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好“风光”后 我国储能电池行业公交车效应逐渐显露 劣币出清是发展之路

1、储能电池概述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储能电池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3-2030年)》显示,从广义上讲,储能即能量存储,是指通过一种介质或者设备,把一种能量形式用同一种或者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形式存储起来,基于未来应用需要以特定能量形式释放出来的循环过程。从狭义上讲,储能特指针对电能的存储,即利用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产生的能量存储起来并在需要时释放的一系列技术和措施。

根据不同的储能技术,储能主要分为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热储能、化学储能、电磁储能等。利用这些储能技术,电能能以机械能、化学能、热能等形式存储下来,并适时反馈回电力网络。

储能技术分类

<strong>储能技术分类</strong>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我国储能电池行业出货量持续增长,电力储能电池占比最大

近年来,由于国内电力市场改革、电池成本的持续下降和国家政策刺激,我国储能电池行业出货量持续增长,尤其是2022年在俄乌地缘冲突导致的欧洲能源危机下,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高达170.8%,为130GWh。

近年来,由于国内电力市场改革、电池成本的持续下降和国家政策刺激,我国储能电池行业出货量持续增长,尤其是2022年在俄乌地缘冲突导致的欧洲能源危机下,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高达170.8%,为130GWh。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从细分市场来看,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电力储能电池出货量最多,达92GWh,同比增长216.2%,占比70.8%;其次是户用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25GWh,同比增长354.5%,占比19.2%;通信储能电池出货量达9GWh,同比减少25%,占比6.9%;便携式储能电池出货量4GWh,同比增长207.7%,占比3.1%。

从细分市场来看,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电力储能电池出货量最多,达92GWh,同比增长216.2%,占比70.8%;其次是户用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25GWh,同比增长354.5%,占比19.2%;通信储能电池出货量达9GWh,同比减少25%,占比6.9%;便携式储能电池出货量4GWh,同比增长207.7%,占比3.1%。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储能电池行业装机规模持续扩大

同时,近几年,得益于新能源电站强配储能政策及地方政策相继出台,国内储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政治环境良好。并且伴随着大型风光电基地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储能电池市场需求持续扩大,我国储能电池新增装机容量不断增长。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储能电池新增装机容量6.5GWh,同比增长12.1%。

同时,近几年,得益于新能源电站强配储能政策及地方政策相继出台,国内储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政治环境良好。并且伴随着大型风光电基地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储能电池市场需求持续扩大,我国储能电池新增装机容量不断增长。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储能电池新增装机容量6.5GWh,同比增长12.1%。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因此,业内人士把2022年称为电化学储能的“元年”,而且有人预测,2023年储能增势将更加强劲,新增装机量或将是去年的两倍以上,总装机量在30-40GWh之间,市场规模或将突破480亿元。

4、储能电池行业追逐风口的代价,公交车效应逐渐显露

而事实上,我国储能电池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困境。某业内人士感慨:“有些人之前过分夸大了储能在电力系统发挥的作用,扬言一年就能创造几百吉瓦的需求,一下就把大家的预期给涨起来了。”并且,在2022年国内储能电池行业供不应求的市场情势下,生产厂商大规模积极扩产,尤其是上游端力度较大。

以储能电芯为例,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海辰、瑞浦、楚能等厂商,均加大了供给侧力度,积极投资扩产,这就导致2023年初,产能持续高涨,造成严重过剩局面。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储能电池产能已超200GWh,整体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的87%下降到2023年上半年的不足50%,其中户储电池产能利用率不足三成。在需求端,当下储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错配,而电网系统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2023年开始,远景能源、天合储能、美克生能源等企业对产能过剩发出预警。

但是,仍然有很多企业看到储能在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和碳中和扮演的重要角色之后,纷纷选择跨界,其中有地产的、乳业的、做玩具的、生猪养殖的。据业内人士估算,2025年中国电池产能可能达到3000GWh,而出货量仅为1200GWh,产能过剩明显。而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报道中指出,目前中国有近10.9万家储能公司,比3年前增加了1倍多;中电联联合发布资料显示,2022年国内成立3.8万家储能相关企业,数量是2021年的5.8倍。

