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全球生物航煤行业:中国上游废弃油脂资源优势显著 市场呈现供过于求状态

前言

生物航煤技术路径分为四类,其中HEFA 是目前唯一实现商业化的成熟线,占据市场主体地位;FT和AtJ,PtL分别凭借原料选项丰富和成本优势,有望提升未来市占率。仅考虑目前比较成熟的 HEFA 技术路线,藻类植物、食用油、植物油、动物油脂为生物航煤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其中废弃油脂碳排放量相对较小,有望成为生物航煤生产核心原材料。而国内潜在废弃油脂资源可达 600-800 万吨/年,发展生物航煤行业具备显著优势。

随着生产技术进步,全球生物航煤产能快速扩大,2024年将接近 230万吨。全球生物航煤产能主要由亚太、欧洲和北美三地贡献,总占比超99%。国内公司中镇海炼化、怡斯莱(EcoCeres)和嘉澳环保扩产进展较快。

生物航煤是目前最现实可行的燃料替代方案和航空业减排途径。据预测,如若不做出额外减排努力,2050 年全球航空业碳排放或将达到 22 亿吨。航空业减排需求迫切,全球生物航煤需求量有望快速增长,预计2050年达3.58亿吨。国内生物航煤应用也稳步推进,但受原材料来源不稳定等因素影响,生物航煤价格高于传统的化石喷气燃料,航空企业对生物航煤的利用积极性不高;且生物航煤相关政策不具有强制性,对生物航煤的使用推动性有限,使得目前国内生物航煤市场整体呈现供过于求状态。

生物航煤技术路线HEFA实现商业化,占据市场主体地位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生物航煤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投资分析报告(2024-2031年)》显示,生物航煤是在生物柴油技术的基础上开发而成的,是指以多种动植物油脂为原料,采用加氢技术、催化剂体系和工艺技术生产的航空煤油。

生物航煤技术路径主要包括酯类和脂肪酸类加氢工艺(HEFA)、费托合成工艺(FT 或 G+FT)、醇喷合成工艺(AtJ)、电转液工艺(PtL)四类。其中,HEFA 是目前唯一实现商业化的成熟线,占据市场主体地位;FT 和 AtJ原料选项(农林废弃物、城市固体废物、工业废弃等)更丰富,未来有望逐渐走出示范阶段进入商业化运营,市场份额提升;PtL 还处在初期试验阶段,但相对于传统航油,PtL减排潜力显著且几乎不用担心原料问题,未来或实现成本大幅下降,有希望成为远期最主要的技术路线。

生物航煤工艺技术路线

技术工艺 原料 初步加工 关键中间体 发展现状
酯类和脂肪酸类加 氢工艺(HEFA) 藻类植物、食用油、植物油、动物油脂 油脂提取、中和、脂肪提取 脂类 技术成熟度:成熟LCA 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化石燃料减少73%~84%目前最具商业可行性的工艺,预计将在2030年前占据中国 SAF 市场主导地位
醇喷合成工艺 (ATJ) 甘蔗、糖浆、玉米 发酵、气化 异丁醇 LCA 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化石燃料减少85%~94%在美国原料可用性高且价格低廉,而在中国原料成本相对较高
费托合成工艺(FT) 农林废弃物、林业剩余物、能源作物、废弃物 预处理、油脂提取、分离 合成气 技术成熟度:商业化试点LCA 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化石燃料减少85%~94%潜在原料来源众多,挑战在于如何有效获取和加工
电转液工艺(PtL) 空气捕获二氧化碳 与绿氢合成 合成物 技术成熟度:发展中LCA 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化石燃料减少99%采用直接空气碳捕获技术,减排潜力巨大,蕴含的生产潜力 无可限量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废弃油脂有望成为生物航煤生产核心原材料,国内资源优势显著

生物航煤上游主要是生物质资源,包括餐饮废油(俗称“地沟油”)、动植物油脂、农林废弃物等可再生资源。仅考虑目前比较成熟的 HEFA 技术路线,藻类植物、食用油、植物油、动物油脂将会是 SAF 生产的核心原材料。但参考历史欧盟针对陆运生物燃料原材料的政策,植物油脂的受青睐程度远不如废弃油脂。因为欧盟政策制定者认为使用植物油脂将存在潜在的 ILUC(Indirect Land Use Change)风险,即原本以森林碳汇形式存在的二氧化碳释被放到大气中,大大增加了生物燃料全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量。在考虑 ILUC 的情况下,菜籽油基、向日葵基、棕榈油基等植物油基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均会超过传统石化柴油,故欧盟也给予了废弃油脂基生物柴油双倍计算碳积分的优惠政策。废弃油脂(Used Cooking Oil)有望成为生物航煤生产核心原材料。

