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23年我国电动工具行业领先企业康平科技业务收入构成情况及优势分析

一、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情况

根据康平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财报显示,2022年公司电动工具行业营业收入约为9.721亿元,按照产品分类,电机收入占比73.97%,约为7.354亿元;电动工具整机收入占比为18.47%,约为1.837亿元。

2022年电动工具行业领先企业康平科技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情况

2022-12-31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电动工具

9.721亿

97.78%

8.448亿

98.01%

1.273亿

96.25%

13.09%

小家电

1606

1.62%

1176

1.36%

429.4

3.25%

26.74%

其他

601.2

0.60%

534.8

0.62%

66.37

0.50%

11.04%

按产品分类

电机

7.354亿

73.97%

6.486亿

74.84%

8671

68.01%

11.79%

电动工具整机

1.837亿

18.47%

1.525亿

17.60%

3116

24.44%

16.96%

其他

7515

7.56%

6553

7.56%

961.9

7.55%

12.80%

按地区分类

外销

9.239亿

92.93%

8.081亿

93.24%

1.158亿

90.84%

12.53%

内销

7028

7.07%

5861

6.76%

1167

9.16%

16.61%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021年电动工具行业领先企业康平科技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情况

2021-12-31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电动工具

11.19亿

97.04%

10.08亿

97.23%

1.117亿

95.40%

9.98%

小家电

2790

2.42%

2420

2.33%

370.6

3.17%

13.28%

其他

621.4

0.54%

454.0

0.44%

167.4

1.43%

26.94%

按产品分类

电机

9.540亿

82.71%

8.891亿

90.85%

6489

68.77%

6.80%

电动工具整机

1.190亿

10.32%

8951

9.15%

2947

31.23%

24.77%

其他

8050

6.98%

--

--

--

--

--

按地区分类

外销

10.39亿

90.07%

9.460亿

90.63%

9289

84.72%

8.94%

内销

1.146亿

9.93%

9784

9.37%

1675

15.28%

14.62%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wy

二、市场竞争优势

1、产品优势

公司主要从事电动工具用电机、电动工具整机及相关零配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是电动工具领域专业的电机供应商与整机制造商,主要客户为百得、TTI、麦太保及高壹工机等国际知名企业。

2、协同发展优势

公司凭借成熟的研发能力与较完备的生产服务链条,形成了对客户需求快速反应,进而协同发展的竞争优势。首先,公司拥有经验丰富的研发设计团队及先进的技术,可以深度参与客户的产品研发与测试工作。在共同开发过程中,公司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客户需求,按照不同的客户要求个性化设计、定制化生产,提升整体服务能力,与客户形成更为紧密的业务合作关系;同时,还可以学习吸收更先进的行业技术,大幅度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此外,公司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电机和整机生产服务链条,涵盖电机设计、来料检测、轴加工、注塑、样机制作、电机生产、整机生产、成品检测等多个环节,能够对客户的要求做出快速响应,保质保量完成从样品设计到批量生产的整个生产流程,一方面缩短产品开发与生产周期,另一方面有效地控制生产成本并保证产品质量。

3、工艺技术优势

公司目前已掌握了电动工具用电机的核心工艺技术,在绕线、点焊、滴漆、动平衡、精车及自动检测上运用了先进的设备以及完善的工艺技术管控,工艺控制已达到较高水平,并获得了主流电动工具厂商的一致认可。特别是公司技术人员在铜铝焊接工艺方面取得技术突破,使铜铝导线的焊接质量得到很大提高,扩大了铝线在电动工具用电机上的应用范围,也推动了采用铝线(定子绕组)的电动工具得到3C认证。该工艺成果发表在行业权威期刊杂志《电动工具》。此外,公司技术人员在串励电机转子动平衡处理工艺上精益求精,通过合理控制转子初始不平衡量,消除转子铁芯毛刺、控制转子铁芯同轴度,预防轴弯曲变形、保证轴承档精度,控制绕线张力,保证滴漆质量,将初始不平衡量降低到最小。

