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布局整车技术创新链。攻克氢能储运、加氢站、车载储氢等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 |
2020.09 | 《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 | 加快突破风光水储互补、先进燃料电池、高效储能与海洋能发电等新能源电力技术瓶颈,建设智能电网、微电网、分布式能源、新型储能、制氢加氢设施、燃料电池系统等基础设施网络。 |
2020.09 | 《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 | 针对产业发展现状,五部门将对燃料电池汽车的购置补贴政策,调整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城市群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给予奖励,形成布局合理、各有侧重、协同推进的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新模式。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我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快速发展,市场规模增长速度超全球。根据数据,2020-2024年,全球氢燃料电池市场规模由43.6亿美元增长至112.8亿美元,CAGR为26.8%,我国氢燃料电池市场规模由15.0亿元增长至59.9亿元,CAGR为41.4%。预计202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增速达85%。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二、商用车为我国氢燃料电池最大下游市场,未来成本及价格不断下探将促应用领域持续拓展
氢燃料电池应用场景丰富,其中商用车已应用于干线运输、冷链物流、市政环卫、出租网约等多元化场景,占比高达91.74%;其次是固定式发电,占比2.83%;此外,工程机械、乘用车分别占比1.23%、1.04%。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021年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已迅速下降到5000元人民币/千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将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目标定为2025年实现2000元人民币/千瓦,以及2030-2035年的600元人民币/千瓦。2023年国内氢燃料电池行业内涌现出许多企业,其中头部企业处于不断扩张状态,使得产品价格大幅下降。2024年,随着政策支持力度收紧,订单需求量下降,企业不得不降低价格以获得订单。随着成本及价格下探,氢燃料电池市场应用将拓展至更多新兴领域。如国鸿氢能拓展了氢能船舶、制氢装备、氢能无人机等新场景,并成功研发了240kW级大功率船用燃料电池系统。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三、我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头部企业面临营收困境,正向上中游发力并积极出海寻求转型与自救
目前国内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厂商超过100家,其中多家知名企业表现突出,如亿华通、国鸿氢能、REFIRE、雄韬股份、潍柴动力、SUNRISE POWER 和大洋电机等,它们凭借专业服务和技术优势,销量领先,占据国内氢燃料电池市场主要份额。根据数据,2024年我国氢燃料电池系统销量TOP5企业分别为亿华通(1328套)、重塑能源(1260套)、国鸿氢能(623套)、国氢科技(541套)、未势能源(401套)。我国氢燃料电池CR3达65.35%、CR5达76.55%。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厂商处于氢能产业中游。氢能上游企业受益于设备国产化的红利,盈利能力普遍增强;而中游的氢燃料电池系统头部生产厂商受应收账款危机、研发投入过重、电堆价格不断走低等多重因素影响,业绩全线下跌。根据数据,2024年亿华通营收下滑54.21%,国富氢能下滑12.2%,国鸿氢能下滑36.9%,重塑能源营收萎缩27.5%。四家企业合计净亏损18.1亿元,平均亏损增幅超60%。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面对困境,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厂商寻求转型与自救。一方面,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厂商向上中游发力,加速产业链整合。如亿华通与旭阳集团达成合作,切入“制-储-运-加-研-用”产业端,预计旭阳氢能可为其提供具有成本优势的大规模氢气供应;国富氢能也致力于氢气液化及液氢储运设备的研发,2024年水电解制氢设备及相关产品收益同比上涨102.9%。另一方面,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厂商积极出海以开拓新市场,如重塑能源2024年海外市场收入达5840万元,同比增长约151.7%。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zlj)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