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中国锂电池回收产能遥遥领先 动力电池渐成市场焦点 国内回收技术逐步与国际接轨

前言:

全球现有设施的锂电池回收产能约为160万吨/年,就地区来看,亚洲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中国受益于政策支持推动,回收产能遥遥领先。国内锂电池退役量保持快速增长,将推动我国锂电池回收行业进一步发展。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发展,动力电池退役量激增,成为国内锂电池回收重点。技术上,随着国内锂电池回收需求的迅猛增长,许多行业领军企业已经开始探索能够自动化处理多种类型电池的“化学法+物理法”综合回收技术,力求与国际主流技术接轨。

全球锂电池回收产能超150万吨/年,亚洲占据主要市场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锂电池回收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5-2032年)》显示,随着新能源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锂电池作为3C电子、新能源汽车以及电化学储能的核心动力源泉,迎来了大规模普及,但与此同时,废旧锂电池的处理问题也逐渐凸显。废锂离子电池中的钴、镍、锂等高价值金属,经济回收吸引力大,锂离子电池回收再利用价值高,为减少废旧锂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提高锂电池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锂电池回收产业应运而生,其景气度迅速攀升。

目前全球现有设施的锂电池回收产能约为160万吨/年,就地区来看,亚洲占据主导地位,总回收产能超过121万吨/年,占比76%;北美地区总回收产能14.4万吨/年,占比14%,基于锂电池生产和应用增长预期,北美地区总回收产能提升空间大;欧洲随着2023年欧盟《新电池法》的实施,回收产能超2万吨/年,占比9%,主要分布在英国、法国、德国、芬兰、挪威、波兰、瑞典、比利时和瑞士。

目前全球现有设施的锂电池回收产能约为160万吨/年,就地区来看,亚洲占据主导地位,总回收产能超过121万吨/年,占比76%;北美地区总回收产能14.4万吨/年,占比14%,基于锂电池生产和应用增长预期,北美地区总回收产能提升空间大;欧洲随着2023年欧盟《新电池法》的实施,回收产能超2万吨/年,占比9%,主要分布在英国、法国、德国、芬兰、挪威、波兰、瑞典、比利时和瑞士。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政策引导及支持推动,中国锂电池回收能力出类拔萃

具体看亚洲市场,中国回收产能遥遥领先,超过110万吨/年,占比91%;其次是印度,回收产能达8.99万吨/年,占比7%;日本和韩国等其他国家的回收产能相对较低,总占比仅为2%。

具体看亚洲市场,中国回收产能遥遥领先,超过110万吨/年,占比91%;其次是印度,回收产能达8.99万吨/年,占比7%;日本和韩国等其他国家的回收产能相对较低,总占比仅为2%。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中国锂电回收深受政策影响。《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为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在此之前,我国已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如《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针对废电池处理、电池回收、再制造和再利用等做出明确规划。政策推动中国锂电池回收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23年底,全国有200余家从事汽车生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等业务的企业,建成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10400余个,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锂电池回收行业相关政策

时间 政策 发布部门 主要内容
2023.04 《关于创新海事服务支持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的意见》 交通运输部 支持开展氢燃料、锂电池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动力船舶的示范应用,推进船舶靠港按规定使用岸电,促进船舶节能减排。
2023.06 《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 持续优化电动汽车电池技术性能,加强新体系动力电池、电池梯次利用等技术研究
2023.12 《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 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促进废旧风机叶片、光伏组件、动力电池、快递包装等废弃物循环利用。
2023.12 《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 积极推广资源循环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旧动力电池、废旧家电、废旧纺织品回收处理综合利用产业,推进再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
2021.02 《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 加强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管理。组织开展生产者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建立健全动力电池生态设计、碳足迹核算等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制定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国际标准,推动标准规范国际合作互认。大力推动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品质量认证,研究制定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开展清理废旧动力电池“作坊式回收”联合专项检查行动。研究旧动力电池进口管理政策。
2024.03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 国务院 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加快“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发展,支持耐用消费品生产、销售企业建设逆向物流体系或与专业回收企业合作,上门回收废旧消费品。进一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支持建设一批集中分拣处理中心。优化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布局,推广上门取车服务模式。完善公共机构办公设备回收渠道。支持废旧产品设备线上交易平台发展。
2024.03 《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 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 健全完善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标准,研制退役风电、光伏设备的绿色拆解和回收利用标准。
2024.05 《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 国务院 加强工业装备、信息通信、风电光伏、动力电池等回收利用。
2024.05 《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 交通运输部等十三部门 鼓励老旧新能源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保障城市公交稳定运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新能源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计划,引导退役动力电池所有方将退役动力电池交售至综合利用企业,积极推广小型化公交车辆、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公交车辆。鼓励各地推动10年及以上老旧城市公交车辆更新。研究制定新能源公交车辆动力电池更换有关政策。
2024.10 《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 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 支持新兴固体废物(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退役及报废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综合利用,拓展二次利用市场化场景,支持区域回收利用基地建设。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三、动力电池退役量激增逐渐成为我国锂电池回收市场焦点

