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冬虫夏草行业人工繁育实现规模化 下游应用附加值提升带动市场规模持续扩容

前言:近年来随着冬虫夏草的市场需求逐年增加,以及相关产品和应用研发持续推进,整体冬虫夏草产量供给渐趋稳定,人工繁育技术已取得突破,实现了冬虫夏草菌感染液的规模化生产,使人工培育的高品质冬虫夏草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可能。预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人工种植有望成为冬虫夏草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我国冬虫夏草产业链不断完善,下游需求应用附加值提升带动整体冬虫夏草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目前,我国冬虫夏草国际贸易以出口为主,2018年以来出口量与出口金额整体呈现不断增长态势。

一、行业相关概述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冬虫夏草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4-2031年)》显示,冬虫夏草行业是一个以珍稀中药材冬虫夏草为核心,集采集、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行业。冬虫夏草是线虫草科、线虫草属真菌,属于国家二类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是我国名贵的中药材,与人参、鹿茸并列为三大补品。据医学科学分析,冬虫夏草含有虫草酸约7%,糖类28.9%,脂肪约8.4%,蛋白质约25%,脂肪中82.2%为不饱和脂肪酸等,是著名的滋补强壮药,具有提高免疫力等保健作用。根据中国药典记载冬虫夏草性味甘、平,归肺、肾经,具有补肾益肺、止血化痰的作用。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其主要的药用功能有抑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抗肿瘤、肾功能维护等作用。

冬虫夏草多生于海拔 3000~4000 米的高寒山区,主要生于草原、河谷、草丛的土壤中。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等省(自治区)的高寒地带和雪山草原。

、我国冬虫夏草产量供给渐趋稳定青海省具有显著地域优势

我国世界最大的冬虫夏草生产国,其产量占世界产量的98%以上。近年来随着冬虫夏草的市场需求逐年增加,以及相关产品和应用研发持续推进,整体冬虫夏草产量供给渐趋稳定。虽然2022年我国冬虫夏草产量相较于前一年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但由于冬虫夏草的生长环境特殊,资源稀缺,过度采集和无序竞争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些问题限制了产量的进一步提升。2022年我国冬虫夏草的产量为115.72吨,较2022年下降了76.88吨。

我国世界最大的冬虫夏草生产国,其产量占世界产量的98%以上。近年来随着冬虫夏草的市场需求逐年增加,以及相关产品和应用研发持续推进,整体冬虫夏草产量供给渐趋稳定。虽然2022年我国冬虫夏草产量相较于前一年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但由于冬虫夏草的生长环境特殊,资源稀缺,过度采集和无序竞争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些问题限制了产量的进一步提升。2022年我国冬虫夏草的产量为115.72吨,较2022年下降了76.88吨。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目前我国冬虫夏草主要产地集中在青海、四川、云南、甘肃以及西藏这五个省区。其中,青海省的冬虫夏草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左右,具有显著的地域优势。

据了解,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物种、基因、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以冬虫夏草为代表的道地药材资源的主产区。冬虫夏草在青海境内2市6州均有分布,总面积约7000万亩,全省从事冬虫夏草采集及关联产业约50万人。据统计,青海年产冬虫夏草100-120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左右,年产值近200亿元,全省200多万农牧民从中受益。

与此同时,目前国内冬虫夏草市场仍存在较为严重的以次充好,高价背景下吸引了一部分外来人员采集,其欠缺采药的专业知识,过度无序的采挖使草地裸露面积扩增、土地急剧沙化、水土大量流失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平衡。

