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政策加持 我国电子元器件市场稳步扩张 振华科技等企业已初步形成国际竞争力

、电子元器件行业政策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投资预测报告(2023-2030年)》显示,电子元器件是元件和器件的总称,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通讯设备、汽车电子、军工等领域。电子元器件的质量和可靠性直接决定了电子系统和整机产品的性能,在电子信息产业链上处于上游位置。电子元器件是支撑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关键。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对电子元器件行业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

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政策

时间 政策 发布部门 主要内容
2019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 积极落实《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指南》.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着力解决基础零部件、电于元器件、工业软件等领域的薄轉环节,弥补质量短板。
20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于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水平。
2021 《六部门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等六部门 依托优质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协同创新,加大基础零部件、基础电于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高端仪器设备、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装备攻关和示范应用。
2021 《基础电于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 鼓励建设专用电于元器件生产线。为NEXS传感器、滤波器、光通信模块驱动芯片等提供流片服务。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支持电于元器件领城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业支撑平台建设。推动建立-批基础电于元器件产业生态孵化器、加速器,鼓励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市场应用及推广等扶持。
2021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 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电于元器件、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医药产业。
2021 《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依托法净水源、清洁空气、适宜气侯等自然本底条件,适度发展数字经济、洁净医药、电子元器件等环境敏感型产业,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2021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国务院 着力提升基础软硬件、核心电于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生产装备的供给水平,强化关键产品自给保障能力。
2021 《中国电于元器件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中国电于元件行业协会 加强产业统筹协调。建立健全电于元器件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加强协同配合和统筹推进。积极推动解决产业发展中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加强央地合作,指导各地统筹规划基础电于元器件重点项目布局。适时推进主体集中和区城集家.做好重点领域监测分析和跟除研究,加强与现行相关政策街接,有序指进各项行动。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电子元器件销售规模

政策加持,我国电子元器件市场稳步扩张。2020年国内电子元器件行业销售额总和达到18831亿元,产销规模高居全球之首。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规划到2023年中国电子元器件销售总额达到2.1万亿元,进一步巩固我国作为全球电子元器件生产大国的地位,充分满足信息技术市场规模需求;根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预计到2025年国内电子元器件销售规模将达到24628亿元。

政策加持,我国电子元器件市场稳步扩张。2020年国内电子元器件行业销售额总和达到18831亿元,产销规模高居全球之首。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规划到2023年中国电子元器件销售总额达到2.1万亿元,进一步巩固我国作为全球电子元器件生产大国的地位,充分满足信息技术市场规模需求;根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预计到2025年国内电子元器件销售规模将达到24628亿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电子元器件产量

在良好市场环境下我国已成为全球电子元器件第一大生产国,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比重达40%左右,其中电阻器、电容器、电声器件、磁性材料、压电石英晶体、微特电机、电子变压器、印制电路板等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在良好市场环境下我国已成为全球电子元器件第一大生产国,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比重达40%左右,其中电阻器、电容器、电声器件、磁性材料、压电石英晶体、微特电机、电子变压器、印制电路板等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电子元器件相关企业注册数量代表企业

从企业数量看,2022年,我国电子元器件相关企业注册数量已超过80万家,其中,振华科技等产销规模领先、技术质量过硬、管理规范的本土优秀企业已初步形成国际竞争力。

从企业数量看,2022年,我国电子元器件相关企业注册数量已超过80万家,其中,振华科技等产销规模领先、技术质量过硬、管理规范的本土优秀企业已初步形成国际竞争力。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代表企业