近年来,国内锂电池退役量保持快速增长,将推动我国锂电池回收行业不断发展。根据数据,2019-2023年我国退役锂电池数量由9.13万吨增长至36.61万吨,预计2024-2030年我国退役锂电池数量将由45.51万吨增长至339.78万吨。

近年来,国内锂电池退役量保持快速增长,将推动我国锂电池回收行业不断发展。根据数据,2019-2023年我国退役锂电池数量由9.13万吨增长至36.61万吨,预计2024-2030年我国退役锂电池数量将由45.51万吨增长至339.78万吨。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此前,我国退役锂电池多为消费类电池,因此彼时我国锂电池回收以消费锂电池为主。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发展,动力电池退役量激增,成为锂电池回收重点。

根据数据,2019-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由3.42万吨增长至25.97万吨,CAGR达66.0%;预计2024-2030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由30.76万吨增长至309.16万吨,CAGR达46.9%。

根据数据,2019-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由3.42万吨增长至25.97万吨,CAGR达66.0%;预计2024-2030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由30.76万吨增长至309.16万吨,CAGR达46.9%。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019-2023年我国动力锂电池退役量占比由37.46%提升至70.94%;预计2024-2030年我国动力锂电池退役量占比由67.59%提升至90.99%。

2019-2023年我国动力锂电池退役量占比由37.46%提升至70.94%;预计2024-2030年我国动力锂电池退役量占比由67.59%提升至90.99%。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国内企业积极探索,中国回收技术与国际接轨

锂电池回收技术主要分为再生利用与梯次利用两大类。

再生利用技术涉及对废旧锂电池的预处理,如彻底放电,随后采用物理(干法)、化学或生物方法,将电池中的镍、钴、锂、锰等有价值金属,以及电池的其他成分中有价值的材料进行分离,并进一步加工成金属化合物或锂电池原材料。

梯次利用技术则是对废旧锂电池中的电芯或电池包进行拆解、检测、分选,并重新组合成新的健康电池包,以适应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这种技术本质上是对锂电池进行结构化分层的高效利用。

国际上通常采用“热法+湿法”的回收技术路线,即物理法与化学法的结合,以实现对锂电池的有效再生利用。国内则传统的回收技术主要聚焦于化学法的“湿法”路线。

随着国内锂电池回收需求的迅猛增长,许多行业领军企业已经开始探索能够自动化处理多种类型电池的“化学法+物理法”综合回收技术,力求与国际主流技术接轨。

全球不同国家锂电池主流回收技术

国家 企业名称 回收技术 主要回收产出
中国 赣锋锂业 湿法+热法+物理拆解 碳酸锂、电池级氯化锂
格林美 湿法+物理拆解 钴粉
美国 Retriev 湿法+物理拆解 镍、钴、锰等三元前驱体、碳粉
法国 VaLibat 湿法+机械拆解 LiCo3、Co(OH)、碳粉
日本 Toxco 湿法+机械拆卸 Li2Co3、钴、镍
住友金属矿山 湿法+热法 镍钴化合物
芬兰 Forum 湿法 镍、钴锰等三元前驱体、碳粉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zl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构网型储能行业:新疆领跑 单个项目趋向大型化 华为等技术领先企业将占据更多份额

构网型储能行业:新疆领跑 单个项目趋向大型化 华为等技术领先企业将占据更多份额

构网型储能可增强电力系统稳定性,在新能源消纳难愈演愈烈之下,构网型储能成关注热点,在招投标市场持续放量。从地域分布看,新疆构网型储能项目定标规模为1.31GW/4.925GWh,容量规模占比57%,超过全国的一半,西藏、青海等紧随其后。构网型储能单个项目容量趋向大型化,其中中广核新能源2025年度储能系统框架采购项目共