三、人工繁育技术取得突破未来有望成为冬虫夏草行业重要发展方向

冬虫夏草生长环境特殊,供给特殊,目前市面上的主要以野生采集为主。按照采集方式不同,冬虫夏草主要分为野生冬虫夏草和人工养殖冬虫夏草两种。其中野生冬虫夏草主要产于青藏高原等地,采集难度大,数量稀少,价格较高。而且当前,冬虫夏草野生资源主要存在蕴藏量下降严重、过度利用化苗草和蛹、五省区联动性不强、研究队伍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冬虫夏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藏区稳定发展。例如云南是我国古代记录产冬虫夏草的地区之一,是目前发表冬虫夏草寄主昆虫种类最多的省份。同时,云南也是冬虫夏草的产地萎缩最严重的省份。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云南从1965年产区19个县、年产量达15吨左右,到2010年以来产区仅有9个县、年产量不足3吨。当前,加强冬虫夏草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相对于野生冬虫夏草,人工种植冬虫夏草具有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对生态保护具有一定意义。虽然当前由于其生长条件的特殊性和技术的复杂性,人工种植冬虫夏草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仍然面临挑战,且成本较高,尚未实现量产。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有望成为冬虫夏草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人工培育与野生冬虫夏草比较

指标 人工培育冬虫夏草 野生冬虫夏草
药效 正常药效 现代分析证明,人工培育和野生冬虫夏草在主要成分上无显著差别
生长周期 1-6年 1-2年(根据寄主昆虫种类)
培育成本 15-75元(根据不同规格) 约 5-10元人民币/条
保护高原生态环境 破坏性很大 保护高原生态环境
促进生物技术发展 / 促进生物技术进步
重金属污染 砷含量超标风险(高原土壤砷含量高) 无任何污染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近年为了缓解资源压力,企业和科研机构纷纷加大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力度。目前已有企业实现了冬虫夏草“整草”的规模化、营利化的人工繁育。例如2024年12月,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陈玉龙研究员团队成功实现了冬虫夏草菌感染液的规模化生产,年产量目前已能满足吨级蝙蝠蛾幼虫感染的需求,并已建成年产50吨级的技术体系。

据了解,该感染液菌株纯粹,能显著提高蝙蝠蛾幼虫的感染成活率,在规模化饲养条件下,120~150天的感染成活率可达99.8%,感染率和出草率均可达约90%,并且接种操作简便,只需将感染液与蝙蝠蛾接触即可实现感染。

与此同时,在生产上可通过针对性的定向筛选和进化来优化菌株,使人工培育的冬虫夏草在有效成分和外观上更加优质和稳定;还可通过调整感染液成分,扩大其侵染的蝙蝠蛾种类,从而扩充人工培育冬虫夏草的产品类型。

这一创新成果使冬虫夏草人工培育成功摆脱了对野外收集冬虫夏草产生子囊孢子的依赖,解决了其导致的蝙蝠蛾幼虫感染成活率低、菌株驳杂不稳定等问题,显著降低了人工培育冬虫夏草的成本,使人工培育的高品质冬虫夏草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可能。

随着人工培育技术逐渐成熟,未来人工虫草可能成为中药材产品重点开发对象,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自然虫草资源下降的压力。但从当前虫草市场来看,要实现人工冬虫夏草的产业化,需要从技术端、市场端和消费端同时发力。

、产业链不断完善下游需求应用附加值提升带动整体冬虫夏草市场规模持续走高

随着冬虫夏草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加强冬虫夏草的科学研究、加强生态保护、保障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利用,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目前,青海省等地已持续推动冬虫夏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培育形成采集、加工、销售全链条产业体系。

目前我国冬虫夏草产业链不断完善。冬虫夏草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对野生或人工养殖的冬虫夏草的采集和初步处理;中游为冬虫夏草加工企业,负责对药材进行深加工,提取有效成分,制成各种剂型的药品或保健品;下游则面向医药行业及居民消费者,通过医院、药店等销售渠道将产品提供给消费者。在高端保健品市场,冬虫夏草因其珍稀性和药用价值而备受消费者青睐。

目前我国冬虫夏草产业链不断完善。冬虫夏草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对野生或人工养殖的冬虫夏草的采集和初步处理;中游为冬虫夏草加工企业,负责对药材进行深加工,提取有效成分,制成各种剂型的药品或保健品;下游则面向医药行业及居民消费者,通过医院、药店等销售渠道将产品提供给消费者。在高端保健品市场,冬虫夏草因其珍稀性和药用价值而备受消费者青睐。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近年随着产业链不断完善,下游应用附加值提升,以及消费者对冬虫夏草药用价值和滋补功效的认识加深,我国冬虫夏草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数据显示,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冬虫夏草市场规模达744.3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24%左右。