企业 注册时间 主营产品 简介 产量(2021年) 销量(2021年) 电子元器件营收(2021年)
振华科技 1997年 新型电子元器件和现代服务业。 中国振华(集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华科技)是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083基地)按照“三优叠加”(优势企业、优势产品、优势资产)的原则重组设立的上市公司。公司于1997年6月成立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名称:振华科技,股!票代码:000733:大股东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持股32.94%,实际控制人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截l止:2020年末,振华科技总资产89.58亿元,总股本51.48万股,净资产59.71亿元,拥有全资企业11户、控股企业2户,参股企业3户,在岗职工6937人,分布于贵州、广东、江苏、四川等地。振华科技主营业务涉及基础元器件、混合集成电路、电子功能材料等门类,主要产品包括: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熔断器、压电陶瓷元器件、L.TCC滤波器、双工器、介质谐振器、功分器、电机驱动器、电源管理器、二极管、三极管、IGBT器件、SIC器件等。振华科技现有博士14人、硕士241人:设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并与清华、浙大、电子科大、西安电子科大等高校设立11个联合开发实验室;累计拥有专利1180件,其中发明专利322件,拥有软件著作权16件。振华科技以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为引领,坚持“产资结合、重组整合”的发展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人才结构调整、资产结构调整,着力提升管理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开创振华科技发展新局面,致力成为有较强资本运作能力、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实现股东和职工、企业和社会的多贏共进。 826994万只 808501万只 56.56亿元
长盈精密 2001年 开发、生产、销售电子连接器及智能电子产品精密小件、新能源汽车连接器及模组、消费类电子精密结构件及模组、机器人及工业互联网等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盈精密”)成立于2001年7月,是一家研发、生产、销售智能终端手机零组件,新能源汽车零组件,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集成的规模化制造企业。公司坚持稳健经营,持续创新,致力于为行业及客户提供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目前,长盈精密约有35,000名员工,业务遍及全球。长盈精密于2010年9月2日登陆A股创业板(股票代码300115)。上市以来持续保持高速发展。2021年 期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1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30%;总资产超170亿人民币,净资产超54亿人民币。公司已经在以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可穿戴产品为代表的3C领域以及新能源汽车及储能的三电系统核心零组件建立了智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公司需要进一步夯实核心竞争力基础,在深化市场优质项目占有率的同时,建立更强的行业竞争力和更高的行业壁垒。另外,公司在元宇宙、物联网硬件、快消电子、智能制造、服务机器人、工业互联网、高端医疗等重点领域也进行了多元化布局,保障以上领域的市场深化推进和具体项目落地工作也是未来的工作重点。公司目前的消费类电子和新能源汽车及储能零组件双支柱战略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相关基础设施和产能的建设也在按计划进行,公司需要在未来2-3年确保战略落地,将已布局产能充分发挥利用,确保形成规模收入和利润。公司也会基于在精密制造领域长期储备的核心能力,开始思考和探索未来发展的新的机会点,保证公司进入良性循环增长的通道。 1142421万只 1161076万只 98.06亿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电子元器件专利申请量

电子元器件技术发展情况和生产规模不仅直接影响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对发展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现代化装备水平、促进科技进步等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电子元器件专利申请量总体呈现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14-2020年我国电子元器件专利申请量由1333项增长至4416项。2021-2022年我国电子元器件专利申请量有所下降,分别为4389项、2286项,增速分别为-0.61%、-47.92%。

近年来我国电子元器件专利申请量总体呈现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14-2020年我国电子元器件专利申请量由1333项增长至4416项。2021-2022年我国电子元器件专利申请量有所下降,分别为4389项、2286项,增速分别为-0.61%、-47.92%。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zl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突破硅基极限 我国氮化镓(GaN)行业需求爆发 数据中心、机器人、汽车接力成长

突破硅基极限 我国氮化镓(GaN)行业需求爆发 数据中心、机器人、汽车接力成长

随着传统硅基半导体技术逐渐逼近物理极限,GaN不仅在消费电子快充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更在AI数据中心、人形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工业能源等高端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该行业仍面临成本控制、可靠性验证与人才短缺等挑战。未来,具备核心技术、规模化生产能力及生态合作优势的企业,将更有机会在全球第三代半导体竞争中占据主导