从本质上来分析,在市场预期大幅上升的情势下,各大企业积极扩张产能,跟之前光伏行业现状相似,呈现出一种公交车效应。后来新玩家将持续推着前面的老玩家往前走,同样让行业风险不断累积增加。

而储能太依赖政策驱动。近几年,国家层面和各地方出台多项鼓励储能电池行业发展,但能配套出台可操作的实用性政策实际上较少,甚至部分地方性的政策或规定杂乱无章,时不时进行行政式调整,让投资者无所适从,尤其是那些5000亿GDP以上的城市,全部上百亿、几百亿的投电厂。因此,政策模糊和不稳定导致投资收益模型的不确定,商业模式也模糊不清,这就使得储能电池行业极容易出现供需失衡,进而为产能过剩的当下增加更多的不稳定。

部分省市储能电池行业相关政策

省份

发布时间

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

天津市

2021

天津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研发新型正负极等储能电池关键材料,研究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规模化的先进储能技术,研究大规模储能系统集成技术、储能电池容量衰退关键影响因素和寿命预测技术,研究数字智能化储能系统监测与控制技术。

湖北省

2022

湖北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推动新型储能技术装备创新和示范应用,积极研制成套电池装备,支持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备产业化发展和应用示范。

江西省

2021

江西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壮大储能电池产业,构建多元化新能源产业格局。打造沪昆(江西)千亿级新能源产业带。

云南省

2022

云南省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

支持引进铝塑膜、电池结构件、补锂剂等电池细分领域材(辅)料生产项目,推进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项目建设,有序布局电池循环梯次综合利用项目。

浙江省

2022

浙江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各类电源、储能及增量配电网项目,培育壮大综合能源服务、负荷集成、抽蓄、储能等新兴市场主体。

甘肃

2021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积极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消费电池和电池原材料,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新能源电池、燃料电池等。建设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电池回收绿色利用基地。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5、价格战上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正在上演,而劣币出清才有未来

在价格方面,价格战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正在上演。自2023年开始至今,越来越多的储能企业以利润下滑甚至是由盈转亏为代价,大多采取低价策略。举个例子,在中国能建2023年度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集采项目中,比亚迪分别在0.5C和0.25C标段报了0.996元/Wh和0.886元/Wh的*价,报价接近甚至低于成本价格,这也是比亚迪向储能市场进军的信号。

正常情况下,储能电池毛利在15%-20%之间。以两小时的储能系统为例,储能电池行业平均价格是1.3-1.4元/wh。有业内人士表示:“比亚迪能投到1元/Wh以下,肯定不赚钱,甚至是亏本的。但中国的储能市场高度看重业绩表现,如果没有同类型项目的业绩积累,在大项目的竞标中是没有任何优势的。”

这就是越来越多电芯厂商宁愿出让电池全部毛利,哪怕亏损也要投标、竞标的原因。储能电池行业,价格仅仅属于一个指标,更讲究的是安全质量、产品效率性能、转换效率和后期维护运营、使用寿命等综合性能,开发和建设储能,是一个长期买卖,要从全生命周期来考虑度电成本和未来的盈利能力。现阶段,我国储能电池行业安全、盈利等问题依然存在,尚未解决,截止目前已经爆出20多起安全事故。

好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储能的安全性,尤其是“五大六小”的风光场站配储项目,都会选用中等以上的电芯产品,对于质量没有保障的电芯,大多数人表示不敢用,怕被追责,这将使得劣质产品彻底失去生存空间,低价中标也将出局。楚攀表示:“电芯厂商靠两三个项目的业绩积累,建立了基本的商务关系之后,投标价格会趋向恢复行业平均水平,将毛利率控制在10%到15%之间,这是大家迟早要做的。”

长期来看,在这一轮降价后,我国储能电池行业或将呈现马太效应,市场份额将向具有规模化优势、雄厚的资本和融资能力的企业集中,那些二三线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实现技术创新和产能的迭代升级、没有财力向海外扩张而只能被淘汰,行业也只有劣币出清才有未来,才能良性得永久性发展。因此,对于现有的储能电池企业而言,即使面对成本、价格压力仍要忍耐,综合能力才是立足行业的关键。(WYD)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技术突破+高端应用共振 我国生物基复合材料行业迎发展机遇 市场高度集中

