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生长激素行业:长效水剂成市场争夺地 儿童基数缩减下企业加速布局成人领域

一、行业相关定义及产业链图解

生长激素是由人体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由191个氨基酸组成,能促进骨骼、内脏和全身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影响脂肪和矿物质代谢,在人体生长发育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一般情况下,生长激素是注射用人生长激素的简称(曾用名: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按类型划分可分为短效生长激素粉针剂(粉针、水针)和长效生长激素水针剂(水针)。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生长激素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生长激素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以及原料供应商,主要包括蛋白质、氨基酸和其他化学物质,这些原材料是生产生长激素的基础,它们的质量和供应稳定性直接影响到生长激素的生产效率和最终产品的质量。中游为生长激素生产环节;下游为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医疗、体育、美容等行业。

生长激素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以及原料供应商,主要包括蛋白质、氨基酸和其他化学物质,这些原材料是生产生长激素的基础,它们的质量和供应稳定性直接影响到生长激素的生产效率和最终产品的质量。中游为生长激素生产环节;下游为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医疗、体育、美容等行业。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二、市场迅速扩张,预计到2030年规模将达到286亿元

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PGHD)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内分泌疾病,主要由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引起,患儿的临床表现为身材矮小、代谢异常,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心理障碍、认知缺陷和生活质量差等问题。根据相关媒体报道,我国4-15岁的人群矮小症发病人数有700万,但每年就诊人数预估不足30万人,而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渗透率仍然远远低于欧美国家。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生长激素治疗渗透率仅为5.3%,相较欧美地区早年已达10%治疗渗透率,我国预计将于2030年才可达到10.7%,对此我国治疗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由此可见,我国生长激素市场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随着患者意识的提升和治疗可及性的增强,我国生长激素市场迅速扩张,规模不断增长。到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生长激素市场。数据显示,2018-2023年我国生长激素市场规模从40亿元增长到116亿元,经估算其年复合增长率远高于美国人生长激素市场。并在2023年,我国在全球生长激素市场中,占据最大份额(34%),超过美国。预计到2030年,我国生长激素市场规模将达到286亿元,在2023-2030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3.7%。

近年来,随着患者意识的提升和治疗可及性的增强,我国生长激素市场迅速扩张,规模不断增长。到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生长激素市场。数据显示,2018-2023年我国生长激素市场规模从40亿元增长到116亿元,经估算其年复合增长率远高于美国人生长激素市场。并在2023年,我国在全球生长激素市场中,占据最大份额(34%),超过美国。预计到2030年,我国生长激素市场规模将达到286亿元,在2023-2030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3.7%。

数据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观研天下整理

三、短效水剂最受欢迎,长效水剂超百亿蓝海市场正在逐渐孕育成长

自1958年用于治疗PGHD的生长激素首次应用以来,已经历了5代发展。当前,市场在售的生长激素类型包括短效生长激素(粉针剂)、短效生长激素(水针剂),以及长效生长激素(水针剂)三种,这三种激素的作用原理和天然生长激素基本一样。不过短效剂需每日注射,长效剂每周注射一次。患者体重越大,所需单次注射剂量相应增加,从而导致治疗成本上升。此外,水剂相较于粉剂价格更高,长效制剂也比短效制剂昂贵。

目前国内生长激素市场主要以短效水针和短效粉针为主。其中短效水针最受欢迎。据相关资料显示,2015-2020 年短效水针占比基本保持在 60%以上,且呈稳定增长的趋势,而短效粉针的市场占比整体处于 30%至 40%之间,长效水针占比低于 2%但发展稳健。

目前国内生长激素市场主要以短效水针和短效粉针为主。其中短效水针最受欢迎。据相关资料显示,2015-2020 年短效水针占比基本保持在 60%以上,且呈稳定增长的趋势,而短效粉针的市场占比整体处于 30%至 40%之间,长效水针占比低于 2%但发展稳健。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虽然在目前,短效重组人生长激素是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最常见的治疗方案。但其治疗方案需每日注射,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治疗依从性差。另有研究表明,一周若少打1-2次将会明显降低治疗效果。因此,使用与短效生长激素治疗效果相同但注射频率更低、患者依从性更高的长效生长激素进行替代,已成为生长激素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不难看到,在未满足治疗需求不断扩大的市场背景下,长效生长激素超百亿蓝海市场正在逐渐孕育成长。

