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环氧乙烷行业产能结构调整明显 民营企业崛起 下游消费格局正转型

前言:

近年来我国环氧乙烷产能不断扩张,至2024年达到944万吨,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稳健增长。同时行业呈现两大显著特征:一是产能结构调整明显,民营企业产能占比持续提升;二是下游消费结构正经历重要转型,从相对单一的应用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环氧乙烷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完善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环氧乙烷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5-2032)》显示,环氧乙烷(EO)又称氧化乙烯,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气体,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也乙烯工业衍生物中仅次于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的有机化工原料。我国环氧乙烷工业化生产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完善。上游主要包括乙烯、氧气等原材料;中游为环氧乙烷生产,主流生产工艺为乙烯直接氧化法,具有技术成熟、效率高等特点;下游应用领域则通过乙氧基化、羟乙基化等化学反应路径,衍生出丰富的产品矩阵,包括聚羧酸减水剂单体、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乙醇胺、聚醚、氯化胆碱、聚乙二醇、碳酸乙烯酯等多种化工产品。这些衍生产品通过不同应用渠道,最终服务于房地产、基建、日化、纺织、医药、农业、汽车、新能源等国民经济多个重要领域。

环氧乙烷(EO)又称氧化乙烯,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气体,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也乙烯工业衍生物中仅次于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的有机化工原料。我国环氧乙烷工业化生产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完善。上游主要包括乙烯、氧气等原材料;中游为环氧乙烷生产,主流生产工艺为乙烯直接氧化法,具有技术成熟、效率高等特点;下游应用领域则通过乙氧基化、羟乙基化等化学反应路径,衍生出丰富的产品矩阵,包括聚羧酸减水剂单体、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乙醇胺、聚醚、氯化胆碱、聚乙二醇、碳酸乙烯酯等多种化工产品。这些衍生产品通过不同应用渠道,最终服务于房地产、基建、日化、纺织、医药、农业、汽车、新能源等国民经济多个重要领域。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我国环氧乙烷下游情况

下游 终端应用
聚羧酸减水剂单体 用于生产聚羧酸减水剂,进而用于混凝土行业,终端应用为房地产和基建等。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应用于日化、农业、医药、纺织等领域
乙醇胺 可以用于生产牛磺酸、水泥助磨剂、草甘膦等,终端应用涉及房地产、基建、农药等行业
聚醚 家具、汽车等行业
氯化胆碱 用于生产饲料添加剂、植物光合作用促进剂,终端为农业等行业。
聚乙二醇 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医药及纺织印染等领域。
碳酸乙烯酯 用于生产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终端涉及储能、新能源汽车等行业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2.环氧乙烷产能持续上升,但增速放缓

2010年我国环氧乙烷产能约为126万吨,伴随乙烯工业体系快速扩张及炼化一体化项目落地,至2019年产能激增至479万吨,实现年均复合增长率16%的快速发展。其后,在乙烯炼化一体化装置持续扩产推动下,我国环氧乙烷产能扩张趋势得以延续,2020-2023年间保持14%以上的增速。至2024年,我国环氧乙烷产能达到944万吨,同比增长8.51%,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保持稳健增长。

2010年我国环氧乙烷产能约为126万吨,伴随乙烯工业体系快速扩张及炼化一体化项目落地,至2019年产能激增至479万吨,实现年均复合增长率16%的快速发展。其后,在乙烯炼化一体化装置持续扩产推动下,我国环氧乙烷产能扩张趋势得以延续,2020-2023年间保持14%以上的增速。至2024年,我国环氧乙烷产能达到944万吨,同比增长8.51%,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保持稳健增长。

数据来源:隆众资讯、观研天下整理

环氧乙烷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不适合长途运输。这一特殊性质决定了其生产和销售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形成了以自产自用和就近销售为主的产业布局模式。基于此,我国环氧乙烷产能主要集中分布在华东、华南和东北等下游应用产业集聚区域,这三个地区2023年的合计产能占比超过85%。其中华东地区凭借完善的化工产业配套和庞大的市场需求,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占比超过55%。这种区域分布格局有效降低了物流风险,同时提高了产业链协同效率。

环氧乙烷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不适合长途运输。这一特殊性质决定了其生产和销售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形成了以自产自用和就近销售为主的产业布局模式。基于此,我国环氧乙烷产能主要集中分布在华东、华南和东北等下游应用产业集聚区域,这三个地区2023年的合计产能占比超过85%。其中华东地区凭借完善的化工产业配套和庞大的市场需求,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占比超过55%。这种区域分布格局有效降低了物流风险,同时提高了产业链协同效率。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民营企业环氧乙烷产能占比提升

