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21年生物农药市场规模分析:全球生物农药高速增长 行业规模前景良好

一、我国生物农药登记情况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2年中国生物农药市场分析报告-市场发展格局与投资潜力研究》显示,2020年3月19日,农村农业部制定《我国生物农药登记有效成分清单(2020 版)》(征求意见稿),包括101种产品。

在微生物农药登记的产品中,主要以细菌类为主,病毒类为辅:苏云金杆菌登记产品数量最大,达到176个;其次是枯草芽孢杆菌的73个、球孢白僵菌24个、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21个。

在生物化学农药登记的产品中,主要以天然植物生长调节剂类为主,天然植物诱抗剂类为辅:赤霉酸登记产品数量最大,达到142个;其次是萘乙酸的58个、氨基寡糖素56个、芸苔素内酯53个。

在植物源农药登记的产品中,苦参碱登记产品数量最大,达到116个;其次是印楝素的26个、鱼藤酮22个、蛇床子素18个。

抗生素类生物农药发展快速,以阿维菌素、井冈霉素、春雷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类生物农药在我国应用较广,目前登记数量分别为2868、290、149个。此外,被陶氏益农多年垄断的多杀菌素产品也得到了国内多家企业的登记,发展潜力较大。

2020年我国农业部登记生物农药产品数量统计

类别

成分及数量

微生物农药

苏云金杆菌

176个

枯草芽孢杆菌

73个

球孢白僵菌

24个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21个

生物化学农药

赤霉酸

142个

萘乙酸

58个

氨基寡糖

56个

芸苔素内

53个

植物源农药

苦参碱

116个

印楝素

26个

鱼藤酮

22个

蛇床子素

18个

抗生素类农药

阿维菌素

2868个

井冈霉素

290个

春雷霉素

149个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二、全球生物农药市场规模

1960年全球农药销售额为8.5亿美元,到2019年已增长到676.3亿美元,整体呈现振荡上升态势。在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宏观经济的波动、恶劣天气的影响、转基因技术的扩散与下游需求的疲软等多种因素对农药市场产生较大的冲击,使得其发展过程出现多次较大的波动,现已进入平稳扩张增长阶段。

2019年,全球生物农药售额达到约38亿美元,到2025年预计达到85亿美元左右,在整个农药板块销售比例为5.6%,相较于2003年1.5%的占比已明显提升。而2019年全球生物农药销年复合增速为14.5%,未来几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增速显著高于全球农药总增速,预计未来占比将进一步提高,行业前景广阔。

2019年,全球生物农药售额达到约38亿美元,到2025年预计达到85亿美元左右,在整个农药板块销售比例为5.6%,相较于2003年1.5%的占比已明显提升。而2019年全球生物农药销年复合增速为14.5%,未来几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增速显著高于全球农药总增速,预计未来占比将进一步提高,行业前景广阔。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从全球农药地区销售额占比来看,2019年亚太、拉丁美洲、欧洲与北美占比较为均衡,分别为30.6%、26.6%、20.1%与18.7%。

从全球农药地区销售额占比来看,2019年亚太、拉丁美洲、欧洲与北美占比较为均衡,分别为30.6%、26.6%、20.1%与18.7%。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从生物农药地区销售占比来看,销售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亚太与南美地区,销售占比分别为38.4%、31.3%、14.2%与12.1%,北美与欧洲走在全球前列。从品种结构上看,生物农药目前以微生物农药与生化农药为主,天敌生物占比较低。

从生物农药地区销售占比来看,销售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亚太与南美地区,销售占比分别为38.4%、31.3%、14.2%与12.1%,北美与欧洲走在全球前列。从品种结构上看,生物农药目前以微生物农药与生化农药为主,天敌生物占比较低。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三、我国生物农药市场规模

我国农药市场收入趋于稳定,生物农药逆势增长。根据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化学农药行业市场销售收入已达1353.2亿元,2014年增长至2724.1亿元,同比增长7.9%。2014-2018年,我国化学农药行业收入增速趋缓,2018年化学农药销售收入为2930.0亿元,同比增长1.6%。

与化学农药相反,生物农药具有病虫害防治效果好,而对人畜安全无毒,不污染环境,无残留的优点,受农药零增长政策影响较小,在近年反而实现了销售收入的持续上涨。

整个农药行业监管趋严,生物农药凭借相对环保的优势取得较好的发展成效。2017年,我国生物农药行业实现销售规模319.3亿元,同比增长5.7%,2018年,实现销售规模360.0亿元,同比增长12.7%,占整体农药比例达到10.9%,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对比来看,我国生物农药防控面积还较小,具备极大的发展前景。(xlx)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MTBE行业呈“供强需弱”态势 产品价格与利润齐跌

