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21年全球显示面板下游市场分析:全球需求迅速增长 OLED屏幕渗透率逐步赶超

一、显示面板情况简介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2年中国显示面板行业分析报告-行业发展格局与投资潜力评估》显示,目前液晶显示面板以LCD面板及OLCD面板为主。OLED可赋能显示屏幕多样形态,无论是刚性屏幕、曲面边缘外形,及未来可变形的显示屏,如折叠、卷曲或伸缩类型;而传统LCD显示由于其中整块的背光板设计,难易实现弯折。从下表中各指标看,OLED较传统LCD较全面领先,其优势包括灵活的外形设计、轻薄的特性、更好的色彩表现和对比度、响应实现、功耗等,主要运用于中小尺寸显示,如手机、可穿戴等。但LCD技术更加成熟,成本更低,主要应用于电视等大屏幕领域。

OLED和LCD性能对比

显示技术 传统LCD OLED
技术类型 背光LED 自发光
对比率 5000:01:00
亮度(nits) 500 500
发光效率 中等
对比度
响应时间 ms级别 us级别
厚度(mm) 厚,>2.5 薄,1-1.5
寿命(小时) 60K 20-30K
柔性显示 容易
LED数量级 100 -
成本 中等
功耗 约LCD的60%-80%
可视角度 160°X90° 180°X180°
运作温度 40-400℃ 30-85℃
PPI(可穿戴) 最高250ppi 最高300ppi
PPI(虚拟现实) 最高500ppi 最高600ppi
产业化进展 已大规模量产 已规模量产
产业成熟度 中等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面板产业发展最早的是日本厂商夏普等,但由于日本宏观经济、技术及资本的保守,LCD产业的蛋糕很快由韩国、台湾厂商先后主导,直到大陆厂商逐渐投产追赶。自2011年来,中国大陆大尺寸TFT-LCD面板产能开启上扬,2012年超越日本,2017年比肩中国台湾,2018年接近韩国,国内面板龙头逐渐掌握行业话语权。根据测算,全球中大尺寸LCD产能方面,2016~2020年韩国份额大幅下降,2021年韩国产能(假设均不退出)将占全球中大尺寸LCD面积14%,京东方及TCL科技合计将占46%。由于京东方收购南京熊猫8.5和成都熊猫8.6代线,TCL科技收购三星苏州8.5代线,国内龙头厂商份额持续迎来明显增加,并且这个趋势随着潜在的更多二线厂商被整合、潜在的海外厂商未来的退出,份额还有提升空间。

韩国面板厂商凭借扎实的技术积累和国产材料成本优势,早在2007年便切入OLED市场,三星显示和LGD两大巨头始终保持OLED产能及增长率领先。但是2014年以来,大陆和韩国面板商产能差距也迅速缩小。

韩国面板厂商凭借扎实的技术积累和国产材料成本优势,早在2007年便切入OLED市场,三星显示和LGD两大巨头始终保持OLED产能及增长率领先。但是2014年以来,大陆和韩国面板商产能差距也迅速缩小。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二、显示面板下游市场需求情况

据海外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液晶显示面板的需求量为5.4亿平方米,预计未来五年市场需求将按年均复合增长率3%的规模持续增长。其主要需求市场分析如下:

1、电视市场需求

目前,大块屏幕消耗主要LCD产能,是LCD面板需求的主力应用领域。几大主要主流显示应用出货量并不会显著增长,关键变化在于电视面板平均尺寸。从出货量上看,2019年LCD电视面板出货量约2.84亿片,是最大需求领域。

目前,大块屏幕消耗主要LCD产能,是LCD面板需求的主力应用领域。几大主要主流显示应用出货量并不会显著增长,关键变化在于电视面板平均尺寸。从出货量上看,2019年LCD电视面板出货量约2.84亿片,是最大需求领域。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从出货面积上看,2019年TV面板出货面积1.61亿平方米,占全球显示面板出货面积约70%。

从出货面积上看,2019年TV面板出货面积1.61亿平方米,占全球显示面板出货面积约70%。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电视是成熟家电产业,近十年保持2亿出货量,偶数年赛事拉动,三四季度旺季。平均尺寸方面,2013年以后每年增长1寸,大屏化是LCD显示面板需求主要增长动能。

2、手机市场需求

由于更优的特性,手机OLED面板渗透率2019年38%,2020年45%,至2021年将逐步取代LCD手机面板成为新一代主流显示技术。OLED智能机维持高端机型稳定份额,加速向低端渗透。