我国环氧乙烷行业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产能结构调整特征,三江化工、卫星化学等民营企业在产能布局方面持续发力,占比由2019年的33.79%上升至2023年的48.24%;而同期国有企业的市场地位相对弱化,其中中石油产能占比由13.56%下降至7.04%;中石化产能占比则呈现整体下滑态势,由30.66%缩减至27.81%。这一转变主要源于民营企业在原料获取和产业链布局方面展现出的竞争优势。其一,民营企业通过多元化渠道获取乙烯原料,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其二,在乙二醇亏损压力下,民营企业能够灵活调整乙烯资源配置,更多地向环氧乙烷行业倾斜。其三,民营企业新增产能大多采用配套乙氧基化装置的模式,不仅延伸了产业链条,更增强了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

数据来源:隆众资讯、观研天下整理

4.环氧乙烷下游消费格局从相对单一的应用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我国环氧乙烷下游消费格局正经历重要转型,从相对单一的应用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聚羧酸减水剂单体是我国环氧乙烷下游第一大消费市场,主要用于生产聚羧酸减水剂,终端应用涉及房地产和基建等行业。受房地产行业发展低迷影响,聚羧酸减水剂单体对环氧乙烷需求不振,下游消费占比逐渐缩减,由2020年的61%下滑至2024年的37%。

与此同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第二大消费市场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受益于日化、农业等终端需求的持续释放,其产量和需求量逐年递增,2023年分别达到157.2万吨和169.1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3.67%和10.19%,对环氧乙烷的需求也随之上升。在此背景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环氧乙烷下游消费中的占比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023年达到24%。此外,乙醇胺和聚醚这两大消费市场也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占比分别由2020年的7%和3%上升至2024年的13%和10%。这种消费结构的演变,既反映了传统建筑相关需求的周期性调整,也展现了环氧乙烷在日化、农业、汽车等领域的应用拓展,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需求支撑。

与此同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第二大消费市场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受益于日化、农业等终端需求的持续释放,其产量和需求量逐年递增,2023年分别达到157.2万吨和169.1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3.67%和10.19%,对环氧乙烷的需求也随之上升。在此背景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环氧乙烷下游消费中的占比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023年达到24%。此外,乙醇胺和聚醚这两大消费市场也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占比分别由2020年的7%和3%上升至2024年的13%和10%。这种消费结构的演变,既反映了传统建筑相关需求的周期性调整,也展现了环氧乙烷在日化、农业、汽车等领域的应用拓展,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需求支撑。

数据来源:卓创资讯、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卓创资讯、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隆众资讯、观研天下整理

5.环氧乙烷出口量持续上升

在聚羧酸减水剂单体、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下游市场发展带动下,近年来我国环氧乙烷产量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023年达到481.6万吨,同比增长12%。受产品易燃易爆特性限制,环氧乙烷国际贸易规模有限,我国长期保持净出口态势。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虽然我国环氧乙烷出口量始终维持在千吨以下规模,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4年出口量攀升至971吨,同比增幅高达45.14%,主要出口目的地包括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此外,2023-2024年我国环氧乙烷进口量为0。这表明国内产能已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实现自给自足。这种“零进口、增出口”的贸易格局,既反映我国环氧乙烷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能优势,也体现了在严格安全监管下,周边市场对我国产品质量的认可度正在提升。

在聚羧酸减水剂单体、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下游市场发展带动下,近年来我国环氧乙烷产量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023年达到481.6万吨,同比增长12%。受产品易燃易爆特性限制,环氧乙烷国际贸易规模有限,我国长期保持净出口态势。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虽然我国环氧乙烷出口量始终维持在千吨以下规模,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4年出口量攀升至971吨,同比增幅高达45.14%,主要出口目的地包括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此外,2023-2024年我国环氧乙烷进口量为0。这表明国内产能已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实现自给自足。这种“零进口、增出口”的贸易格局,既反映我国环氧乙烷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能优势,也体现了在严格安全监管下,周边市场对我国产品质量的认可度正在提升。

数据来源:隆众资讯、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隆众资讯、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观研天下整理(W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全氟醚橡胶行业起步晚、发展慢 市场国产化进程仍需时日

