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大量临床需求仍未被满足 我国吸入制剂行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国产替代迫在眉睫

一、行业相关概述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吸入制剂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24-2031年)》显示,吸入制剂主要是指通过特定的装置,将药物以雾状形式传输至呼吸道或肺部,以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的制剂。有吸入气雾剂、吸入粉雾剂、吸入喷雾剂、吸入液体制剂、可转变为蒸汽的制剂等种类。其中气雾剂、粉雾剂为药械一体,雾化吸入溶液为药械分离,需搭配雾化器使用。

与普通口服制剂相比,吸入制剂通过口腔或鼻腔吸入,可直达人体肺部,避免肝脏首过效应,使吸收效果更好,进而有效减少药物用量并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吸入制剂也可以提供更好的药物生物利用度和快速的治疗效果。这些优势使得吸入制剂广泛应用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等疾病的治疗中。但注意的是,由于吸入制剂需将药物以气溶胶或蒸汽方式递送至肺部,因此处方中可能含有抛射剂、共溶剂、稀释剂、助溶剂、稳定剂等。

二、行业市场发展情况

1呼吸系统疾病我国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大量临床需求仍未被满足,使得我国吸入制剂拥有巨大的需求潜力

吸入制剂是治疗慢性呼吸疾病的首选药物。而目前呼吸系统疾病已是我国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且有着大量临床需求未被满足。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环境问题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使其成为中国第三大慢性病。另外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呼吸系统疾病是中国死亡率最高、负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中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最为常见的慢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基数庞大(预估超过1.6亿人),诊疗形势严峻。

哮喘方面:哮喘是成人和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疾病。患过敏性鼻炎、吸烟为我国成人哮喘主要风险因素。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哮喘患病人数高达6590万人,而诊断率仅有28.8%,超七成患者未被诊断,且治疗率仅有28.3%。对比美国哮喘患者46.7%及40.0%的诊断率和治疗率,我国哮喘患者的诊断率和治疗率亟待提升。

<strong>哮喘</strong><strong>方面:</strong>哮喘是成人和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疾病。患过敏性鼻炎、吸烟为我国成人哮喘主要风险因素。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哮喘患病人数高达6590万人,而诊断率仅有28.8%,超七成患者未被诊断,且治疗率仅有28.3%。对比美国哮喘患者46.7%及40.0%的诊断率和治疗率,我国哮喘患者的诊断率和治疗率亟待提升。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慢阻肺(COPD)方面: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点的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也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领域,具有患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病程及治疗周期长、急性加重期住院率高等特征,已成为全球公认的医疗负担较大的疾病。

近年来COPD在我国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例如20岁及以上成人慢阻肺患病率为8.6%,40 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13.7%,到2021年其患病人数已超1亿。而且由于吸烟、空气污染等风险因素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将增加,预计到2025年患病率将接近1.1亿人。但同时这种被称为“第三大死亡杀手”的疾病在国内知晓度并不高,未引起公众足够的重视,对COPD的评估和救治依旧面临多方面的问题。有相关数据显示,目前COPD国内治疗率仅20.2%,远低于美国的58.3%。

近年来COPD在我国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例如20岁及以上成人慢阻肺患病率为8.6%,40 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13.7%,到2021年其患病人数已超1亿。而且由于吸烟、空气污染等风险因素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将增加,预计到2025年患病率将接近1.1亿人。但同时这种被称为“第三大死亡杀手”的疾病在国内知晓度并不高,未引起公众足够的重视,对COPD的评估和救治依旧面临多方面的问题。有相关数据显示,目前COPD国内治疗率仅20.2%,远低于美国的58.3%。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过敏性鼻炎方面:过敏性鼻炎(AR)又称变应性鼻炎,不仅容易产生“痛哭流涕”的症状,而且有很多并发症,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有效预防和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需求紧迫。相关数据显示,全世界范围有10%到40%的人口受过敏性鼻炎折磨。

而我国近年鼻炎患病率显著提高,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过敏性鼻炎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患者高达2.4亿人,平均患病率在10%以上,部分地区高达20%以上。但由于认识的不足,目前过敏性鼻炎患者诊断率和治疗率不高,在用药方面存在极大的临床未满足需求。

而我国近年鼻炎患病率显著提高,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过敏性鼻炎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患者高达2.4亿人,平均患病率在10%以上,部分地区高达20%以上。但由于认识的不足,目前过敏性鼻炎患者诊断率和治疗率不高,在用药方面存在极大的临床未满足需求。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目前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给药方式有吸入、口服、静脉、透皮等。其中WHO已推荐吸入治疗为哮喘及慢性阻肺疾病的首选治疗制剂。据了解,吸入给药可直达肺部,具有药物利用度高、操作便捷、患者依从性好、副作用低等显著优势。由此吸入制剂也成为了目前国际主流治疗药物。