4、供应链优势

基于在电机制造业的长期耕耘以及庞大的生产规模,公司已经在电机零部件采购领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供应商渠道和采购经验。公司不仅能够根据客户订单要求迅速组织采购,在众多供应商中选取性价比更高、响应速度更快、交期更加及时的供应商,极大地提高供应链管理能力和原料采购效率,另一方面,公司还可以协助下游整机厂商优化供应商结构,进而提升电动工具产业链的整体协作效率。

观研天下®专注行业分析十一年,专业提供各行业涵盖现状解读、竞争分析、前景研判、趋势展望、策略建议等内容的研究报告。更多本行业研究详见《中国电动工具开关制造行业发展深度调研与未来前景研究报告(2023-2030年)》。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旋耕机行业销量区域集中 河南领跑 履带自走式呈双寡头格局

我国旋耕机行业销量区域集中 河南领跑 履带自走式呈双寡头格局

市场销量来看,由于农机每年补贴数量都含有以前年度的部分销量,而当年销量也会有一部分留待以后年度补贴。截至2025年3月初,2024年我国补贴销售各种旋耕机16.07万台(不含以前年度销量),较上年度有所下滑。

2025年11月03日
我国牵引车行业:CR10市场份额占比超95%  2025年1-9月中国重汽销量最多

我国牵引车行业:CR10市场份额占比超95% 2025年1-9月中国重汽销量最多

从市场集中度来看,在2025年1-9月我国牵引车行业CR3、CR5、CR10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65.15%、89.64%、98.47%。

2025年10月28日
我国民用无人机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 大疆一家独大

我国民用无人机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 大疆一家独大

从市场结构来看,2024年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主要以工业级无人机为主,占比达到了68%;其次为消费级无人机,占比为32%。

2025年10月21日
我国稀释制冷机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 其中量羲技术市场份额占比超30%

我国稀释制冷机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 其中量羲技术市场份额占比超30%

从全球市场规模来看,2020年到2024年全球稀释制冷机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到2024年全球稀释制冷机市场规模约为3.54亿美元。

2025年10月16日
我国离散自动化行业集中度提升空间较大 本土品牌市场合计占比已超50%

我国离散自动化行业集中度提升空间较大 本土品牌市场合计占比已超50%

从市场集中度来看,2024年我国离散自动化行业CR3、CR5、CR10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17.4%、22.7%、31.6%。整体来看,我国离散自动化市场集中度较低。

2025年10月14日
我国精密减速器市场集中度低 呈“外资主导高端、国产加速替代中低端”竞争格局

我国精密减速器市场集中度低 呈“外资主导高端、国产加速替代中低端”竞争格局

市场企业竞争方面,在国产化替代战略实施背景下,精密减速器国产化水平不断提升,但目前我国国产精密减速器产品在性能方面较外资仍存在一定差距,行业仍呈现“外资主导高端、国产加速替代中低端”的竞争格局。从市场企业营收占比来看,2024年内资企业市场份额为57%,外资企业市场份额为43%;从市场企业销量占比来看,2024年内资企

2025年10月11日
我国环保设备行业:市场集中度极低 盈峰环境、龙净环保凭借营收优势处第一梯队

我国环保设备行业:市场集中度极低 盈峰环境、龙净环保凭借营收优势处第一梯队

从市场集中度来看,2024年我国环保设备行业CR3、CR5、CR10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6.1%、6.9%、7.9%。整体来看,我国环保设备市场集中度较低,参与企业众多,竞争激烈。

2025年09月24日
我国刀具行业竞争派系主要可分为三类 其中国产企业仍主要聚焦于中低端市场

我国刀具行业竞争派系主要可分为三类 其中国产企业仍主要聚焦于中低端市场

从我国刀具国产企业竞争梯队来看,位于我国刀具行业第一梯队的企业为黄河旋风、厦门钨业、中钨高新,注册资本在10亿元以上;位于行业第二梯队的企业为株洲钻石、博深股份、成都新成量、百斯图工具等,注册资本在1亿元到10亿元之间;位于行业第三梯队的企业为沃尔德、森泰英格、华锐精密、锑玛工具等,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下。

2025年09月1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