由于更优的特性,手机OLED面板渗透率2019年38%,2020年45%,至2021年将逐步取代LCD手机面板成为新一代主流显示技术。OLED智能机维持高端机型稳定份额,加速向低端渗透。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此外,智能手机领域柔性OLED渗透已成趋势,其出货量从2016年0.46亿片到2019年已增长约6倍,达2.02亿片。硬屏OLED面板由于受限于应用场景的需求,出货量增速较缓慢,近年出货平稳,2019年达3.22亿片。预估2020年刚性OLED将达到2.92亿片,柔性OLED将达到3.45亿片。

此外,智能手机领域柔性OLED渗透已成趋势,其出货量从2016年0.46亿片到2019年已增长约6倍,达2.02亿片。硬屏OLED面板由于受限于应用场景的需求,出货量增速较缓慢,近年出货平稳,2019年达3.22亿片。预估2020年刚性OLED将达到2.92亿片,柔性OLED将达到3.45亿片。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中国智能机市场中,2020年前三季度OLED新机中柔性屏占比由去年同期的29%增长至53%,柔性OLED智能机总销量同比逆势增长73%。高端手机市场的持续发力,将带动柔性屏渗透率持续上升。

3、可穿戴设备市场需求

2019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3.37亿台,相比2018年的1.78亿台增长了89%,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4.45亿台,202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预计将达到6.23亿台,未来五年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9.17%。

2019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3.37亿台,相比2018年的1.78亿台增长了89%,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4.45亿台,202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预计将达到6.23亿台,未来五年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9.17%。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其中,智能手表功能性持续突破,增速亮眼。当前智能手表已具备大部分智能手机的功能。2024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将增至1.5亿部左右,2020~2024CAGR将达14.3%。手环出货具备一定体量,接近手表。据IDC,2020手环出货量0.677亿部,属可穿戴中出货量前三的品类;2020年份额17.10%,占比较高。

2020~2024可穿戴出货预测(百万部)

产品 2020出货 2020份额 2024出货 2024份额 2020-2024CAGR
耳机 234.3 59.20% 396.6 62.80% 14.10%
手表 2193:36:00 23.10% 156 24.70% 14.30%
手环 67.7 17.10% 74.4 11.80% 2.40%
其他 2.6 0.60% 4.8 0.80% 16.70%
Total 396 100.00% 631.7 100.00% 12.40%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OLED显示在可穿戴领域已高度渗透。2021Q1智能手表出货中,苹果份额33.50%,华为8.40%,三星8.00%,C3约50%。在市占排名前三的品牌中,苹果、三星自第一代智能手表/手环起便持续采用OLED屏幕。当前Top3品牌全线手表/手环皆采用OLED显示。

苹果、三星、华为智能手表/手环已全线采用OLED显示

品牌

型号

发布时间

显示屏

显示尺寸

苹果

S6

2020

全天候视网膜显示屏(LTPOOLED)1000尼特亮度

显示面积759/977平方毫米

SE

2020

视网膜显示屏(LTPOOLED)1000尼特亮度

三星

GalaxyWatch4

2021

CircularSuperAMOLED

手表整体尺寸40mm至46mm,屏幕略小

GalaxyWatchActive2

2019

34.5mm:1.4英寸

30.2mm:1.2英寸

Fit2手环

2021

AMOLED

1.1英寸(27.8mm)

华为

Watch3

2021

AMOLED

1.43英寸

WatchGT2

2019

AMOLED彩色圆屏

1.2英寸~1.39英寸

手环6

2021

AMOLED彩色方屏

1.47英寸

儿童手表4X星耀款

2021

1.41英寸

WatchFit

2020

1.64英寸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综上,保守测算得2020年智能手表中OLED渗透率50%以上,远超手机。假设手环中OLED渗透率与手表类似,并假设手表/手环平均显示面积800平方毫米,经测算可得手表及手环偏光片2020年需求6.36万平米,假设2024年OLED渗透达80%,测合计需求14.75万平米。

4、车载面板市场需求

在汽车领域,智能化的趋势驱动车载面板逐步大屏化。当前车载显示仍以LCD为主,OLED仍处渗透初期。据UBI,汽车市场大幅采用OLED显示屏始于2018年,主要用于仪表盘和信息娱乐显示屏。OLED的可弯曲特性可帮助实现在不规则的车内空间打造舒适的视觉体验;OLED加持下,仪表盘、座椅、车顶内部、甚至挡风玻璃皆可成为理想的显示屏幕。