近年随着产业链不断完善,下游应用附加值提升,以及消费者对冬虫夏草药用价值和滋补功效的认识加深,我国冬虫夏草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数据显示,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冬虫夏草市场规模达744.3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24%左右。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当下,大健康的浪潮还在持续,消费升级的红利也还在延续,人们对健康保健的需求依然在不断攀升。预计随着大众康养观念转变、人口老龄化加深等因素持续发酵,冬虫夏草行业必将长期处在财富风口之上。

五、目前国际贸易以出口为主,出口量与出口金额整体呈现不断增长态势

近年来我国冬虫夏草国际贸易以出口为主。进入2018年以来,我国冬虫夏草出口量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其中,2023 年我国冬虫夏草出口量增长最为明显,出口量为2.82 吨,同比较2022 年增加了 1.1吨、增幅约为 63.95%。2024 上半年,我国冬虫夏草出口量为 1.35 吨,同比较 2023 上半年增加了0.26 吨、增幅为 23.85%

近年来我国冬虫夏草国际贸易以出口为主。进入2018年以来,我国冬虫夏草出口量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其中,2023 年我国冬虫夏草出口量增长最为明显,出口量为2.82 吨,同比较2022 年增加了 1.1吨、增幅约为 63.95%。2024 上半年,我国冬虫夏草出口量为 1.35 吨,同比较 2023 上半年增加了0.26 吨、增幅为 23.85%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观研天下整理

出口金额方面,与出口量走势基本相同。2018-2023年期间,除了2020 年受疫情防控和出口价格波动等综合因素影响,出口金额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在2023年达到最高值,出口金额达到4736.29 万美元,同比较 2022 年出口金额增加了 2078.25 万美元,增幅约为 78.19%。2024 上半年,我国冬虫夏草出口金额达到 2016.09 万美元,同比较 2023 上半年增加了 466.84 万美元、增幅约为 30.13%。

出口金额方面,与出口量走势基本相同。2018-2023年期间,除了2020 年受疫情防控和出口价格波动等综合因素影响,出口金额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在2023年达到最高值,出口金额达到4736.29 万美元,同比较 2022 年出口金额增加了 2078.25 万美元,增幅约为 78.19%。2024 上半年,我国冬虫夏草出口金额达到 2016.09 万美元,同比较 2023 上半年增加了 466.84 万美元、增幅约为 30.13%。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观研天下整理

出口单价方面:2018-2023年我国冬虫夏草平均出口单价呈现先降后升态势,但涨幅不大。具体来看,2018-2020 年间,我国冬虫夏草平均出口单价连跌三年,到2020年跌至最低值(11812.78 美元/千克)。随后2021-2023年,我国冬虫夏草平均出口单价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但涨幅均不大,依然没有超过 2万美元/千克,低于2018年。到2024 上半年,我国冬虫夏草平均出口单价为 14934 美元/千克,同比较 2023 上半年上涨了 5.07%。

出口单价方面:2018-2023年我国冬虫夏草平均出口单价呈现先降后升态势,但涨幅不大。具体来看,2018-2020 年间,我国冬虫夏草平均出口单价连跌三年,到2020年跌至最低值(11812.78 美元/千克)。随后2021-2023年,我国冬虫夏草平均出口单价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但涨幅均不大,依然没有超过 2万美元/千克,低于2018年。到2024 上半年,我国冬虫夏草平均出口单价为 14934 美元/千克,同比较 2023 上半年上涨了 5.07%。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观研天下整理(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核心技术突破下骨传导耳机行业多点开花 头部稳步扩张 中小型企业如何突围?

核心技术突破下骨传导耳机行业多点开花 头部稳步扩张 中小型企业如何突围?

