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激光器行业迎来高质量发展“铂金时代” 光纤激光器成为市场主导类型

激光器即激光放大器,是一种基于激光放大原理工作的装置。激光器使用的放大介质(又称激发介质)中,把外界能量激发成的粒子达到临界值以上时,会产生自发辐射,这些自发辐射的光子与入射光子(激光)同相位、垂直向外发射,形成增强的光线。

一、行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铂金时代,市场规模不断增加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激光器行业发展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4-2031年)》显示,激光器是激光设备的核心部件,决定了激光输出的质量和功率。因此激光器在激光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到目前,激光器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前沿技术,并随着“十二五”至“十四五”规划的推进,逐步推动激光显示产业化、高性能激光器国产化以及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为激光器产业链的完善与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发展以来,我国激光器产业经历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再到产业化的过程。目前我国激光器行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铂金时代”,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双引擎,市场规模不断增加。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激光器市场规模169.5亿美元,同比增长15%。而基于近三年规模数据,预计未来我国激光产业规模总体呈增长趋势,发展势态仍强劲。

自发展以来,我国激光器产业经历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再到产业化的过程。目前我国激光器行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铂金时代”,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双引擎,市场规模不断增加。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激光器市场规模169.5亿美元,同比增长15%。而基于近三年规模数据,预计未来我国激光产业规模总体呈增长趋势,发展势态仍强劲。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观研天下整理

二、光纤激光器为市场主导类型,占比达65.47%左右

激光器根据增益介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光纤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和气体激光器等多个细分产品。其中由于光纤激光器性能优异,适用性较强,近十年市场份额快速提升,到目前成为了激光器市场的主导类型,占比达65.47%左右。

激光器根据增益介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光纤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和气体激光器等多个细分产品。其中由于光纤激光器性能优异,适用性较强,近十年市场份额快速提升,到目前成为了激光器市场的主导类型,占比达65.47%左右。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观研天下整理

光纤激光器指用掺稀土元素玻璃光纤作为增益介质的激光器,是目前为止公认的在所有激光器当中具有最佳聚焦性能的激光器类型,其衍生技术包含包层泵浦光纤激光器技术、拉曼光纤激光器技术、多波长和超连续光纤激光器技术等。

近年随着国内光纤激光器企业综合实力逐渐增强,国产光纤激光器功率和性能不断提高,逐步实现由依赖进口向自主研发、替代进口、再到出口的转变,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光纤激光器市场规模达到135.9亿元,预计2024年将会增长到145.3亿元,同比增长6.9%。

随着中国制造业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光纤激光器在工业领域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渗透率不断攀升。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光纤激光器企业综合实力逐渐增强,国产光纤激光器功率和性能不断提高,逐步实现由依赖进口向自主研发、替代进口、再到出口的转变,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未来我国将持续拓展其光纤通信基础设施,包括5G网络的部署和光纤宽带的普及,这将导致对高性能光纤激光器的需求增加。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光纤激光器市场规模稳中有升,达135.9亿元,同比增长10.8%。预计2024年年我国光纤激光器市场规模可达145.3亿元,同比增长6.9%。

随着中国制造业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光纤激光器在工业领域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渗透率不断攀升。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光纤激光器企业综合实力逐渐增强,国产光纤激光器功率和性能不断提高,逐步实现由依赖进口向自主研发、替代进口、再到出口的转变,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未来我国将持续拓展其光纤通信基础设施,包括5G网络的部署和光纤宽带的普及,这将导致对高性能光纤激光器的需求增加。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光纤激光器市场规模稳中有升,达135.9亿元,同比增长10.8%。预计2024年年我国光纤激光器市场规模可达145.3亿元,同比增长6.9%。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观研天下整理

目前我国以光纤激光器及相关行业为主营业务企业较少,市场集中度较高,行业竞争格局相对稳定,头部企业优势明显。根据我国光纤激光器行业的市场份额计算,2022年,我国光纤激光器行业的市场集中度CR2接近50%、CR3超过60%、CR5超过75%。目前锐科激光、联赢激光、杰普特、德龙激光等是我国光纤激光器制造主要企业。

此外,虽然半导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和气体激光器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但也各自具有一定的市场应用和发展潜力。从半导体激光器来看,近年随着高端制造业、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手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智能驾驶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半导体激光器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使得半导体激光器的种类越来越多,可以满足高功率、高电光转换效率、强波长稳定性、高调制速率高工作温度、长使用寿命等不同的实际需求。

