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23年我国钕铁硼永磁材料行业领先企业正海磁材业务收入构成及优势分析

一、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情况

根据烟台正海磁性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财报显示,2022年公司钕铁硼永磁材料及组件营业收入约为62.28亿元,按照产品分类,钕铁硼永磁材料及组件收入占比98.56%,约为62.28亿元;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收入占比为1.44%,约为9081万元。

2022年钕铁硼永磁材料行业领先企业正海磁材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情况

2022-12-31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钕铁硼永磁材料及组件

62.28亿

98.56%

--

--

--

--

--

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

9081

1.44%

--

--

--

--

--

按产品分类

钕铁硼永磁材料及组件

62.28亿

98.56%

53.35亿

98.62%

8.935亿

98.23%

14.35%

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

9081

1.44%

7472

1.38%

1609

1.77%

17.72%

按地区分类

国内

36.86亿

58.33%

--

--

--

--

--

国外

26.33亿

41.67%

--

--

--

--

--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021年钕铁硼永磁材料行业领先企业正海磁材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情况

2021-12-31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钕铁硼永磁材料及组件

33.03亿

98.03%

--

--

--

--

--

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

6629

1.97%

--

--

--

--

--

按产品分类

钕铁硼永磁材料及组件

33.03亿

98.03%

26.84亿

99.04%

6.196亿

93.90%

18.76%

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

6629

1.97%

2602

0.96%

4027

6.10%

60.75%

按地区分类

国内

21.37亿

63.41%

--

--

--

--

--

国外

12.33亿

36.59%

--

--

--

--

--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yyp

二、市场竞争优势

1、行业优势

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是稀土矿开采、稀土冶炼和分离,下游是新能源、节能化和智能化等三能高端应用领域,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EPS等汽车电气化产品、变频空调、风力发电、工业自动化、智能消费电子和节能电梯等领域。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指引下,产业下游的新能源汽车、节能电机、工业自动化、绿色家电等领域的发展势头向好,市场对稀土永磁材料的需求稳步增长。稀土原料价格高位波动,根据亚洲金属网数据,报告期内,镨钕金属均价达到116.70万元/,同比增长84.01%,环比增长39.71%,最高涨至136万元/,创下十年来新高。得益于政府的补贴扶持政策基础配套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车企发布新车的节奏加快,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节节攀升,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1-6,全球狭义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421万辆,同比增长71%,同时,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10%,呈现快速提升趋势。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逐年提高,行业发展正在进入一个由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新阶段,这将长期拉动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需求扩张。

2、产品优势

公司是业内最早服务于新能源、节能化、智能化三能市场的头部企业,下游客户均属细分市场龙头;作为核心供应商,公司深度参与客户前期开发,经验丰富,对产品的应用场景有深刻而独到的理解,“低重稀土、低失重、高一致性、高工作温度、高镀层信赖性是公司产品的突出特点。公司的58N55M56H56SH54UH51EH等多个牌号产品,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可满足各高端应用市场的需求。依托三大核心技术,公司不断研发低重稀土磁体、无重稀土磁体、超轻稀土磁体等系列产品,使产品始终兼具性能领先性、质量稳定性和成本竞争力。

3、商业模式优势

公司定位于服务高端应用市场,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与客户联合研发、共享经验,提高产品开发效率和成功率,并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公司始终保持自身产品和客户产品的领先性、经济性、创新性,以持续创新保持绝对竞争优势。将行业传统的定制化、直销模式,优化为高端定位、联合研发、系统服务、持续创新、战略合作的创新商业模式,并与客户建立了稳定、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