骨传导耳机早期聚焦于医疗领域的听力辅助,为传导性耳聋、单侧耳聋患者提供非侵入式听力重建方案。京东数据显示,2023年面向听力障碍人群的医疗级骨传导耳机产品需求增速高达50%。随着骨传导耳机行业在核心技术(如振子技术、漏音控制技术、噪声消除技术)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骨传导耳机在音质、漏音控制及佩戴舒适性方面实现了显著提升,

2025年10月30日
两大因素驱动 我国侵袭性真菌病诊断行业成长性较好 国产快速崛起

两大因素驱动 我国侵袭性真菌病诊断行业成长性较好 国产快速崛起

近年来,随着侵入性检查、介入治疗和手术、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和肿瘤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真菌感染的风险正在快速增加,尤其是病毒合并曲霉的感染以及由酵母及酵母样真菌造成的真菌性脓毒症。根据数据,全球每年约 3 亿人罹患严重的真菌感染,其中侵袭性真菌病发病率逐年提升,侵袭性真菌病平均致死率可达 27.6%。侵

2025年10月23日
免疫治疗将开启新纪元 我国胃癌围术期药物行业市场竞争格局良好

免疫治疗将开启新纪元 我国胃癌围术期药物行业市场竞争格局良好

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的40%。中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仅约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根据中国国家癌症登记中心数据,中国与美国胃癌新发患者人数预计将在2026年分别达到34.6万人、2.9万人。

2025年10月17日
惠及约20万存量患者 我国重症肌无力药物行业景气度较高 精准靶向成趋势

惠及约20万存量患者 我国重症肌无力药物行业景气度较高 精准靶向成趋势

重症肌无力(MG)作为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引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波动性肌无力为特征,严重者可致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其致病机制明确,约85%的患者与抗AChR抗体介导的补体通路激活密切相关。中国作为MG患者大国,拥有约20万存量患者,其中约15%-20%可能进展为死亡率极高的肌无力危象,临床需求远未满足。长期以

2025年10月17日
国产获取差异化竞争优势 我国宠物驱虫药行业迎来更多增长机会

国产获取差异化竞争优势 我国宠物驱虫药行业迎来更多增长机会

随着科学养宠的观念深入人心和人们对宠物的情感投入增加,宠物驱虫药市场迎来更多增长机会。按照宠物犬、猫平均一次驱虫价格62.51元/只、90.02元/只,平均一年驱虫3.47次、3.45次计算,2024年我国宠物犬、猫驱虫药市场规模分别达114.10亿元、221.99亿元,我国宠物驱虫药总市场规模达336.09亿元。

2025年10月14日
千亿赛道上的“精准制导”革命 我国抗体药物行业内外资企业竞合

千亿赛道上的“精准制导”革命 我国抗体药物行业内外资企业竞合

抗体药物以其“高特异性、高有效性”的特点,已成为现代生物医药的核心支柱。中国抗体市场正以远超全球的增速(35.4% CAGR)狂奔,规模从2019年迅猛增长至2024年的1312亿元。在巨大临床需求、审评审批改革与医保放量的多重驱动下,市场格局呈现“内外资竞合,创新驱动分化”的复杂态势,本土创新力量正强势崛起

2025年10月06日
政策与资本驱动 我国临床前CRO行业迎风而起 “一超多强”竞争格局形成

政策与资本驱动 我国临床前CRO行业迎风而起 “一超多强”竞争格局形成

临床前CRO作为药物研发的“加速器”与“卖水人”,在医药创新产业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前,在政策、资本与产业升级的多重驱动下,中国临床前CRO市场正以超越全球的增速迅猛扩张,2023年市场规模已超400亿元,预计至2030年将逼近900亿大关。同时,高壁垒铸就了特定的市场格局。中国临床前CRO市场在经验、人才和设

2025年10月05日
我国血液透析行业:国产品牌逐步崛起 正逐步在血液透析器等细分领域实现国产替代

我国血液透析行业:国产品牌逐步崛起 正逐步在血液透析器等细分领域实现国产替代

在下游需求持续增长推动下,近年来我国血液透析行业市场规模快速扩容,由2020年的640.52亿元上升至2024年1170.7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6.27%。 2025年上半年我国中国血液透析行业市场规模约为762.64亿元

2025年10月0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