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23年我国高性能复合材料行业领先企业中航高科业务收入构成情况及优势分析

一、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情况

根据中航航空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按照产品分类,航空新材料分部收入占比98.38%,约为23.73亿元;机床业务分部收入占比为1.05%,约为2521万元。

2023年上半年高性能复合材料行业领先企业中航高科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情况

2023-06-30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产品分类

航空新材料分部

23.73亿

98.38%

--

--

--

--

--

机床业务分部

2521

1.05%

--

--

--

--

--

集团本部

1993

0.83%

--

--

--

--

--

分部间抵销

-598.2

-0.25%

--

--

--

--

--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022年高性能复合材料行业领先企业中航高科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情况

2022-12-31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新材料产品

42.63亿

95.87%

29.47亿

95.97%

13.16亿

95.66%

30.87%

其他(补充)

1.002亿

2.25%

3464

1.13%

6556

4.77%

65.43%

机床产品

8334

1.87%

8922

2.91%

-588.1

-0.43%

-7.06%

按产品分类

航空新材料分部

43.58亿

98.01%

--

--

--

--

--

机床业务分部

8432

1.90%

--

--

--

--

--

集团本部

3729

0.84%

--

--

--

--

--

分部间抵销

-3318

-0.75%

--

--

--

--

--

按地区分类

境内销售

42.61亿

95.83%

29.60亿

96.40%

13.01亿

94.56%

30.53%

其他(补充)

1.002亿

2.25%

3464

1.13%

6556

4.77%

65.43%

境外销售

8502

1.91%

7575

2.47%

927.3

0.67%

10.91%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yyp

二、市场竞争优势

1、行业优势

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复合效应和多功能兼容等特点,具有高比强度、比刚度、可设计性强、耐疲劳、耐腐蚀、可整体成型等特性,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医疗和建筑等领域。基于国家战略需求,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成为关键战略材料,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高性能碳复合材料技术和成型工艺的成熟,航空产业已大规模采用碳纤维材料,复材用量占比大幅提升。波音B787复合材料的用量高达50%,空客A350飞机复合材料用量更是高达52%。我国民机大型客机项目稳步推进,为复合材料行业的整体发展带来重大契机;复合材料技术日趋成熟和制备成本的下降,其在风电、高铁、汽车等其它工业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行业具有高速发展的态势。因高性能复合材料技术门槛较高,国外和国内行业领军企业相对集中,随着技术逐渐成熟和行业需求的增大,进入该行业厂商逐渐增多,竞争逐步加剧。

2、技术领先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动力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用高质量、高科技项目的投入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打造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申请受理专利57,已获授权专利22项。公司机床相关业务拥有数十年研发及生产历史,在细分领域内相关机床研制能力具有比较优势;公司实际控制人相关单位航空专用装备技术突出,随着自主研发及引进技术消化合作项目的不断推进,机床主业及航空专用装备相关技术能力持续增强。

3、产能优势

航空工业复材顺义生产园区一期项目已正式投产运行,二期项目建设加速推进。顺义园区拥有先进的预浸料、树脂、芳纶纸蜂窝和结构件生产线,形成了航空复合材料技术开发、原材料生产、工程试制和综合技术服务开展所需试验手段和条件,为航空型号复合材料应用水平的提升奠定物质基础和条件;与此同时,为完善现有蜂窝生产线,提升蜂窝制造能力,提高现有大尺寸蜂窝产能水平,南通大尺寸蜂窝生产线二期建设项目已进入施工前期准备阶段;为确保科研生产任务的顺利开展,适时启动了三号、五号厂房的改造工作及相应的建设规划论证工作,为民机业务发展、预浸料市场扩能、发动机零部件业务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公司机床制造基地园区占地332,机床制造全工序各类厂房7.4万平方米,各类机械加工生产设备两百余台,具备年产各类加工中心1500台的能力,为机床装备业务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观研天下®专注行业分析十一年,专业提供各行业涵盖现状解读、竞争分析、前景研判、趋势展望、策略建议等内容的研究报告。更多本行业研究详见《中国高性能复合材料行业发展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3-2030年)》。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光伏银粉行业集中较高 江苏连银、苏州银瑞等企业推动电子级银粉国产化突破