国内废弃油脂产出量大,资源优势显著。相较西餐,中餐更重油,因此我国餐厨垃圾中废油含量更高;且我国人口基数大,使得废弃油脂资源供给更为充足。欧美发达国家餐厨垃圾占比约在20-30%,但考虑中餐重油的饮食习惯,我国餐厨垃圾占比可达40%-50%,即对应1.2-1.5亿吨餐厨垃圾,以潜在含油率 5%测算,我国潜在废弃油脂资源可达 600-800 万吨/年。

国内废弃油脂产出量大,资源优势显著。相较西餐,中餐更重油,因此我国餐厨垃圾中废油含量更高;且我国人口基数大,使得废弃油脂资源供给更为充足。欧美发达国家餐厨垃圾占比约在20-30%,但考虑中餐重油的饮食习惯,我国餐厨垃圾占比可达40%-50%,即对应1.2-1.5亿吨餐厨垃圾,以潜在含油率 5%测算,我国潜在废弃油脂资源可达 600-800 万吨/年。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生物航煤产能集中于亚太、欧洲和北美,国内公司中镇海炼化等进展较快

随着生产技术进步,全球生物航煤产能快速扩大。根据数据, 2024 年全球生物航煤在运产能接近 230 万吨,主要由亚太、欧洲和北美三地区贡献,分别为 166.8 万吨、35.96 万吨和25.9 万吨,分别占比72.5%、15.6%、11.3%,总占比超99%。

随着生产技术进步,全球生物航煤产能快速扩大。根据数据, 2024 年全球生物航煤在运产能接近 230 万吨,主要由亚太、欧洲和北美三地区贡献,分别为 166.8 万吨、35.96 万吨和25.9 万吨,分别占比72.5%、15.6%、11.3%,总占比超99%。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国内公司中镇海炼化、怡斯莱(EcoCeres)和嘉澳环保进展较快。截至目前,镇海炼化已经实现了可持续航煤量产,产能为 10 万吨/年,主要使用HEFA 技术处理餐余油脂。港股上市公司香港中华煤气的子公司怡斯莱在张家港建设的10 万吨产能的 HEFA 装置也已经建成,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并且已于2022年第四季度通过中国石油国际事业(伦敦)公司将 2000 余吨可持续航煤出口至欧洲。2024年 11 月 21 日,A 股上市公司嘉澳环保在连云港市灌云县临港产业区生物航煤项目于近期投料成功,目前已顺利产出符合产品标准的合格产品。

中国生物航煤产能投产/规划情况

状态

厂商

规划产能

技术路线

已投产

镇海炼化

10 万吨

HEFA

易高-怡斯莱

10 万吨

HEFA

金尚环保+霍尼韦尔

30 万吨

HEFA

东华能源+霍尼韦尔

100 万吨

HEFA

尚未投产/规划阶段

嘉澳环保+霍尼韦尔

100 万吨

HEFA

国家电投+国泰航空

20-40 万吨

合成燃料

山东海科化工

50 万吨

HEFA

四川天舟

50 万吨

HEFA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全球生物航煤需求量持续增长,中国市场整体呈现供过于求状态

生物航煤与石油基航煤的组成与结构相似、性能接近,满足航空器动力性能和安全要求,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最高可减排85%以上,是目前最现实可行的燃料替代方案和航空业减排途径。

2019 年,全球航空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整体排放的1.8%(约10.6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虽然全球航空市场受疫情影响在2020-2021年出现大幅下滑,但在未来数十年,业务量整体上预计将持续增长,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占比预计也将不断增大。据预测,如若不做出额外减排努力,2050 年全球航空业碳排放或将达到 22 亿吨。

2019 年,全球航空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整体排放的1.8%(约10.6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虽然全球航空市场受疫情影响在2020-2021年出现大幅下滑,但在未来数十年,业务量整体上预计将持续增长,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占比预计也将不断增大。据预测,如若不做出额外减排努力,2050 年全球航空业碳排放或将达到 22 亿吨。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航空业减排需求迫切,全球生物航煤需求量有望快速增长。2020 年全球生物航煤需求量达5万吨,预计2030年全球生物航煤需求量达1835万吨,2050年全球生物航煤需求量达35800万吨。

航空业减排需求迫切,全球生物航煤需求量有望快速增长。2020 年全球生物航煤需求量达5万吨,预计2030年全球生物航煤需求量达1835万吨,2050年全球生物航煤需求量达35800万吨。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从国内市场看,2013年4月24日,东航A320首次使用中国自主研发的生物航空燃油进行验证飞行。试飞组按照标准流程测试了混合生物燃油的加注比例、巡航阶段温度、飞行高度影响以及航前和航后的发动机检查,同时处理了特殊情况。该飞机在85分钟后成功降落在虹桥机场,标志着中国首次自主生产生物航空燃料试飞成功。2013年4月,中国成功将地沟油、农林废弃物和油藻转化为生物航煤,试飞中使用的部分航煤由地沟油和棕榈油转化而来。2022年12月,中国首个商业货运航班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完成首飞,该航班使用的生物航煤由中国石化镇海炼化生产。