在汽车领域,智能化的趋势驱动车载面板逐步大屏化。当前车载显示仍以LCD为主,OLED仍处渗透初期。据UBI,汽车市场大幅采用OLED显示屏始于2018年,主要用于仪表盘和信息娱乐显示屏。OLED的可弯曲特性可帮助实现在不规则的车内空间打造舒适的视觉体验;OLED加持下,仪表盘、座椅、车顶内部、甚至挡风玻璃皆可成为理想的显示屏幕。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预计2022年汽车显示屏市场总值将达到250亿美元,其中OLED将占据20%左右,约50亿美元。基于2020年仅9%的渗透率,预计2021年将提升至14%,2022年提升至20%。(xlx)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高壁垒下我国行星滚柱丝杠国产替代提速 人形机器人有望为行业开辟新增长曲线

高壁垒下我国行星滚柱丝杠国产替代提速 人形机器人有望为行业开辟新增长曲线

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为行星滚柱丝杠行业注入强劲动能。其中,工业机器人对高性能传动部件需求迫切,行星滚柱丝杠凭借优异综合性能成为重要组件,广泛应用于机械手臂直线运动模块、末端执行器精准驱动等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呈快速增长态势,为行星滚柱丝杠带来了持续的需求增量。

2025年11月04日
全球半导体探针卡行业市场规模回暖 本土企业国产替代加速

全球半导体探针卡行业市场规模回暖 本土企业国产替代加速

我国作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核心市场,半导体探针卡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数据显示,2018-2022年,我国半导体探针卡市场规模从1.35亿美元跃升至2.97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21.83%,接近全球同期复合增长率(11.9%)的两倍。

2025年11月03日
政策、需求与技术三重驱动 我国固态变压器行业迎爆发前夜

政策、需求与技术三重驱动 我国固态变压器行业迎爆发前夜

固态变压器远非传统变压器的简单升级,而是一场基于先进电力电子技术的革命。它集电能变换、智能控制与多能接入于一体,以其高度可控、体积小巧、功能多元的绝对优势,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智能电力枢纽”。

2025年11月01日
百亿市场迎风而起 我国半导体硅外延片行业产业链日趋完备 高端突破正当时

百亿市场迎风而起 我国半导体硅外延片行业产业链日趋完备 高端突破正当时

半导体硅外延片作为制造高性能芯片的关键基础材料,在新能源汽车、绿色能源和工业自动化等下游市场爆发的强劲拉动下,行业正迎来高速增长。目前,我国已构建起从材料、设备到制造、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但在上游高品质衬底片和核心外延设备领域,仍面临进口依赖的挑战。

2025年11月01日
12英寸成增长核心引擎 半导体硅片行业市场规模下滑 AI算力将驱动高端需求

12英寸成增长核心引擎 半导体硅片行业市场规模下滑 AI算力将驱动高端需求

当前,半导体硅片行业正呈现出“大尺寸化”这一明确的技术主轴:12英寸硅片凭借其显著的成本与效率优势,已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绝对主导,并持续驱动出货面积增长。

2025年10月31日
我国光刻胶行业:晶圆产能扩张注入强劲动力 多维度协同加速国产替代

我国光刻胶行业:晶圆产能扩张注入强劲动力 多维度协同加速国产替代

按应用领域划分,光刻胶主要包括PCB光刻胶、LCD光刻胶和半导体光刻胶三大类,其中半导体光刻胶技术壁垒最高。近年来我国光刻胶市场规模持续扩容,2023年突破百亿元大关,2024年进一步增长至110亿元以上。但行业国产化水平较低,2024年总体国产化率约25%,技术难度最大的半导体光刻胶自给率仅 8%。不过,在政策、技术

2025年10月31日
我国电动工具行业外向型特征显著 锂电类产品渗透率快速提升至主导地位

我国电动工具行业外向型特征显著 锂电类产品渗透率快速提升至主导地位

我国电动工具行业凭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已发展成为全球主要生产基地和出口市场,产品远销海外并呈现显著的外向型特征。面对全球市场的增长机遇,开创电气、格力博、东成等多家电动工具本土企业积极推动国际化布局,持续拓展海外业务。同时在技术与需求驱动下,行业持续向无绳化、锂电化、智能化等方向转型。值得一提的是,锂电类电动工具渗

2025年10月31日
电动化浪潮下的核心部件增长蓝图: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模块散热基板市场强势扩容

电动化浪潮下的核心部件增长蓝图: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模块散热基板市场强势扩容

随着电动汽车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无可争议的未来,其“核心执行器官”——车规级功率半导体模块的需求正迎来爆发式增长。车规级功率半导体模块散热基板,这一决定模块效能与寿命的关键部件,在汽车电动化、800V高压快充平台普及以及碳化硅半导体技术革命的三重驱动下,迎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与技术升级窗口。

2025年10月3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