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数控刀具行业现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进口替代速度加快

数控又称为切削工具,是机械制造中用于的工具,是指机械制造中用于切削加工的工具,主要由数控刀片、刀垫、夹紧元件以及刀体组成。数控刀具凭借着规格多样、切削速度快、加工周期短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工业模具、机械设备等领域。

数控刀具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金属切削、镶片刀具、机夹刀具、复合刀具;根据加工方式不同,可分为车刀、铣刀、拉刀、孔加工刀具;根据材料不同,可分为金属陶瓷硬质合金、立方氮化硼和聚晶金刚石刀具。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数控刀具行业现状深度调研与发展战略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刀具是机械加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自2015 年以来,我国刀具销售逐年走强,到2018 年刀具消费规模达到421亿元,但2019 年受国际环境与汽车等下游行业持续下行的影响,刀具消费额有所下滑,下滑至393亿元。进入2020市场开始回暖,2021 年下游需求持续旺盛,全年刀具消费达 477 亿,创历史新高。

刀具是机械加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自2015 年以来,我国刀具销售逐年走强,到2018 年刀具消费规模达到421亿元,但2019 年受国际环境与汽车等下游行业持续下行的影响,刀具消费额有所下滑,下滑至393亿元。进入2020市场开始回暖,2021 年下游需求持续旺盛,全年刀具消费达 477 亿,创历史新高。

数据来源: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数控刀具是数控机床的重要零部件。在经历2016-2019年逐年下降后,进入2020年,我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开始回暖。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为43.89万台,同比增长4.25%。2021年我国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为60.2万台,同比增长29.2%,产量保持增长。

数控刀具是数控机床的重要零部件。在经历2016-2019年逐年下降后,进入2020年,我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开始回暖。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为43.89万台,同比增长4.25%。2021年我国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为60.2万台,同比增长29.2%,产量保持增长。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目前数控机床大势所趋,将持续带动数控刀具规模增长。一是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和进步,市场上的产品规格不断丰富,市场对于高精度、高效 率切削的需求日趋旺盛。二是根据《中国制造 2025》,提出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最终实现制造业强国的目标,而机床是工业之母,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力抓手,因而将高档数控机床列为大力推动突破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国家和有关部门陆续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以支持数机床的发展。使得金属切削机床数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数控刀具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到2022年,其国内市场规模将接近600亿元,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而虽然截止到2020年,我国新增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化率从 2015 年的31.15%已提升到了42.9%,但还只相对于国际上制造业强国机床数控化率 60%以上水平,因此我国金属切削机床的数控化程度的提升空间很大。而数控刀具作为数控金属切削机床的易耗部件,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无论是存量机床的配备需要,还是每年新增机床的增量需求,都将带动数控刀具的消费需求。

而虽然截止到2020年,我国新增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化率从 2015 年的31.15%已提升到了42.9%,但还只相对于国际上制造业强国机床数控化率 60%以上水平,因此我国金属切削机床的数控化程度的提升空间很大。而数控刀具作为数控金属切削机床的易耗部件,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无论是存量机床的配备需要,还是每年新增机床的增量需求,都将带动数控刀具的消费需求。

数据来源: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国产化进程加速。由于国外数控刀具行业起步时间早,技术、资金、经验储备力量强,因此我国数控刀具市场中国外企业占据着较大市场份额。但近年来随着国内刀具企业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研究成果和开发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国产刀具向高端市场延伸,凭借产品性价比优势,已逐步实现对高端进口刀具产品的进口替代。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刀具市场总消费规模约为 477亿元,进口刀具规模为 138 亿元。而绝大部分是现代制造业所需的高端刀具。且2021年进口刀具占总消费的比重已从2016年的 37.2%下降至 28.9%。而这表明我国数控刀具的自给能力在逐步增强,进口替代速度加快。