目前国内市场已上市的长效生长激素,采用了聚乙二醇(PEG)修饰技术,通过将PEG永久连接在生长激素分子上,成功延长了其在人体内的半衰期,实现了生长激素从短效到长效的跨越。

不过,与庞大未满足治疗需求和高速增长的市场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长效生长激素产品的缺乏。近10年来,国内唯一上市的长效生长激素制剂仅有2014年获批的金赛药业的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而从研发竞争格局来看,目前国内处于临床在研状态的长效生长激素药物有10款。其中仅有4款药物研发进度处在临床III期以上。

因此,基于行业的高门槛以及市场上庞大的未满足治疗需求,在长效生长激素赛道上,拥有前沿核心技术、发展过硬的公司依托自身高技术产品往往拥有更高的市场成长空间,而市场份额向技术领先产品集中也将成为重要的行业发展趋势。

四、长效生长激素已成市场的争夺地,市场硝烟燃起

生长激素作为备受家长们追捧的消费医疗级“单品”,先后也历经了多次技术迭代。目前生长激素从最开始的需要每天打一针,逐渐进入到每周注射一次的“长效制剂”时代。

2025年年初,特宝生物宣布其自主研发的长效生长激素——怡培生长激素注射液,上市申请获得受理,让特宝生物股价在短短一个月之内从45元左右,冲向60元。除此之外,包括安科生物、维昇药业、诺和诺德、优诺金等企业在内的多家企业,都在快速推进长效生长激素的研发和申报进程。不难看出,长效生长激素未来潜力市场的争夺战,已经开始燃起硝烟。

事实上,长效生长激素具备高技术壁垒。在过去近10年的时间里,国内长期在售的长效生长激素产品,基本只有长春高新子公司金赛药业的“金赛增”这一款。但2025年以来,国家药监局先后受理了三款长效生长激素的上市申请,分别是维昇药业的隆培促生长素、特宝生物的怡培生长激素注射液,以及退市一年后重新“杀”回中国市场的诺和诺德的帕西生长素注射液。至此,长效生长激素在国内终于形成了自己的竞争格局。

当前国内矮小症患儿数量接近700万,但“起始治疗时间晚、持续治疗时间长”,整体渗透率不足5%。这也意味着,产品的潜在增长潜力不容小觑。预计未来技术竞赛将聚焦三大方向。首先是给药方式革新,从注射到“无创”,提高患者依从性;其次是扩展适应症,突破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的传统领域;最后是优化现有长效技术。

市场主要需求群体基数缩减,企业加速布局生长激素成人适应症

生长激素需求群体主要包括身高矮小的儿童和青少年、成年人低生长激素综合征等。其中身高矮小的儿童和青少年当前生长激素的主要需求群体。即2023年初,我们4-15岁中身高最矮的前10%,以及8-14岁身高最矮的20%,总人数大概为3090万,这些家庭都是对身高不满意,对身高有明确需求且较为强烈的,这些是儿童长高生长激素的主要受众。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我国0-15岁(含不满16周岁)人口23999万人,占比17.1%。可见当前我国儿童基数总量庞大,生长激素拥有广阔的需求潜力。

2024年年末中国人口数及其构成

指标 年末数(万人) 比重(%)
全国人口 140828 100
其中:城镇 94350 67
乡村 46478 33
其中:男性 71909 51.1
女性 68919 48.9
其中:0-15岁(含不满16周岁) 23999 17.1
16-59岁(含不满60周岁) 85798 60.9
60周岁及以上人口 31031 22
其中:65周岁以上 22023 15.6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出生人口断崖式下降,对儿童生长激素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有数据显示,2016-2024年我国出生人口从1883人下降到了954万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收缩了我国儿童生长激素市场。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出生人口断崖式下降,对儿童生长激素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有数据显示,2016-2024年我国出生人口从1883人下降到了954万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收缩了我国儿童生长激素市场。

数据显示: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

但对于具体的影响来看,有相关人士分析认为,5年内,2028年之前,出生人口的断崖式下降,对于生长激素基本无影响,其增速仍然会较高,至于高到什么程度,要看渗透率的推进速度,预计市场规模将翻倍,会达到200-350亿。2028年也就是5年后,出生人口断崖式的下降,将会逐步明显的对生长激素的使用人数形成压制,其市场规模将在250-360亿,增速或将明显缓。

