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汉服行业:市场具有极大消费潜力 中低价位段更受消费者青睐

一、行业相关概述

汉服全称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衣冠、衣裳、汉装。从形制上看,汉服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汉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的集合,亦是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汉服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投资预测报告(2024-2031年)》显示,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中国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二、行业市场发展情况

近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汉服在年轻群体中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审美而受到追捧,汉服爱好者数量明显增多,整体市场具有极大的消费潜力。尤其是2022年“汉服”在抖音短视频平台搜索指数同比增长162%,汉服相关视频超639万条,播放量超320亿次。各社交平台的中国文化爱好者们不断进行优质内容生产,引发网友讨论,把汉服、传统文化、非遗推向大众,不断迎来新高潮。而当前汉服市场规模仍较小,不足2021年中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类商品零售额(9974.6亿元)的2%,未来仍有较大的上行空间。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汉服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44.7亿元,同比增长23.4%。预计到2025年,我国汉服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91.1亿元。

近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汉服在年轻群体中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审美而受到追捧,汉服爱好者数量明显增多,整体市场具有极大的消费潜力。尤其是2022年“汉服”在抖音短视频平台搜索指数同比增长162%,汉服相关视频超639万条,播放量超320亿次。各社交平台的中国文化爱好者们不断进行优质内容生产,引发网友讨论,把汉服、传统文化、非遗推向大众,不断迎来新高潮。而当前汉服市场规模仍较小,不足2021年中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类商品零售额(9974.6亿元)的2%,未来仍有较大的上行空间。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汉服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44.7亿元,同比增长23.4%。预计到2025年,我国汉服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91.1亿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得益于汉服行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形成了四大汉服主要产区,分别为江浙地区、山东菏泽曹县、川渝地区和广东广州。其中山东菏泽的曹县因为拥有成熟完整的汉服产业链,以及从业人员的原创设计能力、生产技能、生产工艺等逐渐提升,实现了“全民汉服”的产业盛况,现在已经成为原刨汉服生产与直瓣基地,抢占了全国40%的市场份额。数据显示,2023年,曹县汉服产业带动就业人数达10多万人,销售额达70亿元,可以说曹县是汉服产业中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截至目前,曹县共有汉服企业2282家。其中马面裙企业约有1500家,从业人数6万人左右。

三、行业消费市场分析

近年大众对汉服的接受度不断提高,汉服越来越日常化、大众化。根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有50.4%的受访者表示比较理解并能接受人在日常生活中穿汉服;有22.5%的受访者表示很能理解,有尝试穿汉服的想法服;有22.9%的受访者表示能够接受人在特殊场景中穿汉;仅有0.2%的受访者表示不能理解汉服,认为没有意义。

近年大众对汉服的接受度不断提高,汉服越来越日常化、大众化。根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有50.4%的受访者表示比较理解并能接受人在日常生活中穿汉服;有22.5%的受访者表示很能理解,有尝试穿汉服的想法服;有22.9%的受访者表示能够接受人在特殊场景中穿汉;仅有0.2%的受访者表示不能理解汉服,认为没有意义。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目前在我国汉服消费中,主要以女性为主,占比超70%。另外从价格来看,中低价位段的汉服更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成为市场主流。数据显示,在2022年汉服消费中,大多数消费者购买的汉服单价集中在100-500元之间。其中100-300元的消费者占比达到了42.8%,而300-500元的消费者占比则为40.5%。

目前在我国汉服消费中,主要以女性为主,占比超70%。另外从价格来看,中低价位段的汉服更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成为市场主流。数据显示,在2022年汉服消费中,大多数消费者购买的汉服单价集中在100-500元之间。其中100-300元的消费者占比达到了42.8%,而300-500元的消费者占比则为40.5%。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推进汉服日常化成为新潮流。目前汉服活动、艺术拍摄、传统节日是我国汉服消费者穿戴场景。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23年在我国汉服消费者穿戴场景中,有超过四成的消费者会在汉服活动、艺术拍摄、传统节日这三大场景穿汉服。另外也有39.2%消费者会在旅游观光时穿汉服,30.6%消费者会在日常活动中穿汉服。