我国MTBE行业呈“供强需弱”态势 产品价格与利润齐跌

2025年上半年,我国MTBE行业整体呈现鲜明的“供强需弱”运行态势。受此影响,MTBE产品价格与行业利润双双下跌,部分工艺装置甚至陷入亏损。面对国内供应压力加大的局面,出口成为消化过剩产能的重要途径,推动MTBE 出口量实现快速增长。

2025年09月09日
我国正丁醇产能集中度下滑 市场呈现“供应充裕、需求滞后”特征

我国正丁醇产能集中度下滑 市场呈现“供应充裕、需求滞后”特征

我国正丁醇行业自2023年起进入扩能加速期,产能集中度下滑,头部企业产能规模排名呈现动态洗牌特征。目前,其下游消费结构高度集中,2024年丙烯酸丁酯、醋酸丁酯和DBP三大主力产品合计消费占比超过85%。2025年上半年,正丁醇市场呈现“供应充裕、需求滞后”特征,价格整体承压下行。

2025年09月08日
我国氧化铁颜料生产方法多元化 环保与能耗新国标推动行业绿色转型

我国氧化铁颜料生产方法多元化 环保与能耗新国标推动行业绿色转型

在我国,氧化铁颜料以其优异性能广泛应用于建材、涂料、化妆品、橡胶、塑料、造纸、陶瓷等行业,其中涂料占据最大消费份额。2025年上半年,我国氧化铁颜料产销量均上升,但出口需求有所回落。目前行业生产方法呈现多元化特征,以湿法工艺为主流。在环保与能耗双重要求下,行业正积极向绿色方向转型。

2025年09月08日
天然色素行业:政策及市场推动下中美两国替代空间广 全球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天然色素行业:政策及市场推动下中美两国替代空间广 全球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从全球主要市场看,欧盟早在2008年就已要求在食品包装披露六种合成色素的使用信息,这几乎消除了这些色素在食品和饮料产品中的使用,同时推动天然色素的替代进程,根据数据,目前欧洲天然色素渗透率已超80%。

2025年09月04日
我国环氧丙烷价格震荡下行 亏损程度进一步增加

我国环氧丙烷价格震荡下行 亏损程度进一步增加

我国环氧丙烷下游消费以聚醚多元醇为主,2024年占比超过75%。近年来,在聚醚多元醇产量强劲增长的拉动下,环氧丙烷表观消费量的持续上升。与此同时,我国环氧丙烷行业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产能产量持续增长,推动进口依存度不断下滑。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环氧丙烷产能持续向我国集中,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环氧丙烷生产国。然而,自20

2025年09月02日
我国丙烯酸丁酯下游消费高度集中 供需错配下价格整体下跌

我国丙烯酸丁酯下游消费高度集中 供需错配下价格整体下跌

我国丙烯酸丁酯的下游消费结构高度集中,主要集中于胶粘剂和丙烯酸乳液两大领域。2025年以来,在行业产能持续放量的同时,下游胶粘剂、丙烯酸乳液等领域需求不及预期,叠加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导致市场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产品价格整体呈现下行态势。展望2025年下半年,随着巴斯夫湛江基地40万吨新产能的投放,国内市场供应压力预计将进

2025年09月01日
我国钛白粉下游消费以涂料为主 盈利空间收窄下行业掀起涨价潮

我国钛白粉下游消费以涂料为主 盈利空间收窄下行业掀起涨价潮

我国钛白粉下游消费以涂料为主,2023年占比接近六成;塑料次之,占比超20%;造纸位列第三,占比约10%。2019至2024年间,钛白粉出口持续放量,但2025年1-7月却呈现“量价齐跌”。与此同时,国内钛白粉均价走低,行业盈利空间收窄,以龙佰集团、安纳达、金浦钛业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其钛白粉业务营收与毛利率普遍下滑。为

2025年08月29日
我国氯碱行业分析:产能增速整体放缓 老旧装置改造有望成为抓手

我国氯碱行业分析:产能增速整体放缓 老旧装置改造有望成为抓手

氯碱行业主要包括烧碱和聚氯乙烯两大产品。近两年,我国氯碱行业产能增速整体有所放缓,并且后期实际投放产能有限。同时,由于氯碱属于高耗能行业,政策推动下的低效产能改造升级有望成为完成节能降碳目标的抓手。

2025年08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