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中国在智能穿戴设备计量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4日披露,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已成功研制出智能手表血氧、心率生理参数计量校准装置,旨在通过精准计量技术,显著提升智能手表健康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此次突破的核心在于一套创新的计量校准装置,其关键组成部分为一台高精度人体模拟机器人。该模拟器能够精确模拟人体血氧饱和度在35%至100%范围内的变化(模拟误差不大于2%),以及脉率在每分钟30至300次区间内的波动(脉率模拟误差可低至1%)。这意味着,在监测健康人脉率时,其误差可控制在每分钟不到1次,从而为各类智能手表的血氧和心率参数测量提供了统一、权威的计量“标尺”,解决了此前此类设备缺乏公认校准依据的难题。
除了硬件装置的突破,配套的技术规范也同步推进。新研制形成的《智能手表关键参数计量数据校准规范(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区分了运动与静止两种不同状态下的监测要求。该规范统一并详细规定了计步、计时、计程、血氧和心率等关键参数的重复性测试、测量误差计算及不确定度评估方法,旨在确保智能手表无论是在用户日常活动还是休息状态下,其测量结果均能保持一致性、可比性和可信度。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其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程。市场响应积极,规模持续扩大。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手表行业市场规模为374.7亿元,2020年至2024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41%,并预计在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413.8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随着民众健康管理意识的增强,智能手表已成为越来越多人日常监测心率、血氧饱和度、睡眠质量等生理指标的重要工具。此次在智能手表生理参数监测数据可靠性与准确性方面的技术突破,无疑为这个日益庞大的市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设备监测数据的信任度。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推动此项智能手表计量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落地,计划建立相应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装置,并加快制定和完善国家计量技术规范。这些举措将为智能手表乃至整个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健康监测数据质量提供长期、有力的计量保障,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xyl)
观研天下®专注行业分析十三年,专业提供各行业涵盖现状解读、竞争分析、前景研判、趋势展望、策略建议等内容的研究报告。更多本行业研究详见《中国智能手表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5-2032年)》。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