综上所述,目前呼吸系统疾病已是我国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且有着大量临床需求未被满足。而治疗慢性呼吸疾病的首选药物,吸入制剂在我国国内市场拥有巨大的需求潜力。

2、我国吸入制剂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我国吸入制剂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7-2021年,我国呼吸系统疾病吸入制剂市场规模从125亿元增长到19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1.7%。但目前我国市场规模整体占全球市场规模仅为10%左右,未来市场发展空间较大。预计2023年我国呼吸系统疾病吸入制剂市场规模将在220亿元左右。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我国吸入制剂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7-2021年,我国呼吸系统疾病吸入制剂市场规模从125亿元增长到19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1.7%。但目前我国市场规模整体占全球市场规模仅为10%左右,未来市场发展空间较大。预计2023年我国呼吸系统疾病吸入制剂市场规模将在220亿元左右。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我国呼吸吸入制剂行业供不应求进口依赖度较高

目前我国呼吸吸入制剂行业产量与需求量不匹配,市场呈现出供不应求。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呼吸吸入制剂行业产量约为14.9亿支(2ml/1mg),同比增长26.2%;需求量约为52.2亿支(2ml/1mg),同比增长15.8%。

目前我国呼吸吸入制剂行业产量与需求量不匹配,市场呈现出供不应求。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呼吸吸入制剂行业产量约为14.9亿支(2ml/1mg),同比增长26.2%;需求量约为52.2亿支(2ml/1mg),同比增长15.8%。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由于我国国内呼吸吸入制剂行业产量不能满足需求,因此需要大量进口,从而使得进口依赖度较高。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呼吸吸入制剂行业进口依赖度达到71.4%。但从整体上看,近年来随着国产厂商布局吸入制剂领域,国内吸入制剂产量增长明显,且增速快于需求量,进口依赖度已经有所缓解,未来国产替代进程将持续进行。

4、我国吸入制剂市场销售均价持续下降

近年来随着国产厂商布局吸入制剂领域,国产品牌逐渐实现进口替代。在此背景下,我国吸入制剂行业市场销售均价持续下降。数据显示,2015-2022年我国吸入制剂产品市场均价从11.55元/支下降至8.05元/支。

近年来随着国产厂商布局吸入制剂领域,国产品牌逐渐实现进口替代。在此背景下,我国吸入制剂行业市场销售均价持续下降。数据显示,2015-2022年我国吸入制剂产品市场均价从11.55元/支下降至8.05元/支。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三、行业市场竞争情况

目前我国呼吸吸入制剂研发、制造及销售企业可分为跨国药企及本士药企两类。其中外资企业占据主要市场份额,AZ、BI、GSK占据头部位置,目前市占率分别为61.5%、14.6%、12.6%。而本士药企正在加速追赶;以国内最大的吸入制剂品种布地奈德为例,在 2021 年 6 月的第五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中,四川普锐特、长风药业、健康元、正大天晴中选,而进口厂家未中选,该产品已逐步实现了进口替代。

目前我国呼吸吸入制剂研发、制造及销售企业可分为跨国药企及本士药企两类。其中外资企业占据主要市场份额,AZ、BI、GSK占据头部位置,目前市占率分别为61.5%、14.6%、12.6%。而本士药企正在加速追赶;以国内最大的吸入制剂品种布地奈德为例,在 2021 年 6 月的第五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中,四川普锐特、长风药业、健康元、正大天晴中选,而进口厂家未中选,该产品已逐步实现了进口替代。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一直以来,由于仿制难度大、竞争壁垒高,全球呼吸系统吸入制剂用药都呈现头部公司垄断的竞争格局,国内形势更为严峻,绝大部分市场份额长期被进口厂家所占据,国产化率不足10%。在此背景下,为了加速扭转中国吸入制剂市场长期被海外巨头垄断局面,满足日益增长的慢性呼吸疾病临床用药需求,吸入制剂的国产替代化进程如火如荼展开。例如国家高度重视药物制剂的制造,相继颁布《“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规划,明确支持企业对自主研发的药物进行产业化推广。其中《“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出:重点开发具有高选择性、长效缓控释等特点的复杂制剂技术,包括微球等注射剂,缓控释、多颗粒系统等口服制剂,经皮、植入、吸入、口溶膜给药系统,药械组合产品等。

