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生物试剂市场规模增速快于全球 国产化空间广阔 本土企业正加速追赶

前言:

我国生物试剂行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行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近年来,在生命科学研究投入持续加大、生物医药和体外诊断产业蓬勃发展以及政策支持、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我国生物试剂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市场规模快速扩容,且增速显著领先全球。从竞争来看,我国生物试剂市场竞争格局主要由赛默飞、凯杰、宝生物、伯乐生命等国外企业主导,国产替代空间广阔。不过本土企业正通过“研发创新+人才引进+技术突破+产品矩阵拓展”等协同发展模式加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慢性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及疾病年轻化趋势的背景下,我国生物试剂行业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

1.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生物试剂产业链体系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生物试剂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投资分析报告(2025-2032)》显示,生物试剂是指用于生命科学研究、临床诊断或医学研究的生物材料或有机化合物。我国生物试剂行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行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其上游包括生物、化学原料、制药设备、包装材料和耗材等原材料和设备。中游为生物试剂生产,目前我国生物试剂已形成多元化产品体系,品种繁多。不过按照结构,这些生物试剂大概可以分为分子类试剂、蛋白类试剂和细胞类试剂三大类。下游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已广泛服务于科学研究、体外诊断、基因测序、生物医药研发等多个重要领域。

生物试剂是指用于生命科学研究、临床诊断或医学研究的生物材料或有机化合物。我国生物试剂行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行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其上游包括生物、化学原料、制药设备、包装材料和耗材等原材料和设备。中游为生物试剂生产,目前我国生物试剂已形成多元化产品体系,品种繁多。不过按照结构,这些生物试剂大概可以分为分子类试剂、蛋白类试剂和细胞类试剂三大类。下游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已广泛服务于科学研究、体外诊断、基因测序、生物医药研发等多个重要领域。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生物试剂分类情况

分类标准

类别

用途

代表类型

按照结构

分子类试剂

聚焦于核酸及小分子实验

核酸提取试剂、PCR试剂等

蛋白类试剂

围绕蛋白质大分子操作

重组蛋白、抗体、蛋白芯片以及专门用于蛋白修饰、纯化和电泳的产品

细胞类试剂

主要应用于细胞实验

转染试剂、培养基等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2.我国生物试剂行业发展动力充足

近年来我国生物试剂行业发展动力充足, 主要受到以下多重因素推动:

第一,生命科学领域研究资金投入增长,为生物试剂行业发展带来持续动力。在国家创新战略引领下,2019-2023年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研究资金投入由886亿元上升至141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06%,显著高于同期GDP增速(6.51%)。生物试剂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工具,作为消耗性工具在科研活动中被广泛使用。生命科学领域研究资金的持续投入,不仅直接拉动生物试剂需求,更通过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购置高端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升级,形成对行业发展的长效支撑机制。

第一,生命科学领域研究资金投入增长,为生物试剂行业发展带来持续动力。在国家创新战略引领下,2019-2023年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研究资金投入由886亿元上升至141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06%,显著高于同期GDP增速(6.51%)。生物试剂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工具,作为消耗性工具在科研活动中被广泛使用。生命科学领域研究资金的持续投入,不仅直接拉动生物试剂需求,更通过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购置高端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升级,形成对行业发展的长效支撑机制。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生物药、体外诊断等下游行业方兴未艾,为生物试剂行业带来强劲发展动力。一方面,生物药凭借其卓越的疗效优势、更高的安全性和较低的毒副作用等特点,正逐步成为全球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我国,随着生物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和研发投入的持续加大,生物药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2019-2023年间,我国生物药市场规模从3120亿元快速增长至6137亿元,实现了18.4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这一快速增长直接带动了生物药研发支出的显著提升,进而推动了对高质量生物科研试剂的需求扩张,为生物试剂市场创造了广阔的增长空间。

生物药、体外诊断等下游行业方兴未艾,为生物试剂行业带来强劲发展动力。一方面,生物药凭借其卓越的疗效优势、更高的安全性和较低的毒副作用等特点,正逐步成为全球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我国,随着生物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和研发投入的持续加大,生物药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2019-2023年间,我国生物药市场规模从3120亿元快速增长至6137亿元,实现了18.4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这一快速增长直接带动了生物药研发支出的显著提升,进而推动了对高质量生物科研试剂的需求扩张,为生物试剂市场创造了广阔的增长空间。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及健康管理意识不断增强,体外诊断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对生物试剂市场的需求不断放量。数据显示,2019-2023年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从716亿元快速增长至1253亿元,实现了15.02%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这一快速增长态势为上游生物试剂产业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特别是在精准医疗和个性化诊疗趋势下,对高质量、高灵敏度诊断试剂的需求显著提升。