我国全氟醚橡胶行业起步晚、发展慢 市场国产化进程仍需时日

我国全氟醚橡胶行业起步晚、发展慢,未来产业化的进一步推进亟需技术研发上的重大突破。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探索全氟醚橡胶自主研发。到70 年代,中昊晨光(现属昊华科技(600378.SH))等机构开始涉足全氟醚生胶和橡胶的实验室研究,但受限于生产工艺和原材料供应,产品质量不稳定,主要停留在试验阶段。到80年代-90

2025年06月19日
我国全氟醚橡胶密封圈行业分析:半导体领域需求释放 国产替代趋势明显

我国全氟醚橡胶密封圈行业分析:半导体领域需求释放 国产替代趋势明显

全氟醚橡胶密封圈因其性能优异,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液晶面板、光伏、航空航天、油气开采等领域。近年来,随着下游应用市场的快速发展,全氟醚橡胶密封圈的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根据数据,2024年,全球全氟醚橡胶密封圈市场规模达到313.90亿元,预计2028年市场规模将增至489.80亿元。其中,中国全氟醚橡胶密封圈市场在下游需

2025年06月18日
我国PVC行业需求不足导致价格下行 绿色转型趋势下乙烯法渗透、市场向头部企业集中

我国PVC行业需求不足导致价格下行 绿色转型趋势下乙烯法渗透、市场向头部企业集中

我国是PVC主产国,且近年来产能产量保持增长,全球主导地位持续巩固。建筑行业为PVC核心下游,近年来,受房地产行业下行影响,国内PVC市场需求增长动力不足,导致我国PVC库存不断走高,价格、毛利润持续下降。从行业发展趋势看,随着双碳目标驱动PVC行业绿色转型,污染少、耗能小的乙烯法占比有望提升,市场也将进一步向头部企业

2025年06月11日
我国苯胺下游消费以MDI为主 行业已实现自给自足 出口均价持续增长

我国苯胺下游消费以MDI为主 行业已实现自给自足 出口均价持续增长

我国苯胺下游消费高度集中于MDI生产,2024年占比约80%。供给侧改革及环保趋严致2017-2020年产能缩减,后随MDI生产商配套新装置投产,产能止跌回升,2023年达450万吨,2024年维持该水平。值得一提是,行业门槛较高,呈寡头格局,由具备一体化配套、规模及技术资金优势的大型化工集团主导。

2025年06月10日
我国光引发剂行业格局向头部企业集中 新能源、半导体等或成未来需求新增量

我国光引发剂行业格局向头部企业集中 新能源、半导体等或成未来需求新增量

而光引发剂每个品种的生产工艺都涉及多步有机化学反应,相对复杂,存在一定技术壁垒。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光引发剂行业产能不断向具备规模优势、成本优势、技术优势的企业集中。例如,久日新材收购常州华钛,强力新材收购长沙新宇等。目前,我国光引发剂头部企业久日新材、强力新材、沃凯珑、IGM、扬帆新材、固润科技,2024年产能

2025年06月09日
我国间苯二甲酸行业正处产能平稳阶段 市场高度集中 对外依存度下滑

我国间苯二甲酸行业正处产能平稳阶段 市场高度集中 对外依存度下滑

聚酯瓶片作为我国间苯二甲酸下游最大的需求市场,2024年占比超过四成,远高于醇酸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其他下游。2020至2021年,我国间苯二甲酸行业进入扩能周期,恒逸石化与宁波台化新增产能投放。此后行业进入产能平稳阶段,产能稳定维持在55万吨规模。

2025年06月06日
我国PTA行业已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出口量快速增长 价格震荡下行

我国PTA行业已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出口量快速增长 价格震荡下行

PTA下游消费结构高度集中,几乎全部用于聚酯生产。自2018年起,我国PTA行业迎来新一轮扩能周期,在下游聚酯行业发展带动下,其产能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与此同时,其产量也在逐年递增。

2025年06月05日
我国聚硅氧烷下游消费以硅橡胶为主 行业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全球领先优势扩大

我国聚硅氧烷下游消费以硅橡胶为主 行业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全球领先优势扩大

近年来,我国聚硅氧烷市场需求持续旺盛,推动行业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尤为突出的是,我国聚硅氧烷行业在全球供给格局中不仅牢牢占据主导地位,其领先优势更呈现不断扩大态势。此外,我国于2015年正式成为聚硅氧烷净出口国,并在此后持续维持净出口状态,但目前行业仍面临结构性挑战——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持续存在,仍需依赖进口补充。

2025年06月0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