2025年09月16日
破局算力瓶颈 我国光路交换机(OCS)行业发展前景明朗

破局算力瓶颈 我国光路交换机(OCS)行业发展前景明朗

随着“东数西算”国家工程的全面启动和人工智能驱动算力需求的爆炸式增长,传统数据中心网络在带宽、功耗和成本上面临严峻瓶颈。光路交换机(Optical Circuit Switch, OCS)作为一种在物理光层直接实现信号切换的革命性技术,以其超低延迟、极高带宽和绿色低耗的显著优势,正成为破局的关键。

2025年09月15日
新能源、数据中心赋能超级电容器行业 锂离子超级电容成焦点 国内龙头向顶端冲刺

新能源、数据中心赋能超级电容器行业 锂离子超级电容成焦点 国内龙头向顶端冲刺

超级电容器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轨道交通、工业、电网和消费电子等领域。2023 年我国超级电容器市场规模达 38.25 亿元,其中交通运输领域占比38.2%,工业领域占比30.8%,新能源领域占比21.8%,装备等其他领域占比9.2%。基于对我国新能源领域,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预计2029年我国超级电容器市场

2025年09月14日
AI浪潮下高端PCB铜箔行业需求激增 日韩垄断市场 中国企业有望引领新潮流

AI浪潮下高端PCB铜箔行业需求激增 日韩垄断市场 中国企业有望引领新潮流

AI服务器与分布式算力集群推动PCB产业高端化进程,高端PCB铜箔迎来发展机遇。在AI服务器领域,AI服务器对HVLP铜箔需求激增(单台用量为传统服务器的8倍),英伟达新一代Rubin平台明确采用HVLP5代铜箔配套PTFE基板,推动价值量提升。在高端封装与HD领域,极薄可剥离铜箔用于芯片封装载板,支撑先进封装技术(

2025年09月13日
我国抗溢胶特种膜行业重要性正在日益凸显 新广益稳居行业龙头地位

我国抗溢胶特种膜行业重要性正在日益凸显 新广益稳居行业龙头地位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电子科技时代,电子产品正朝着小型化、轻量化、高性能以及多功能的方向不断演进。在这一进程中,柔性电路板(FPC)作为一项关键技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FPC凭借其独特的性能和优势,已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成为现代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年09月12日
半导体 IP——撬动芯片市场的关键 行业强势增长下芯原股份等中国企业杀出重围

半导体 IP——撬动芯片市场的关键 行业强势增长下芯原股份等中国企业杀出重围

半导体IP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而兴起。在集成电路早期,由于芯片种类有限且设计难度较低,大多数芯片设计公司能够独立完成全流程,因此独立的IP厂商并不多见。然而,随着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的崛起,单个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已达数十亿个。这使得芯片设计的流程愈发复杂,研发费用水涨船高。同时,芯

2025年09月08日
光掩模行业迎 “量价齐升” 需求与技术共振下国产正加快追赶美日步伐

光掩模行业迎 “量价齐升” 需求与技术共振下国产正加快追赶美日步伐

掩模版属精密度较高的定制化产品,为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半导体厂先进制程(45nm 以下)所用的掩模版大部分由自身专业工厂生产,但对于 45nm 以上的掩模版,晶圆厂出于 成本的考虑,更倾向于向独立第三方掩模版厂商进行采购。在第三方掩模版市场中,主要参与者为境外知名企业,其中日本凸版印刷、美国 Photronic

2025年09月05日
AI服务器出货激增引爆高端电子布行业 巨大供需缺口带来国产替代黄金机遇

AI服务器出货激增引爆高端电子布行业 巨大供需缺口带来国产替代黄金机遇

巨大的供需缺口下国产替代加速推进。2025年以来国内企业加速扩产,逐步替代进口,抢占市场份额。如宏和科技随着黄石基地的投产,高端电子布产能增长42%。中材科技一代布月出货量稳定在200万米,二代布产能目标瞄准2025年底月产量达到100万米,并计划投资13亿元建设一个年产2600万米的特种玻纤布项目,预计到2026年项

2025年09月0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