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及健康管理意识不断增强,体外诊断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对生物试剂市场的需求不断放量。数据显示,2019-2023年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从716亿元快速增长至1253亿元,实现了15.02%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这一快速增长态势为上游生物试剂产业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特别是在精准医疗和个性化诊疗趋势下,对高质量、高灵敏度诊断试剂的需求显著提升。

数据来源: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观研天下整理

第三,政策环境利好,为生物试剂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近年来我国相继发布《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等多项政策,从产品研发、研制到标准制定等多个维度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最后,技术创新驱动产业生物试剂升级。在基础技术层面,基因编辑、单细胞测序等底层技术的突破,催生了对高纯度核酸酶、特异性抗体等试剂的品质升级需求。在应用技术领域,微流控芯片、数字PCR等新技术的产业化,推动生物试剂产品向集成化、智能化方向演进。这种“基础研究突破+应用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模式,正在加速生物试剂产品的迭代升级,为行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我国生物试剂行业相关政策

发布时间 发布部门 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
2020年9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等四部门 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 加快推动创新疫苗、体外诊断与检测试剂、抗体药物等产业重大工程和项目落实落地,鼓励疫苗品种及工艺升级换代。
2020年12月 科技部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 加大民生领域科技投入,加强检测试剂、疫苗和生物药物、新型化学药物制剂研制,共同加强传染病防治药物、罕见病药物和高性能医疗设备研发,提高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研发水平和技术储备能力。
2021年3月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促进医疗器械标准化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加强体外诊断试剂标准研制。加快高风险传染性疾病诊断试剂及相关方法标准制定,开展新冠肺标准炎疫情防控相关体外诊断试剂标准研究。推进高通量测序等新型分子诊断技术、临床质谱技术、伴随诊断试剂、即时检验、溯源和参考测量系统等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
2021年12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门 “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 根据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开展前瞻技术布局,建设疫苗、药品、诊断试剂、防护物资、医疗器械应急研发和产业化技术平台,筛选和开发候选产品,形成良好技术储备。加快制定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新型生物材料、新型分子诊断试剂等医疗器械标准。
2021年12月 国务院 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 加快医疗健康领域计量服务体系建设,围绕疾病防控、生物医药、诊断试剂、高端医疗器械、康复理疗设备、可穿戴设备、营养与保健食品等开展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
2021年12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 提升疾病诊断能力。推动生物技术与精密机械、新型材料、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融合创新,大力开发分子诊断、化学发光免疫诊断、即时即地检验等先进诊断技术和产品,发展高端医学影像等诊断装备,促进装备向智能化、小型化、快速化、精准化、多功能集成化发展。
2025年1月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 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鼓励高水平医疗机构自行研制使用国内尚无同品种产品上市的罕见病用诊断试剂。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生物试剂市场规模快速扩容,增速显著高于全球

近年来,在生命科学研究投入持续加大、生物医药和体外诊断产业蓬勃发展以及政策支持、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我国生物试剂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市场规模快速扩容,且增速显著领先全球。数据显示,2019-2023年间,我国生物试剂市场规模从132亿元快速扩张至236.5亿元,实现15.69%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相比之下,同期全球市场规模从1264.9亿元(175亿美元)增至1648亿元(228亿美元),年均增速仅为6.84%,各年度同比增幅均明显低于我国市场表现。

近年来,在生命科学研究投入持续加大、生物医药和体外诊断产业蓬勃发展以及政策支持、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我国生物试剂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市场规模快速扩容,且增速显著领先全球。数据显示,2019-2023年间,我国生物试剂市场规模从132亿元快速扩张至236.5亿元,实现15.69%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相比之下,同期全球市场规模从1264.9亿元(175亿美元)增至1648亿元(228亿美元),年均增速仅为6.84%,各年度同比增幅均明显低于我国市场表现。