2025年04月30日
我国复合铜箔行业产业链体系渐完善 产业化步伐提速 供需两侧正协同推进

我国复合铜箔行业产业链体系渐完善 产业化步伐提速 供需两侧正协同推进

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和工艺优化,目前我国复合铜箔行业已完成从技术研发到初步量产的跨越。同时行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为后续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前我国复合铜箔行业正处于从产业化前期向规模化量产过渡的关键阶段。尽管行业仍面临生产工艺尚未完全成熟、产业链配套有待完善等诸多挑战,但其产业化步伐正在显著加快,呈

2025年04月29日
我国磷酸铁锂出货量高增 行业供给端整体向好 市场将向头部和低成本企业集中

我国磷酸铁锂出货量高增 行业供给端整体向好 市场将向头部和低成本企业集中

近年来磷酸铁锂电池持续向储能及新能源汽车领域渗透,带动磷酸铁锂出货量高增。磷酸铁锂市场需求增多倒逼供给端发展,行业快速扩产,其中头部企业包括湖南裕能、德方纳米、富临精工。考虑到传统铁锂竞争较为激烈,当前盈利水平下部分落后产能已具备出清条件。且目前仅有头部几家企业能实现高压密和磷酸锰铁锂的批量出货,随着市场要求提高,预计

2025年04月27日
国内大飞机扩产将推动航空复合材料行业国产化进程 eVTOL市场增长带来新增量

国内大飞机扩产将推动航空复合材料行业国产化进程 eVTOL市场增长带来新增量

从国内市场看,C919复合材料在飞机结构中的应用比例达到 12%左右,C929宽体客机主体结构的复合材料应用占比将超过 50%。随着C919、C929扩产,叠加国际贸易形势日趋复杂,航空复合材料国产化进程有望加速。

2025年04月25日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实施对中国储能行业影响分析 国产企业该如何应对?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实施对中国储能行业影响分析 国产企业该如何应对?

截至目前,美国用了仅仅两个半月的时间,储能电池关税税率就从10.9%飙升至173%,翻了近16倍,对美国本土储能生产造成极大影响,短期内对中国储能出口影响较大。然而这次美国发起的关税战对中国储能产业敲响警钟,国产企业必须尽早重新谋划全球化策略,以应对美国市场变化,并重构新的秩序。

2025年04月25日
水务行业:水资源形势严峻拉动水处理需求 水环境状况有所改善 数智化转型如火如荼

水务行业:水资源形势严峻拉动水处理需求 水环境状况有所改善 数智化转型如火如荼

水务是涵盖水处理技术、水资源管理、供水管网和排水系统建设、污水处理、生活供水等方面的综合性行业。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趋于成熟,我国供水总量有所下降,增速有所放缓。随着政府积极倡导节能减排,采取节水措施,预计我国用水总量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从市场结构看,我国供水主要来源于地表水源,用水则以农业用水为主。我国

2025年04月22日
我国全钒液流电池行业:多家企业积极布局 产业化进程有望迈入高速增长通道

我国全钒液流电池行业:多家企业积极布局 产业化进程有望迈入高速增长通道

与主流的锂离子电池相比,全钒液流电池不仅安全性更高,而且循环使用寿命更长,对环境也更加友好,在长时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推动,我国全钒液流电池行业已步入进入商业化运营初期,实现小批量出货。同时在广阔前景吸引下,近两年来多家企业积极布局全钒液流电池赛道,并加速相关产能布局。但全钒液流电池行业仍面临

2025年04月21日
我国硅基负极材料行业现状: CVD制备硅碳材料渐成主流选择 国产话语权将持续增强

我国硅基负极材料行业现状: CVD制备硅碳材料渐成主流选择 国产话语权将持续增强

硅基负极理论比容量远高于石墨,具备较大发展前景,逐渐成为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的热点。硅负极不同掺硅量适应不同场景的需求,目前硅基负极材料已在手机等多个场景逐步开启规模级应用。从技术趋势看,硅氧和硅碳为硅基负极材料产业化应用主要技术路线,其中新型 CVD 硅碳凭借在能量密度和膨胀控制方面的突出表现,正逐步成为行业主流选择。

2025年04月1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