技术突破+高端应用共振 我国生物基复合材料行业迎发展机遇 市场高度集中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驱动下,生物基复合材料产业迎来发展黄金期。相关企业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在材料改性、工艺优化、装备升级等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系列突破,推动产业从实验室研究向规模化应用加速转型。

2025年10月27日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 全球生物基材料进入“规模化商用”新阶段 我国正以强劲势头发展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 全球生物基材料进入“规模化商用”新阶段 我国正以强劲势头发展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对化石资源的依赖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与此同时,当前以化石原料为主导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因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已难以满足新时代低碳转型的刚性需求。

2025年10月25日
新能源汽车、风电等驱动我国聚酰亚胺薄膜需求放量 企业积极布局助力高端化突破

新能源汽车、风电等驱动我国聚酰亚胺薄膜需求放量 企业积极布局助力高端化突破

聚酰亚胺薄膜作为综合性能卓越的“黄金薄膜”,应用领域持续拓展,已覆盖消费电子、风电、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半导体、汽车、医疗、5G通信等多领域。尽管国内行业技术与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但电子级及高端产品仍存短板,进口依赖度较高。在广阔应用前景与国产替代需求推动下,国内企业正积极布局产能,以满足下游需求,助力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

2025年10月24日
散热瓶颈催生百亿市场 我国金刚石复合材料行业蓬勃发展 华为取得技术突破

散热瓶颈催生百亿市场 我国金刚石复合材料行业蓬勃发展 华为取得技术突破

随着5G通信、人工智能、高功率芯片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的功率密度急剧攀升,“热障”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致命瓶颈。在此背景下,金刚石复合材料凭借其无与伦比的性能优势站上风口,并且实现了应用范围的极大拓展。尤其是在半导体散热这一前沿阵地,CVD金刚石散热片正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预计至2030年,其在数据中心领域的市

2025年10月23日
我国锑矿行业:储量居全球首位 光伏打开新增量 出口进入“管制新阶段”

我国锑矿行业:储量居全球首位 光伏打开新增量 出口进入“管制新阶段”

我国锑矿储量全球第一且分布集中,但经多年开采后矿石品位下降,静态储采比偏低,资源保障压力渐显。供应端受环保政策收紧、开采难度加大等因素制约,产量总体呈收缩态势;需求端应用多元,既以阻燃剂为核心基石、铅酸蓄电池提供稳定支撑,又有光伏产业带来新增量。此外,我国锑矿出口已正式进入明确的“管制时代”,管制政策的落地对行业出口格

2025年10月23日
我国加氢站行业建设加快 广东数量稳居第一 大型化趋势带来广阔增量空间

我国加氢站行业建设加快 广东数量稳居第一 大型化趋势带来广阔增量空间

加氢站通常用于为氢能源汽车提供燃料,是氢能源汽车发展所需的重要基础设施。2015年前,我国只有北京氢能示范园加氢站、上海安亭加氢站、郑州宇通加氢站等少数几个加氢站。近年来,随着国内氢燃料电池车产业加速发展,叠加中央财政补贴大力支持,各地加氢站建设加快。2024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已经达到5548辆,销量已达540

2025年10月20日
多维发力保供应链!我国石英坩埚行业光伏级市场本土主导 半导体级高端仍待突破

多维发力保供应链!我国石英坩埚行业光伏级市场本土主导 半导体级高端仍待突破

石英坩埚是半导体与光伏单晶拉制的核心消耗品,其中半导体级石英坩埚市场规模随晶圆产能扩张快速增长;而光伏级石英坩埚市场此前高增,但2024年多重因素影响呈收缩之势。竞争格局来看,光伏级市场由本土企业主导,而半导体级市场高端产品仍待突破。当前国内上游高纯石英砂长期依赖进口,不过我国正多维度发力,正通过找矿、技术研发与产能建

2025年10月20日
国内碱性锌锰电池行业存较大增量空间 出口成新增长极 南孚市占率稳居首位

国内碱性锌锰电池行业存较大增量空间 出口成新增长极 南孚市占率稳居首位

国内消费不足但产量保持良好增长势头,我国碱性锌锰电池行业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出口业务成为新增长极。根据数据,2024年我国碱性锌锰电池行业产量为205.80亿只,需求量为45.69亿只。

2025年10月1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