但未来国产替代空间仍可观。有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硬质合金刀片进口规模约 90 亿,国产化率约 37.3%,还不到 50%;另外整体硬质合金刀具进口规模约 48 亿,国产化率也只有 58.7%左右。因此整体来看,我国硬质合金刀具国产化率仍有提升空间。预计随着国产技术持续提高,新建产能逐步释放,会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眼镜镜片材料行业分析:市场增量发展空间大 光学树脂类材料将备受青睐

我国眼镜镜片材料行业分析:市场增量发展空间大 光学树脂类材料将备受青睐

随着镜片材质的更新迭代、消费市场的持续发展,全球眼镜镜片材料行业规模持续扩大。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眼镜镜片材料市场规模已达16.24亿美元,预计2031年全球镜片材料市场规模达28.96亿美元。

2025年07月24日
铂金价格狂飙下或迎复苏曙光 全球或进入短缺时代 中国资源贫乏严重依赖进口

铂金价格狂飙下或迎复苏曙光 全球或进入短缺时代 中国资源贫乏严重依赖进口

铂金(Platinum,简称Pt),又称白金,是一种天然形成的白色贵金属。当下,已沉寂多年的铂金市场正迎来历史性转折。进入2025年5月,受黄金价格波动的影响,铂金价格飙升,部分头部品牌的铂金报价甚至已经高达500元每克,与年初相比上涨了40%-50%左右。2025 年5月,国内各大金店铂金价格区间为 300-465

2025年07月22日
镍行业:中国低成本供应增多 本土企业话语权增强 全球市场进入加速整合期

镍行业:中国低成本供应增多 本土企业话语权增强 全球市场进入加速整合期

全球镍资源储量较丰富且分布集中。2024 年全球镍储量约为1.3亿吨,其中印尼储量占比42%,排名第一位;此外,澳大利亚和巴西储量分别占全球总储量的 18%和 12%。

2025年07月18日
风电发展为我国轴承钢市场带来新增量 “一超多强”格局稳定 行业高端转型加速

风电发展为我国轴承钢市场带来新增量 “一超多强”格局稳定 行业高端转型加速

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市场,产量、销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为轴承钢行业提供了强劲需求支撑。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量和销量不断上升,2025年上半年双双突破1500万辆,分别为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相较2024年上半年分别分别增长12.5%和11.4%。

2025年07月18日
我国光伏支架行业:跟踪支架渗透率偏低 发展潜力更大 多家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我国光伏支架行业:跟踪支架渗透率偏低 发展潜力更大 多家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由2019年的30.1GW增长至2024年的277.17GW,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5.90%;2025年1-5月其新增装机容量迎来爆发式增长,达到197.85GW,较去年同期增长149.97%。其中,5月新增装机容量92.92GW,同比暴涨388.03%。此外,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容

2025年07月11日
我国高温合金行业产需缺口逐渐扩大 本土企业正加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高温合金行业产需缺口逐渐扩大 本土企业正加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高温合金凭借其在高温环境下卓越的机械性能和抗腐蚀能力,已成为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在现代航空发动机中,高温合金的用量占比高达40%-60%,凸显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航空出行已经成为大众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在航空出行需求推动下,近年来我国民航全行业运输飞机期末在册架

2025年07月09日
我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发展向好 经营效益持续提升 智能化、绿色化已成必然趋势

我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发展向好 经营效益持续提升 智能化、绿色化已成必然趋势

有色金属冶炼是全球基础工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发展受到经济和技术以及市场需求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冶炼工业高速发展,逐步摆脱以往粗放的生产模式,冶炼加工技术日趋成熟,部分工艺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新材料、军工、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保

2025年07月05日
我国银粉市场供不应求 行业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未来发展将更加侧重于技术创新

我国银粉市场供不应求 行业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未来发展将更加侧重于技术创新

银粉行业起源于20世纪初,最初被用作导电材料和防腐材料。不过到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电子工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银粉在电子元器件制造中的广泛应用。进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银粉的需求持续攀升,同时,新制备技术的涌现以及新应用领域的开发也为银粉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进入21世纪后,纳米

2025年06月2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