我国光伏银粉行业集中较高 江苏连银、苏州银瑞等企业推动电子级银粉国产化突破

市场份额来看,由于光伏银粉生产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全球制造商不足20家,全球银粉市场格局相对集中,日本DOWA、美国AMES等国外企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随着中国光伏银粉制造商的技术水平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光伏银粉产业的本土化率持续提升,中国光伏银粉前五大制造商约占市场总份额的58.6%。

2025年05月10日
我国超导材料行业:低温超导材料市场主流产品 广东省相关企业注册量最多

我国超导材料行业:低温超导材料市场主流产品 广东省相关企业注册量最多

从市场结构来看,根据临界温度的不同,超导材料可以分为低温超导材料和高温超导材料,其中低温超导材料为超导材料主要产品,占比达到了95.6%;而高温超导材料占比只有4.4%。

2025年04月27日
我国耐火材料行业多数上市公司国内外业务兼顾 2024年北京利尔营收最多

我国耐火材料行业多数上市公司国内外业务兼顾 2024年北京利尔营收最多

我国耐火材料行业中游为各类耐火材料制造环节,代表企业主要有北京利尔、濮耐股份、瑞泰科技、鲁阳节能、中钢洛耐、东和新材、科创新材等。

2025年04月19日
我国再生资源行业:废钢铁回收量占比超过60% 其次为废纸 回收量占比约18%

我国再生资源行业:废钢铁回收量占比超过60% 其次为废纸 回收量占比约18%

从回收数量及金额来看,2019年到2023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数量及金额为波动式增长趋势,到2023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数量为37636万吨,同比增长1.5%;回收金额为12988.8亿元,同比下降1.2%。

2025年04月09日
我国氢能行业相关企业存量稳增 注册量波动下降 注册资本在1000-5000万元数量最多

我国氢能行业相关企业存量稳增 注册量波动下降 注册资本在1000-5000万元数量最多

企业存量来看,2015-2024年,我国氢能相关企业存量呈稳步增加,并分别于2021年、2023年首次突破2000家、3000家;截至2024年末氢能相关企业存量达3648家,创近十年相关企业存量新高;截至2025年3月25日,我国现存3695家氢能相关企业。

2025年03月31日
我国动力锂电池市场呈“一超一强”竞争格局 宁德时代、比亚迪为行业龙头

我国动力锂电池市场呈“一超一强”竞争格局 宁德时代、比亚迪为行业龙头

市占率来看,2024年宁德时代动力锂电池装车量市占率45.1%,成为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市占率遥遥领先;比亚迪紧随其后,动力锂电池装车量市占率24.7%;中创新航动力锂电池装车量市占率6.7%;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蜂巢能源、欣旺达、瑞浦兰钧动力锂电池装车量市占率超2%。

2025年03月10日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行业产业链及相关上市企业:双良节能研发投入规模突出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行业产业链及相关上市企业:双良节能研发投入规模突出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为环保设备、能源管理系统、项目工程建设等基础设施层;中游为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层,主要包括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下游为具备节能需求的能源利用方,包括钢铁、水泥等工业领域节能,公共机构节能等。

2025年02月10日
【产业链】我国氢能源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链】我国氢能源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从相关企业来看,我国氢能源行业产业链上游为氢气制备,包括电解水制氢、化石重整制氢、工业副产氢,主要企业有隆基氢能、阳光氢能、宝丰能源、美锦能源等;中游是氢气储运环节,包括储氢、运氢以及注氢,主要企业有蜀道装备、中材科技、金宏气体、舜华新能源等;下游是氢气的应用,包括交通运输、工业燃料、发电等,主要技术是直接燃烧和燃料电

2025年02月0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