4、技术优势

公司以高人一筹稀土资源平衡双战略作为研发工作的指针,不断实现核心技术升级迭代。高人一筹战略着眼于在意识和能力层面保持公司的内部创新活力和外部领跑地位;“稀土资源平衡战略着眼于材料技术落地层面,减少使用稀缺类、高价格的重稀土元素(镝、铽等),扩大采用高丰度、低成本的超轻稀土元素(铈、镧、钇等),节约利用价格不菲的常规轻稀土元素(钕、镨等),实现各稀土品类物尽其用,稀土永磁体成本持续降低。公司通过与世界五百强行业TOP5”客户为代表的战略客户的协同开发机制,把握细分领域发展方向,保持多维度技术领先,持续进行新技术宣导,推动新技术应用面不断扩大。截至报告期末,包括欧、美、日、韩等海外地区,公司共拥有已授权和在审中的发明专利150多件,技术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观研天下®专注行业分析十一年,专业提供各行业涵盖现状解读、竞争分析、前景研判、趋势展望、策略建议等内容的研究报告。更多本行业研究详见《中国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市场发展现状调研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3-2030年)》。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全球取向硅钢产能高度集中 其中中国位居第一且产能持续释放中

全球取向硅钢产能高度集中 其中中国位居第一且产能持续释放中

从全球产能分布来看,全球取向硅钢市场产能高度集中,前三大区域的合计产能占比达到74%。其中中国市场产能位居第一,占比达到56%;其次是日本和美国,占比分别为11%、7%。

2025年06月14日
我国玻璃纤维行业市场集中度高 池窑纱为主要产品 中国巨石市场份额占比最高

我国玻璃纤维行业市场集中度高 池窑纱为主要产品 中国巨石市场份额占比最高

从产量来看,2019年到2024年我国玻璃纤维纱产量从527万吨增长到了756万吨,连续六年产量持续增长。

2025年06月09日
无取向硅钢为我国硅钢行业主流产品 宝钢股份、首钢股份、太钢不锈产能优势突出

无取向硅钢为我国硅钢行业主流产品 宝钢股份、首钢股份、太钢不锈产能优势突出

硅钢是一种含硅量在0.5%-4.5%的极低碳硅铁合金,属于软磁合金‌,具有高磁导率、低铁损等特性,主要用于家电、制造电机、变压器等电力设备的铁芯,是电力、电子和军事工业的关键功能材料。‌‌其中,2024 年家电领域硅钢需求占比25%,工业领域中小电机占比15%,大型电机占比21%,新能源汽车占比13%,变压器占比18%

2025年05月29日
我国铝型材行业:工业铝型材产量占据半壁江山 其中光伏型材产量占比超30%

我国铝型材行业:工业铝型材产量占据半壁江山 其中光伏型材产量占比超30%

细分占比来看,2024 年建筑铝型材产量为 985 万吨,产量同比下降 19.9%,占比 45.7%;工业铝型材产量为 1170 万吨,产量同比增长 23.2%,占比 54.3%。

2025年05月24日
我国锡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 其中锡业股份市场份额占比最大

我国锡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 其中锡业股份市场份额占比最大

具体从市场份额来看,在2023年我国锡行业市场份额占比最高的为锡业股份,占比为47%;其次为兴业银锡,市场份额占比为11%;第三为华锡有色,市场份额占比为10%。

2025年05月15日
我国铜材行业:江西省产量占比最高 2024年江西铜业营收远高于其他企业

我国铜材行业:江西省产量占比最高 2024年江西铜业营收远高于其他企业

从产量来看,2019年到2024年我国铜材产量除2023年产量有所下降之外,其余年份均为增长趋势,到2024年我国铜材产量为2350.3万吨,同比增长1.7%。

2025年05月14日
【产业链】我国光伏玻璃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链】我国光伏玻璃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我囯光伏玻璃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及设备,原材料主要包括纯碱、石英砂、白云石、石灰石,燃料动力主要包括天然气、石油、电力,设备主要包括窑炉、压延机、磨粉机、切边机;中游光伏玻璃制造,光伏玻璃主要分为晶体硅光伏玻璃、薄膜光伏玻璃;下游应用于光伏组件,并最终应用于光伏发电等领域。

2025年05月08日
我国海绵钛行业产量持续增长 市场集中度较高其新疆湘润市场份额占比最大

我国海绵钛行业产量持续增长 市场集中度较高其新疆湘润市场份额占比最大

从产量来看,2019年到2023年我国海绵钛行业产量持续增长,到2023年我国海绵钛产量为21.8万吨,同比增长24.6%。

2025年04月1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