为应对儿童患者基数缩减,目前国内企业加速布局生长激素成人适应症,主要聚焦在抗衰老、代谢综合征、烧伤修复。企业一方面挖掘代谢综合征需求潜力。根据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数据显示,中国代谢综合征发病率达31.1%,患病人数超4.5亿,市场规模庞大。另一方面,探索联合治疗。例如,长春高新提出,生长激素拟与GLP-1联合用于减重,通过促进肌肉生成、减少脂肪实现功能互补,瞄准减重市场协同效应。(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全球基因测序仪行业迎应用拓展机遇 中国企业加速追赶下市场进入国产替代新阶段

全球基因测序仪行业迎应用拓展机遇 中国企业加速追赶下市场进入国产替代新阶段

基因测序应用场景走向多元化,基因测序仪市场迎来增长机遇。根据数据,2023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达155.4亿美元,预计2024-2030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将由188亿美元增长至624.8亿美元。

2025年08月11日
超声检测行业:国产替代步伐加快 本土厂商正逐渐打破国外厂商高端市场垄断地位

超声检测行业:国产替代步伐加快 本土厂商正逐渐打破国外厂商高端市场垄断地位

近年随着国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新材料、新工业不断涌现,我国超声检测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超声检测行业市场规模为61.12亿元,同比增长13.1%。

2025年08月08日
我国电子病历行业迈入智慧化发展新阶段 市场竞争格局稳定 嘉和美康市占率领先

我国电子病历行业迈入智慧化发展新阶段 市场竞争格局稳定 嘉和美康市占率领先

国家持续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信息化建设。2018年以来,国务院、卫健委等部门多次发文规范电子病历系统,推进医院加强电子病历建设,提升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并且开展相应分级评价。政策持续加强对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考核,2018-2022年我国三级医院电子病历平均等级已由2.56级提升至4.00级左右。

2025年08月06日
我国造影剂行业:磁共振造影剂市场份额提升 国产替代空间依然广阔

我国造影剂行业:磁共振造影剂市场份额提升 国产替代空间依然广阔

在2022年受集采影响,造影剂市场曾经历超过20%的大幅下滑,但2023年已实现企稳回升。从产品结构来看,X射线造影剂凭借其广泛的适用性长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2017-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95%;而磁共振造影剂市场保持较快增长,实现14.9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与此同时,磁共振造影剂市场份额从2017年的1

2025年08月06日
我国单抗药物市场规模增速持续领先全球 内资市场份额已超过外资

我国单抗药物市场规模增速持续领先全球 内资市场份额已超过外资

我国单抗药物市场格局近年来发生显著变化,本土企业与跨国药企的竞争态势持续演变。由于行业发展起步较晚,早期市场长期由罗氏、默克雪兰诺等国际制药巨头主导。但随着国内药企在研发技术和生产工艺上的持续突破,市场格局逐步重塑——内资企业市场份额从2022年超越外资企业(51% vs 49%)后,2023年进一步提升至55.5%,

2025年08月06日
筋膜枪行业:核心消费群体分层特征显著 市场“规范化+智能化”双轨并行

筋膜枪行业:核心消费群体分层特征显著 市场“规范化+智能化”双轨并行

近年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升,为筋膜枪市场的快速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2017-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6万元增长至4.13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83%,人均消费支出从1.83万元增长至2.82万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37%。2025年上半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万元,同比名

2025年08月06日
我国抗感染药物行业分析:多因素驱动市场规模扩容 政策端将助力需求潜力释放

我国抗感染药物行业分析:多因素驱动市场规模扩容 政策端将助力需求潜力释放

近年来,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居民支付能力提升叠加人口老龄化因素使感染类疾病患病风险增加,我国抗感染药物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数据显示,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升,已从2016年的23821元增长到2024年的41314元。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进一步提高。

2025年08月04日
我国磁共振成像设备采购量快速上升 市场呈现“三足鼎立”格局

我国磁共振成像设备采购量快速上升 市场呈现“三足鼎立”格局

磁共振成像设备(MRI)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生成人体内部结构图像的医疗设备,具有分辨率高、对比度好、无辐射损伤等优点,被广泛用于临床医学诊断。近年来,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健康意识增强以及医疗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我国磁共振成像设备行业总体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其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50.6亿元

2025年08月0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