数据来源:Frost&Sullivan、观研天下整理

注明:全球生物试剂市场规模按1美元=≈ 7.2279人民币换算

虽然近年来我国生物试剂市场规模占全球生物试剂市场规模的比重不断上升,但由于行业起步较晚,目前市场规模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仍比较小,2023年不超过20%,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存在明显差距,这也为后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增长空间。从未来发展前景看,在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技术创新突破、下游需求增长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预计未来我国生物试剂行业仍将处于快速发展中,市场规模有望延续高于全球平均增速的扩张态势。

虽然近年来我国生物试剂市场规模占全球生物试剂市场规模的比重不断上升,但由于行业起步较晚,目前市场规模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仍比较小,2023年不超过20%,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存在明显差距,这也为后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增长空间。从未来发展前景看,在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技术创新突破、下游需求增长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预计未来我国生物试剂行业仍将处于快速发展中,市场规模有望延续高于全球平均增速的扩张态势。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4.生物试剂国产替代空间广阔,本土企业加速追赶,行业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

我国生物试剂行业当前呈现出典型的分散竞争格局,市场集中度较低,行业参与者数量众多且主要集中在基础科研试剂等中低端领域。由于行业起步较晚,目前本土企业在技术积累、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与海外跨国企业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生物试剂市场竞争格局主要由赛默飞(Thermo-Fisher)、凯杰 (Qiagen) 、宝生物 (Takara) 、伯乐生命(BioRad)等国外企业主导,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如在分子类生物试剂市场中,2021年进口品牌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国产品牌不足30%。

我国生物试剂行业当前呈现出典型的分散竞争格局,市场集中度较低,行业参与者数量众多且主要集中在基础科研试剂等中低端领域。由于行业起步较晚,目前本土企业在技术积累、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与海外跨国企业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生物试剂市场竞争格局主要由赛默飞(Thermo-Fisher)、凯杰 (Qiagen) 、宝生物 (Takara) 、伯乐生命(BioRad)等国外企业主导,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如在分子类生物试剂市场中,2021年进口品牌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国产品牌不足30%。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值得关注的是,在相关利好政策支持下,本土企业正通过“研发创新+人才引进+技术突破+产品矩阵拓展”等协同发展模式加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例如:

在研发投入和引进人才方面:诺唯赞2024年研发投入高达30039.43万元,研发人员规模扩大至706人,占员工总数的24.63%。通过研发投入和人才引进等措施,其依托自主研发的单B细胞高性能抗体发现平台,已成功突破血脑屏障检测瓶颈,开发出化学发光AD血检6项试剂盒(p-Tau217和NfL为国内首家)。

在研发投入和产品矩阵拓展方面,安图生物2024年上半年研发费用3.33亿元(同比增长7.18%),占营收15.1%;同时其在产品注册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新获得74项产品注册证,覆盖化学发光、分子诊断等多个技术平台。2024年全年安图生物生物试剂产品线业绩表现亮眼,其中免疫诊断试剂销量同比增长18.00%,微生物检测试剂增长10.98%,分子诊断检测试剂更是实现163.88%的爆发式增长。

在技术创新方面,康为世纪聚焦精准医疗领域,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在分子诊断试剂领域取得重要突破。2024年新获得5项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其自主研发的肿瘤伴随诊断试剂盒在灵敏度和特异性等关键指标上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肿瘤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更精准的诊断工具。

在核心原料突破方面,2024年万泰生物针对市场上TRAb试剂存在的稳定性差和批间差大的痛点,打破技术壁垒,历时三年开发出重组人TSHR抗原原料,制备出了新型的TRAb发光试剂。

展望未来,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慢性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及疾病年轻化趋势的背景下,我国生物试剂行业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一方面,老年人口和慢性病患者的增加将显著提升对精准诊疗的需求,从而带动伴随诊断试剂、液体活检技术等高端生物试剂市场扩容;另一方面,疾病年轻化趋势促使更多中青年人群需要定期健康监测,这将为生物试剂产品创造持续增长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分级诊疗政策的深入推进将进一步释放基层医疗市场的潜力,为本土生物试剂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舞台。面对这一重要发展窗口期,本土企业有望通过聚焦创新研发(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等)、深化临床合作(推动产学研医协同等)、优化服务体系(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等)等一系列战略布局实现跨越式发展。(W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硬脑(脊)膜补片行业:人工合成材料市场空间广阔 集采带来价格下探、高国产化率