国内生物航煤应用也稳步推进,但受原材料来源不稳定以及生产工艺成熟度、设备成本、转化效率等因素影响,生物航煤价格高于传统的化石喷气燃料,航空企业对生物航煤的利用积极性不高;且生物航煤相关政策不具有强制性,对生物航煤的使用推动性有限,使得目前国内生物航煤市场整体呈现供过于求状态。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zl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 全球生物基材料进入“规模化商用”新阶段 我国正以强劲势头发展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 全球生物基材料进入“规模化商用”新阶段 我国正以强劲势头发展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对化石资源的依赖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与此同时,当前以化石原料为主导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因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已难以满足新时代低碳转型的刚性需求。

2025年10月25日
新能源汽车、风电等驱动我国聚酰亚胺薄膜需求放量 企业积极布局助力高端化突破

新能源汽车、风电等驱动我国聚酰亚胺薄膜需求放量 企业积极布局助力高端化突破

聚酰亚胺薄膜作为综合性能卓越的“黄金薄膜”,应用领域持续拓展,已覆盖消费电子、风电、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半导体、汽车、医疗、5G通信等多领域。尽管国内行业技术与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但电子级及高端产品仍存短板,进口依赖度较高。在广阔应用前景与国产替代需求推动下,国内企业正积极布局产能,以满足下游需求,助力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

2025年10月24日
散热瓶颈催生百亿市场 我国金刚石复合材料行业蓬勃发展 华为取得技术突破

散热瓶颈催生百亿市场 我国金刚石复合材料行业蓬勃发展 华为取得技术突破

随着5G通信、人工智能、高功率芯片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的功率密度急剧攀升,“热障”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致命瓶颈。在此背景下,金刚石复合材料凭借其无与伦比的性能优势站上风口,并且实现了应用范围的极大拓展。尤其是在半导体散热这一前沿阵地,CVD金刚石散热片正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预计至2030年,其在数据中心领域的市

2025年10月23日
我国锑矿行业:储量居全球首位 光伏打开新增量 出口进入“管制新阶段”

我国锑矿行业:储量居全球首位 光伏打开新增量 出口进入“管制新阶段”

我国锑矿储量全球第一且分布集中,但经多年开采后矿石品位下降,静态储采比偏低,资源保障压力渐显。供应端受环保政策收紧、开采难度加大等因素制约,产量总体呈收缩态势;需求端应用多元,既以阻燃剂为核心基石、铅酸蓄电池提供稳定支撑,又有光伏产业带来新增量。此外,我国锑矿出口已正式进入明确的“管制时代”,管制政策的落地对行业出口格

2025年10月23日
我国加氢站行业建设加快 广东数量稳居第一 大型化趋势带来广阔增量空间

我国加氢站行业建设加快 广东数量稳居第一 大型化趋势带来广阔增量空间

加氢站通常用于为氢能源汽车提供燃料,是氢能源汽车发展所需的重要基础设施。2015年前,我国只有北京氢能示范园加氢站、上海安亭加氢站、郑州宇通加氢站等少数几个加氢站。近年来,随着国内氢燃料电池车产业加速发展,叠加中央财政补贴大力支持,各地加氢站建设加快。2024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已经达到5548辆,销量已达540

2025年10月20日
多维发力保供应链!我国石英坩埚行业光伏级市场本土主导 半导体级高端仍待突破

多维发力保供应链!我国石英坩埚行业光伏级市场本土主导 半导体级高端仍待突破

石英坩埚是半导体与光伏单晶拉制的核心消耗品,其中半导体级石英坩埚市场规模随晶圆产能扩张快速增长;而光伏级石英坩埚市场此前高增,但2024年多重因素影响呈收缩之势。竞争格局来看,光伏级市场由本土企业主导,而半导体级市场高端产品仍待突破。当前国内上游高纯石英砂长期依赖进口,不过我国正多维度发力,正通过找矿、技术研发与产能建

2025年10月20日
国内碱性锌锰电池行业存较大增量空间 出口成新增长极 南孚市占率稳居首位

国内碱性锌锰电池行业存较大增量空间 出口成新增长极 南孚市占率稳居首位

国内消费不足但产量保持良好增长势头,我国碱性锌锰电池行业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出口业务成为新增长极。根据数据,2024年我国碱性锌锰电池行业产量为205.80亿只,需求量为45.69亿只。

2025年10月15日
项目转型突破提速 我国煤制烯烃行业迈入高端绿色发展阶段 宝丰能源盈利领先

项目转型突破提速 我国煤制烯烃行业迈入高端绿色发展阶段 宝丰能源盈利领先

在 “双碳”战略目标的引领下,中国煤制烯烃产业迈入全新发展阶段,即从过去单纯的规模增长,转变为追求高端技术与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为煤制烯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

2025年10月1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