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MA是化工新材料领域中重要的三大透光性材料之一,应用范围广泛。近年来,为了推动PMMA国产化,万华化学等企业积极扩能,使得其产能进一步增长,同时内资企业产能占比也已超过外资企业。目前,我国PMMA行业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现象,即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但光学级、抗冲级等高端产品供给不足,需要依赖进口补充。不过随着PMMA产量上升,其对外依存度持续下滑,但仍维持在30%以上。此外,其进口量、净进口量和贸易逆差额均出现下滑态势,出口量则有所上升。
1. PMMA概述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4-2031年)》显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俗称有机玻璃、亚克力等,是一种由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聚合而成的热塑性塑料,具有极好的透光性、介电性和耐候性,高透明度、易于机械加工等优点,也是一种常用的玻璃替代材料。PMMA产业链上游主要为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原材料;中游为PMMA生产与供应,下游为应用领域,其是化工新材料领域中重要的三大透光性材料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照明、建筑、广告、光学仪器、航空、医疗、电子等领域。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PMMA应用领域情况
应用领域 | 用途 |
汽车 | 可以用于制作汽车车灯、车窗玻璃、仪表面罩、保险杠等。 |
照明 | 可以用于制作各种家用灯具、荧光灯罩、信号灯等。 |
建筑 | 用于窗户、家具和办公设备装饰用品、玻璃、隔断等。 |
广告 | 用于制造商品广告橱窗、广告牌等。 |
光学仪器 | 被用作透镜、棱镜等光学元件的材料。 |
航空 | 主要用于制造飞机座舱罩、挡风玻璃等高透明制件。 |
医疗 | 可以用于制作人工关节、牙齿、骨科植入物等。 |
电子 | 用于制造电子产品的显示屏、外壳等。 |
卫生器具 | 用于制作医疗防护罩、屏幕保护膜、隔离屏、食品包装容器等。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2.PMMA产能进一步增长,万华化学占比最大
近年来,为了推动PMMA国产化,万华化学等企业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扩建PMMA生产装置,带动其产能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我国PMMA产能由2020年的35 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57.6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GAGR)达到18.06%。目前,我国PMMA产能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于江苏省、山东省和上海市,三者2023年产能占比合计超过90%。从企业来看,2023年万华化学、苏州双象等内资企业产能占比合计达到54%,高于罗姆化学、璐彩特国际等外资企业(46%)。其中,万华化学是目前国内最大的PMMA生产企业,产能位居市场首位,2023年达到16万吨,占比27.78%。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PMMA产量逐年增长,外依存度呈现下滑态势
近年来,随着生产能力提高,我国PMMA产量逐年递增,由2020年的23.8万吨上升至2023年的3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3.75%。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PMMA行业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现象,即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但光学级、抗冲级等高端产品产能不足,这也使得PMMA产量始终无法满足下游需求,仍需依靠进口补充。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PMMA对外依存度始终维持在30%以上,但随着产量提升,其对外依存度呈现下滑态势,由2020年的47.67%下降至2023年的34.24%。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注:PMMA对外依存度=PMMA进口量÷(PMMA进口量+PMMA产量)
4.汽车为PMMA下游第一大消费领域
据悉,我国PMMA下游消费主要集中在汽车、照明、卫生器具、建筑和电子等领域。从2021年的数据看,汽车为PMMA下游第一大消费领域,占比达到26%;其次为照明和卫生器具,分别占比19%和17%。目前,在汽车、照明等领域,我国PMMA面临着与聚苯乙烯(PS)、聚碳酸酯(PC)等产品的替代竞争,增加了汽车、照明等下游客户响应价格上涨而转向替代品的可能性,对PMMA消费具有一定影响。当PS、PC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时,PMMA的替代效应将会增加,消费需求有望增长,反之其消费需求也将有所减少。不过,在液晶显示屏、LED照明、光学仪器等高端领域,国内 PMMA仍存在一定的需求缺口。随着液晶显示屏、LED照明、光学仪器等行业不断发展,对高端PMMA消费量也将上升。
数据来源:中国化工信息中心、观研天下整理
5.PMMA进口量下滑,贸易逆差额有所缩小
我国是PMMA净进口国,近年来进口量始终大于出口量,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具体来看,近年来我国PMMA进口量始终维持在18万吨以下,但自2022年起逐年下滑,2023年达到18.22万吨,同比下降5.5%;出口量则呈现整体上升态势,由2018年的1.37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3.69万吨。同时,我国PMMA净进口量整体维持在14万吨以下,2023年有所下降,达到14.53万吨,同比下降14.53%;贸易逆差额也有所缩小,2023年达到18.94亿元,同比下降19.23%。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观研天下整理(WJ)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