国内药相继在开展剂型研究、掌握核心技术、攻克高难度药品的开发与产业化难题等方面潜心钻研,采用“创仿结合+自主创新”的模式,力求突破,并逐渐取得一系列的技术成果,开始冲击国外产品的垄断地位。例如2023年10月惠泰生物自主研发的首创新药吸入式HTPEP-001获国家药监局临床许可,用于治疗进行性纤维化间质性肺疾病(PF-ILD)。四川普锐特药业的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粉雾剂以仿制4类报产获受理。安科生物公告,AK1012吸入用溶液获得药品注册申请受理。AK1012吸入用溶液是基于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研发的一款吸入液体制剂,拟用于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华纳药厂公告,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吸入用异丙托溴铵溶液《药品注册证书》,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

随着国内药企纷纷发力布局,技术的持续突破,吸入制剂的国产替代化进程也在逐渐拉开序幕,市场格局洗牌加速,将进一步打破国内市场由进口垄断的供给格局。例如2020,阿斯利康、勃林格殷格翰、葛兰素史克等外资药企的部分吸入剂产品销售额同比下滑超40%,而深圳大佛药业、鲁南贝特制药、正大天晴药业、海南斯达制药的部分吸入剂产品销售额增速达10%以上。未来随着更多国内药企加速突破,未来跨国医药巨头市场份额或将进一步受到冲击。(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多地纳入医保报销 我国辅助生殖行业规模保持高增长 千亿赛道呼之欲出

多地纳入医保报销 我国辅助生殖行业规模保持高增长 千亿赛道呼之欲出

不孕不育症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疾病,基数越发的庞大。据世卫组织数据,全球约有17.5%的成年人深受不孕不育症困扰。在中国市场,2018年,我国不孕症率高达16%,意味着平均每6对中国夫妇,就有1对“不孕症”患者,2023年将增至18.2%,平均每5对中国夫妇,有1对夫妇要面临不孕不育的危机。

2024年05月18日
又一细分赛道被挖掘 我国猫三联疫苗行业发展潜力大 国产化替代加速

又一细分赛道被挖掘 我国猫三联疫苗行业发展潜力大 国产化替代加速

分不同年龄段来看,我国幼猫免疫率达到56.8%,成年猫免疫率39.1%,中老年猫免疫率22.7%。因此,近年来,我国宠物预防式需求上升,宠物到院免疫占比上升,其中宠物犬免疫占比为33.3%,宠物猫占比为39.8%,位居宠物猫就诊类型第一位。

2024年05月17日
全球硬镜行业现状分析 荧光硬镜占比将持续提升且市场相对集中

全球硬镜行业现状分析 荧光硬镜占比将持续提升且市场相对集中

随着荧光硬镜普及,全球白光硬镜市场规模2019年下降至43.8亿美元,占硬镜总市场规模的比重为77.0%;预计2024年全球白光硬镜市场规模将跌至33.7亿美元,市场占比46.6%。

2024年05月17日
我国口蹄疫疫苗行业分析: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生物股份位于龙头地位

我国口蹄疫疫苗行业分析: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生物股份位于龙头地位

在批签发方面,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生物股份口蹄疫疫苗批签发量达到142个,位居全国第一;其次是天康生物,批签发量为110个;中牧股份批签发量达101个,位居第三。

2024年05月16日
我国手术动力装置行业分析 需求趋向一次性化 进口替代加速前行

我国手术动力装置行业分析 需求趋向一次性化 进口替代加速前行

随着市场需求增多,手术动力装置市场规模快速扩张,2021-2025年达5.85亿元,其中传统科室和乳腺外科市场规模分别为5.09亿元、0.76亿元,分别占比87.01%、12.99%。

2024年05月16日
我国静丙行业现状分析:临床认知度或将提升 集采降价温和

我国静丙行业现状分析:临床认知度或将提升 集采降价温和

2018-2022年,我国静丙批签发实现稳定增长。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静丙批签发达到1089批次,截止2023年前三季度累计批签发902个批次,同比增长17.44%。

2024年05月15日
我国ADC药物行业现状分析:市场发展空间充足 国产新药将迎来上市高峰

我国ADC药物行业现状分析:市场发展空间充足 国产新药将迎来上市高峰

随着上市药物的不断开拓市场以及新产品上市的带动,全球ADC药物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ADC药物行业市场规模达到79亿美元,2018-2022年复合增速40.4%,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47亿美元,2022-2030年复合增长率为30.0%。

2024年05月13日
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ICL)行业分析:市场规模超百亿 寡头垄断格局已形成

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ICL)行业分析:市场规模超百亿 寡头垄断格局已形成

同时,ICL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研究投入及运营经验,因此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ICL)行业渗透率较低。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中国独立医学实验室(ICL)行业渗透率约为6%,远远低于日本的60%、德国的44%以及美国的35%。

2024年05月1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