未来预计随着半导体激光器功率范围、波长精度、尺寸重量、可靠性等性能参数的持续优化提升,半导体激光器将继续拓展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尤其中小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应用更加广泛。

与此同时半导体激光器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亦有所加深。不同的生物组织要匹配不同的医疗方法产生特定的健康效果,需要各种波长的激光器,而半导体激光器的波长覆盖范围较广,可以满足多样的医疗健康需求。随着半导体激光器波长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也将继续拓展。

此外科学研究需求增加,推动了半导体激光器定制化发展。该领域主要将半导体激光器用于新技术的研究工作,覆盖高、中、低各功率段,对半导体激光器的技术指标要求较高,通常会提出特殊的定制化参数要求,推动半导体激光器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科学研究对同批次的半导体激光器用量较小,但属于高附加值应用领域,未来半导体激光器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范围将继续扩大

近年随着应用市场不断扩展,我国半导体激光器市场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半导体激光器(包含通信领域及下游光纤激光器厂商自产自用的激光器泵浦源等半导体激光器)市场规模达到 48.4 亿元,预计2027 年这一规模将增长至 81.7 亿元。

近年随着应用市场不断扩展,我国半导体激光器市场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半导体激光器(包含通信领域及下游光纤激光器厂商自产自用的激光器泵浦源等半导体激光器)市场规模达到 48.4 亿元,预计2027 年这一规模将增长至 81.7 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观研天下整理

三、行业应用广泛,工业及信息领域为主要应用领域

激光器应用广泛,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通信、医疗、工业加工、科研等。目前工业及信息领域为激光器下游主要应用领域。以2021年的数据为例,在2021年激光器下游分布中,工业领域激光器市场占比最大,达62%;其次为信息领域激光器市场,占比达22%。虽然根据近年来各省市在“十四五”期间实施的政策分析,激光器的应用领域还在不断细分,如用于航空航天、5G通信等方面,但整体分布预测还是以工业领域为主。

激光器应用广泛,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通信、医疗、工业加工、科研等。目前工业及信息领域为激光器下游主要应用领域。以2021年的数据为例,在2021年激光器下游分布中,工业领域激光器市场占比最大,达62%;其次为信息领域激光器市场,占比达22%。虽然根据近年来各省市在“十四五”期间实施的政策分析,激光器的应用领域还在不断细分,如用于航空航天、5G通信等方面,但整体分布预测还是以工业领域为主。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观研天下整理

三、企业成立数量呈U趋势,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是主要分布地区

近年随着市场发展向好,相关资本也在不断布局该市场,使得我国激光器市场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15日,我国激光器登记状态正常的企业共5121家。但从年成立企业数量来看,2015-2023年我国激光器企业的成立数量呈现出一个先增后减的“倒U型”趋势。具体来说,自2015年起,企业成立数量逐年攀升,至2018年达到顶峰,随后几年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尤其是在2022年和2023年,下滑幅度尤为显著。这种变化反映了行业从快速发展期逐步过渡到成熟稳定期的过程,同也可能受到宏观经济环境、政策调整、市场竞争格局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近年随着市场发展向好,相关资本也在不断布局该市场,使得我国激光器市场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15日,我国激光器登记状态正常的企业共5121家。但从年成立企业数量来看,2015-2023年我国激光器企业的成立数量呈现出一个先增后减的“倒U型”趋势。具体来说,自2015年起,企业成立数量逐年攀升,至2018年达到顶峰,随后几年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尤其是在2022年和2023年,下滑幅度尤为显著。这种变化反映了行业从快速发展期逐步过渡到成熟稳定期的过程,同也可能受到宏观经济环境、政策调整、市场竞争格局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资料来源:企查查,观研天下整理

从地区来看,目前我国激光器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华中等地,特别以广东、江苏以及湖北为代表。其中广东省企业分布最多,2015-2024年成立的企业数量达到1229家;其次为江苏、湖北;成立的企业数量达到859家、467家

从地区来看,目前我国激光器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华中等地,特别以广东、江苏以及湖北为代表。其中广东省企业分布最多,2015-2024年成立的企业数量达到1229家;其次为江苏、湖北;成立的企业数量达到859家、467家