硬脑(脊)膜补片行业:人工合成材料市场空间广阔 集采带来价格下探、高国产化率

随着颅内手术量逐步增加,国内硬脑(脊)膜补片市场规模呈现增长态势。目前,我国动物源性材料硬脑(脊)膜补片占比超80%,人工合成材料占比不足20%。随着可吸收材料、可降解材料、再生医学材料等新型材料的发展,人工合成材料应用加速渗透,目前除贝朗、强生等跨国巨头外,迈普医学、佰仁医疗等国内创新企业也推出了相关产品,人工合成材

2025年06月19日
我国血管介入器械行业分析:集采政策对市场影响渐稳 需求规模持续增加

我国血管介入器械行业分析:集采政策对市场影响渐稳 需求规模持续增加

高值医用耗材指对安全至关重要、生产使用必须严格控制、限于某些专科使用且价格相对较高的消耗性医疗器械,主要产品有骨科植入物、支架、球囊、导管、神经补片、人工晶状体等。在细分领域,血管介入器械是高值医用耗材中最大的细分市场,占比约35.78%,骨科植入物是第二大细分市场,占比约15.18%。

2025年06月16日
CRRT设备行业需求受ICU建设拉动 区域均衡发展趋势加快 山外山强势崛起 国产化率提升

CRRT设备行业需求受ICU建设拉动 区域均衡发展趋势加快 山外山强势崛起 国产化率提升

从细分市场看,中西部地区、二级医院、县级医院CRRT设备采购量占比提高,我国CRRT设备区域均衡发展趋势加快。从行业竞争看,此前外资厂商处于较领先位置,但近年来国产逐渐具备替代实力,其中山外山强势崛起,取代美国百特成为我国CRRT设备行业龙头。

2025年06月13日
DeepSeek大模型推动 我国AI医疗行业新一轮狂潮来袭 市场生态正发生改变

DeepSeek大模型推动 我国AI医疗行业新一轮狂潮来袭 市场生态正发生改变

AI医疗技术通过系统性重构医疗价值链,正在开创医疗资源普惠化新范式,为患者、医生和医疗机构创造多维价值。同时,国家支持性文件频发,推动医疗智能化升级。而Deepseek大模型发布,解决传统医疗AI系统高昂部署费用的问题,降低医院部署AI医疗系统的门槛,新一轮AI医疗市场狂潮来袭,行业生态正在发生改变。不过,我国AI医疗

2025年06月13日
AI医疗器械行业:上游原材料及部件提供坚实发展基础 中游正迈入商业化初期阶段

AI医疗器械行业:上游原材料及部件提供坚实发展基础 中游正迈入商业化初期阶段

我国AI医疗器械上游主要为钢材、芯片、大数据、机器视觉等行业。近年,随着国家政策的驱动以及相关技术的提升,上述芯片、大数据、机器视觉、数据服务等行业市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给AI医疗器械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2025年06月13日
新渠道、国补等因素驱动我国动态血糖仪行业发展 研发与服务创新破局

新渠道、国补等因素驱动我国动态血糖仪行业发展 研发与服务创新破局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截至目前已经过亿,形成巨大的血糖管理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健康意识的提升,糖尿病监测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保持增长。同时,在家用医疗器械政策频出、新渠道、国补等有利因素驱动,我国动态血糖仪行业有望快速发展。而我国动态血糖仪行业要实现长期向好发展,需要企业相关产品持续创新力、

2025年06月11日
我国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行业分析:需求及政策驱动产品放量增长 国产化率较高

我国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行业分析:需求及政策驱动产品放量增长 国产化率较高

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不良生活习惯随之不断增多,心肌梗塞、心肌炎、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快速增加,导致的死亡人数也在不断提高,到目前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当前,我国心血管病患者达3.3亿,约占我国总人口的近1/4。

2025年06月11日
我国正畸治疗渗透率低 行业发展潜力大 其中隐形正畸市场高度集中且前景更广

我国正畸治疗渗透率低 行业发展潜力大 其中隐形正畸市场高度集中且前景更广

近年来我国正畸案例数和市场规模呈现整体上升态势。但受价格高、牙齿健康意识不足、正畸医生数量稀缺等因素制约,正畸治疗渗透率仍然偏低,未来发展潜力依旧可观。

2025年06月0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