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襄阳市水利“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提高重点区域防洪排涝能力

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方针,坚持补短板、强监管,加强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建设,推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统筹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防洪排涝能力建设

增强干支流防洪能力。完善汉江及其主要支流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汉江干流中心城区段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县(市)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实施唐白河流域防洪治理和南河、蛮河等重要支流综合治理,持续推进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防洪标准不低于20—30年一遇,全面提升区域洪涝灾害风险防控能力。

提高重点区域防洪排涝能力。以襄阳城区为重点,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加强河湖、自然湿地调蓄,提高城镇应对洪涝灾害的适应能力。统筹推进保康、谷城、南漳山洪灾害治理,对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设施提档升级。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孟桥川、排子河、沙河等大中型水库的安全鉴定和第二轮除险加固任务,消除小型病险水库隐患。加强新集、雅口等汉江梯级枢纽工程库岸防护,实施抬田防渗治理。

推进智慧水利建设。以智慧水利云平台为支撑,重点加强洪水预报、新建灌区墒情—精准灌溉智能系统、城市防洪排涝管理系统、水量—水质—水生态联合调度系统、供水精准化实时调度管理系统,完善水利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全面提高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水平,实现动态监测、早期预警、快速响应和应急调度,建成先进实用、高效可靠、自动化程度高的智慧水利系统。

 提高用水效率和供水保障能力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全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和城镇节水及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不断完善“量效双控”水资源管理体系,提升用水效率。到2025年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49。

优化水资源配置。全力支持引江补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二期,着力构建供水充足、用水便捷、安全可靠的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推进三道河水库扩容、潭口二库、新集引水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新建堰河、岩头溪、草木湾、般若寺、陈家湾等一批保饮水、利灌溉的小型水库,提高易旱地区、偏远地区的供水保障能力。实施一批小型引水、调水、提水以及机井工程,缓解部分干旱死角区的用水困难。建设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地,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

实施水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围绕建设汉江生态大走廊,构筑襄阳“汉江百里画廊”,重点推进汉江干流绿色保护带建设和唐白河、南河、小清河、滚河等主要支流岸线保护利用及水生态保护、贾洲等滩地生态保护与治理、汉江国家湿地水生态修复与保护,不断拓展并优化汉江流域生态水网的功能和格局。

开展水源涵养保护。加大水源涵养林、清洁型小流域和生态灌区建设,有序推进河库生态化治理。建立以汉江支流及重要水系汇合点、湿地公园、保护区和洲滩为主体的保护体系。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开展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开展水库生态环境安全评估,加强水库上游及周边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推进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化综合整治水源地周边各类污染源,加强水源地监管体系建设,确保涵养水源和水质安全。

弘扬古城水文化。深入挖掘襄阳特色水文化,将鱼梁洲的汉水文化与诗赋文化有机结合,将襄阳水文化的各种元素同水利工程有机结合,丰富其时代内涵,形成以文为脉、人水相宜、城水相依的襄阳水文化品牌。加快推进长渠(白起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研究,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水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实现以保护促发展、发展与保护共进的局面。

加强河湖空间管控。完善河湖长制,巩固河湖划界确权成果,深入推进“清四乱”专项行动,建立全覆盖的河湖长责任体系。推进江河水系连通,完善河湖监控体系,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提高动态监测能力,维护河库健康,巩固水生态文明城市地位。

 加快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

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继续抓好沿江现代农业示范区水利配套工程等现代水利核心示范区建设,推进引丹、熊河、三道河等大型灌区以及枣阳沙石黄、襄城迴龙河等中型灌区率先完成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重点建设农业精准灌溉体系,持续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末端渠系建设与节水改造。建设鄂北岗地旱地高效节水工程,推广农业节水新模式。

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聚焦小微水体综合整治,以河流水系为脉络、村庄为节点,推进水系连通、河道清障、堰塘清淤、岸坡整治等,营造自然、和谐、美丽、循环、通畅的农村生态水网。

促进农村饮水提标升级。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标升级工程,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严格农村安全饮用水标准,重点抓好乡镇供水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水厂布局大调整、供水管网大改造、制水工艺大提升。(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水利工程市场分析报告-行业运营态势与前景评估预测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智能投影行业:近三年销售规模持续下降 1000元以下价格销量占比超50%

我国智能投影行业:近三年销售规模持续下降 1000元以下价格销量占比超50%

从销量来看,2019年到2024年我国智能投影销量为先增后降再增趋势,到2024年我国智能投影市场(不含激光电视)销量约为604.2万台,2019年到2024年CAGR约为13.71%

2025年09月05日
钛矿行业:中国钛矿产量全球占比最高 但国内进口量及金额仍远高于出口量及金额

钛矿行业:中国钛矿产量全球占比最高 但国内进口量及金额仍远高于出口量及金额

从产量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钛矿产量为先增后降趋势,到2024年我国钛矿产量为304.4万吨,同比下降6.3%。

2025年09月05日
我国煤油行业:近三年产量较高速度增长 广东产量领先 出口市场向好

我国煤油行业:近三年产量较高速度增长 广东产量领先 出口市场向好

从产量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煤油产量为先降后增趋势,到2024年我国煤油产量为5565.7万吨,同比增长12.0%;2025年1-7月我国煤油产量为3375.6万吨,同比增长2.3%。

2025年09月02日
我国LCP薄膜行业供需及市场规模稳增 通信及电子电器领域为最大应用领域

我国LCP薄膜行业供需及市场规模稳增 通信及电子电器领域为最大应用领域

细分应用市场来看,我国LCP薄膜行业市场中通信及电子电器领域需求规模为29.82亿元,占比79.52%;军工及航空航天领域需求规模为4.87亿元,占比12.99%;医疗器械及其他领域需求为2.81亿元,占比7.49%。

2025年08月29日
我国电化学储能行业:装机量持续增长 锂离子电池为最主流项目

我国电化学储能行业:装机量持续增长 锂离子电池为最主流项目

从装机量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量持续增长,到2024年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量约为27554MW/56216MWh。

2025年08月29日
我国三元锂电池行业:2020-2024年产量、销量复合增长率均超50% 且销量增速高于产量

我国三元锂电池行业:2020-2024年产量、销量复合增长率均超50% 且销量增速高于产量

从销量来看,2020年到2024年我国三元锂电池销量持续增长,到2024年我国三元锂电池销量为263.9 GWh,年复合增长率为65.98%;2025年1-4月我国三元锂电池销量为82.2GWh,同比增长8.5%。对比产量增速来看,销量增速明显高于产量增速。

2025年08月20日
我国光伏行业: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 累计装机容量保持高速增长

我国光伏行业: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 累计装机容量保持高速增长

我国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近六年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保持增长。2025年1-6月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110003万千瓦,同比增长54.2%,超2024年全年。

2025年08月18日
我国负极材料行业:2025年上半年出货量同比增长约37% 人造石墨为最大细分市场

我国负极材料行业:2025年上半年出货量同比增长约37% 人造石墨为最大细分市场

出货量来看,受益于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等终端市场增长拉动,我国锂电池相关行业发展快速,负极材料市场需求增大。近三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持续增长。2025年1-6月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129万吨,同比增长37%。

2025年08月1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