资料来源:企查查,观研天下整理(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新能源浪潮下我国汽车冲压模具行业迎发展新机遇 本土企业破局高端市场在望

新能源浪潮下我国汽车冲压模具行业迎发展新机遇 本土企业破局高端市场在望

汽车冲压模具,作为连接汽车“设计”与“实物”最关键的桥梁,其开发周期约占整车开发的三分之二,是决定汽车更新换代速度的核心制约因素。一款普通轿车需上千套冲压模具,其复杂性决定了它在汽车工业中不可动摇的基础地位。

2025年10月28日
开启终极能源之门 全球托卡马克行业商业化进程加速 中国超亿招标市场开启

开启终极能源之门 全球托卡马克行业商业化进程加速 中国超亿招标市场开启

托卡马克,作为占据全球核聚变装置47% 份额的绝对主流技术,正从实验室加速迈向能源工程的商业前夜。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等旗舰项目稳步推进,中美欧等主要国家竞相布局,标志着全球研发进入多主体协同、工程化验证的新阶段。

2025年10月28日
中国压力容器各细分市场需求现状分析——大直径压力容器需求呈现显著上升

中国压力容器各细分市场需求现状分析——大直径压力容器需求呈现显著上升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压力容器制造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混业经营到专业的发展历程,已形成了多种体制、类型的生产企业并存的格局。国内压力容器企业早期主要从事低端产品制造,近年来随着行业迅速发展,在产品层次、产业分工、经营规模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目前压力容器行业已经处于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

2025年10月28日
超声波焊接设备行业开启外资与本土企业分庭抗礼时代 新能源汽车引领市场发展

超声波焊接设备行业开启外资与本土企业分庭抗礼时代 新能源汽车引领市场发展

在全球制造业向智能化、精密化加速转型的背景下,超声波焊接技术成为新能源汽车电池模组封装、消费电子精密组件连接及医疗耗材无菌焊接的核心工艺。2024年全球超声波焊接设备市场规模达8.56亿美元,预计2031年全球超声波焊接设备市场规模将增至11.62亿美元,2025-2031年CAGR为4.6%。

2025年10月27日
我国电子水泵行业:新能源汽车领域需求强劲 头部企业优势或将强化

我国电子水泵行业:新能源汽车领域需求强劲 头部企业优势或将强化

电子水泵凭借能耗低、寿命长等优势,成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主流选择,2024年其车用销量超2700万只。同时,受益于技术进步与液冷兴起,其应用正向储能、数据中心等领域延伸,这些新场景进一步打开电子水泵行业增长空间。目前行业集中度较高,未来或将呈“头部集中、优势强化”格局。

2025年10月27日
需求驱动下的国产突围 我国铜箔用阴极辊设备行业市场规模扩容

需求驱动下的国产突围 我国铜箔用阴极辊设备行业市场规模扩容

铜箔用阴极辊作为电解铜箔生产的核心装备,其性能直接决定高端锂电铜箔与电子电路铜箔的质量与良率,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关键设备。行业具备极高壁垒,涵盖钛材熔炼、超精密加工、表面处理及跨学科系统集成等多重难关,长期被海外厂商主导。当前,在新能源汽车、储能产业快速扩张及电子电路升级的需求拉动下,极薄化、大幅宽铜箔产能加速投放,推

2025年10月27日
传统需求基本盘稳固 我国冷却塔行业新兴场景开启增长新纪元

传统需求基本盘稳固 我国冷却塔行业新兴场景开启增长新纪元

冷却塔作为工业循环水和中央空调系统的核心散热装置,其市场需求与宏观经济发展及能源结构转型紧密相连。当前,我国冷却塔行业呈现出“传统需求为基,新兴场景驱动”的鲜明特征:一方面,石化、电力、冶金等传统工业的存量改造与节能需求为市场提供了稳定支撑;另一方面,数据中心算力爆发与核电产业重启,正为行业注入强劲的增量动力。在“双碳

2025年10月27日
当前中国压力容器发展回顾——产业逐渐完善 产品高端化发展

当前中国压力容器发展回顾——产业逐渐完善 产品高端化发展

近十年,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石油、化工、机械、核电等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压力容器制造业也被带动,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市场规模等众多方面全面提升。2020-2024年我国压力容器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已由1586.80亿元增长至2307.36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9.81%,行业在近年来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市场规模

2025年10月2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