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 年修订),精密结构件行业属于“C39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T4754-2017),精密结构件行业属于“C39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大类,属于“C398 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中类,属于“C3989 其他电子元件制造”小类。
(一)行业主管部门与管理体制
精密结构件行业主要由国家发改委与国家工信部等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进 行宏观管理和行业自律管理。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工信部负责拟定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并组织实施,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中国模具工业协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和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是政府部门与会员单位联系的 桥梁和纽带,负责对会员单位进行自律管理。
主管部门及协会单位 |
主要职能 |
国家发改委 |
拟订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负责监测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承担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的责任,研究宏观经济运行、总量平衡、国家经济安全和总体产业安全等重要问题并提出宏观调控政策建议,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组织拟订高技术产业发展、产业技术进步的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协调解决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等方面的 重大问题等。 |
国家工信部 |
提出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协调解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 整合优化升级,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承担振兴装备制造业组织协调的责任,组织拟订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规划、政策,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协调有关重大专项的实施,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指导引进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创新;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政策,参与拟订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规划,组织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等。 |
中国模具工业协会 |
开展调查研究,根据授权开展行业信息统计,掌握行业现状,研究行业发展方向、战略和政策目标,提出行业发展规划的建议;协助有关部门制定(修订)模具产品的国家(行业)技术标准(规范),制定有关团体标准,积极推进企业的标准化工作,不断提高模具工业的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商品化水平等。 |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 |
反映行业意愿、研究行业发展方向、协助编制行业发展规划和经济政策;协调行业内外关系、参与行业重大项目决策;组织科技成果鉴定和推广应用; 组织技术交流和培训、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参与产品质量监督和管理及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编辑出版行业刊物;提供国内外技术和市场信息;承担政府有关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 |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 |
在政府部门和企(事)业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会员诉求,协助政府部门对电子元件行业进行行业管理;履行好服务企业的宗旨。根据授权进行行业统计;掌握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收集、发布行业信息;依照有关规定出版报刊、设立网站,开展技术、经济、管理、市场等咨询服务;组织人才、技术、管理、法规等培训工作。 |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二)行业主要法规及政策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 中国精密结构件行业发展深度研究与投资趋势分析报告(2022-2029年)》显示,为大力支持精密模具和精密结构件相关行业的发展,国家和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具体见下表所示:
序号 |
文件名称 |
发布单位 |
发布 时间 |
主要相关内容 |
1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
国务院 |
2020 年 11 月 |
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
2 |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9 年本) |
发改委 |
2019 年 10 月 |
鼓励类:大型模具(下底板半周长度冲压模>2500 毫米,下底板半周长度型腔模>1400 毫米)、精密模具(冲压模精度≤0.02 毫米,型腔模精度≤0.05 毫米)、多工位自动深拉伸模具、多工位自动精冲模具;新型电子元器件(片式元器件、频率元器件、混合集成电路、电力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新型机电元件、高密度印刷电路板和柔性电路板等)制造。 |
3 |
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 年) |
工信部、发改委等十三部委 |
2019 年 10 月 |
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在轻工纺织、汽车、工程动力机械、电力装备、石化装备、重型机械和电子信息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实现设计优化和提升,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4 |
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 年) |
工信部、发改委 |
2018 年 7 月 |
提升消费电子产品供给创新水平。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提升手机、计算机、彩色电视机、音响等各类终端产品的中高端供给体系质量,推进智能可穿戴设备、虚拟/增强现实、超高清终端设备、消费类无人机等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超高清视频在社会各行业应用普及。 |
5 |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 划(2018-2020 年) |
发改委 |
2017 年 11 月 |
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工艺设备配套能力。加快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关键配套产品的研制及产业化,发展专用生产和检测装备,攻克基础工艺、试验验证等基础共性技术,建立健全基础数据库,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和工业试验验证条件,构建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工艺设备配套供给体系。 |
6 |
信息产业发展指 南(2016-2020 年) |
工信部、发改委 |
2017 年 1 月 |
发展智能可穿戴、车载、家居、医疗健康、服务机器人和无人机等智能硬件产品,加强低功耗轻量级底层软硬件系统、高精度智能传感、高性能运动和姿态控制、新型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快速充电与轻便储能等核心技术及“ 互联网+”人工智能平台开发。 |
7 |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
国务院 |
2016 年 12 月 |
完善产业投资基金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重点引导基础软件、基础元器件、集成电路、互联网等核心领域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等。加快构建智能穿戴设备、高级机器人、智能汽车等新兴智能终端产业体系和政策环 境。 |
8 |
智能制造发展规 划(2016-2020 年) |
工信部、财政部 |
2016 年 12 月 |
到 2020 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到 2025 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
9 |
中国制造 2025 |
国务院 |
2015 年 5 月 |
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着力解决影响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品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建立基础工艺创新体系,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关键共性基础工艺研究机构,开展先进成型、加工等关键制造工艺联合攻关。 |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YYJ)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