推进汉服日常化成为新潮流。目前汉服活动、艺术拍摄、传统节日是我国汉服消费者穿戴场景。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23年在我国汉服消费者穿戴场景中,有超过四成的消费者会在汉服活动、艺术拍摄、传统节日这三大场景穿汉服。另外也有39.2%消费者会在旅游观光时穿汉服,30.6%消费者会在日常活动中穿汉服。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我国汉服消费者对汉服了解途径主要是影视作品、社交媒体等。根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有59.3%的中国大众通过影视作品了解汉服,54.7%的中国大众通过社交媒体了解汉服,其次了解汉服的途径为汉服文化社团、历史文献和博物馆等展览,占比分别为49.1%、40.7%和38.8%。

我国汉服消费者对汉服了解途径主要是影视作品、社交媒体等。根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有59.3%的中国大众通过影视作品了解汉服,54.7%的中国大众通过社交媒体了解汉服,其次了解汉服的途径为汉服文化社团、历史文献和博物馆等展览,占比分别为49.1%、40.7%和38.8%。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外贸抗风险能力强 中国拉链行业展现持续发展潜力 伟星股份向中高端市场发起冲击

外贸抗风险能力强 中国拉链行业展现持续发展潜力 伟星股份向中高端市场发起冲击

拉链在纺织服装中占据关键地位。2023年全球服装辅料总市场规模达到 718 亿美元,而拉链市场规模约为 1209 亿元,占整个服装辅料市场的 24%左右。

2025年08月31日
我国钮扣行业集群化特征明显 华东和华南占主导 伟星股份稳居中高端市场首位

我国钮扣行业集群化特征明显 华东和华南占主导 伟星股份稳居中高端市场首位

受装饰需求拉动,国内纽扣市场规模呈现增长态势。2000-2021年,我国纽扣市场需求量从 143 亿粒大幅增长至近 2000 亿粒,单件服装的纽扣平均使用量也从 2.4 粒/件上升至约 6.5 粒/件。

2025年08月30日
技术“上新”重塑市场格局 我国无纺布行业出海势头正盛 规上企业盈利触底回升

技术“上新”重塑市场格局 我国无纺布行业出海势头正盛 规上企业盈利触底回升

2023年我国无纺布产量达到 814.30 万吨,其中纺粘法占比达45.8%,为当前主流工艺;其次是针刺法,占比21.2%;水刺法生产的水刺非织造材料发挥更好的性能,大量替代了机织物和针织物,从工业用抹布、容器到汽车用绝缘材料、电池隔膜,应用领域大幅拓宽,占比达18.9%。

2025年08月25日
我国空调服行业“内外两重天”  千亿蓝海市场待挖掘 “低成本依赖”困局需突破

我国空调服行业“内外两重天” 千亿蓝海市场待挖掘 “低成本依赖”困局需突破

整体来看,我国空调服行业现已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超亿名户外工作者的刚需与千亿级防晒市场延伸潜力构成基本盘,企业亟需打破“低成本依赖”,通过技术标准化(如统一配件接口)、场景精细化(户外/通勤/专业分类开发)等,走品牌价值路线。预测未来五年里,率先走出价格战恶性循环,并在环保材料、智能温控等方面建立起壁垒的企业,将成

2025年08月21日
我国女士内衣行业持续恢复增长 市场需求从功能性向舒适性转变 产品日渐多元化

我国女士内衣行业持续恢复增长 市场需求从功能性向舒适性转变 产品日渐多元化

近年来,全球女士内衣市场规模整体呈现扩张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女士内衣市场规模已达407亿美元(2294亿元人民币),预计2025年这一规模将突破442亿美元(3170亿元人民币),到2030年将进一步增长到593亿美元(4255亿元人民币),未来六年CAGR为5.2%。

2025年08月15日
市场需求恢复带动下我国纺织服装产量回升 行业绿色发展正在发生趋势性变革

市场需求恢复带动下我国纺织服装产量回升 行业绿色发展正在发生趋势性变革

2024年,在国家促消费政策逐步显效、新型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激发市场活力等因素支撑下,服装内销市场保持恢复态势。但由于受消费意愿不足、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终端消费内生动力不足,内销增速有所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我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类商品零售额累计10716.2亿元,同比增长0.1%,增速比2023年同期

2025年06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