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全球机器学习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2025年国内相关资本热度呈轻微回升迹象

机器学习是指模拟人类的学习过程,通过数学模型、算法和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发现规律和模式,从而做出预测和决策。

从产业链来看,机器学习上游主要为AI芯片、云计算、智能传感器、大数据技术等;中游为机器学习技术服务商;下游为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金融、智能家居等应用领域。

从产业链来看,机器学习上游主要为AI芯片、云计算、智能传感器、大数据技术等;中游为机器学习技术服务商;下游为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金融、智能家居等应用领域。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从全球市场规模来看,2019年到2023年全球机器学习市场规模从109亿美元增长到了468亿美元,连续五年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全球机器学习市场规模将达到954亿美元。

从全球市场规模来看,2019年到2023年全球机器学习市场规模从109亿美元增长到了468亿美元,连续五年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全球机器学习市场规模将达到954亿美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从我国机器学习平台来看,2021年到2023年我国机器学习平台市场规模为先增后降趋势,到2023年我国机器学习平台市场规模约为35.1亿元;预计到2025年我国机器学习平台市场规模约为35.8亿元。

从我国机器学习平台来看,2021年到2023年我国机器学习平台市场规模为先增后降趋势,到2023年我国机器学习平台市场规模约为35.1亿元;预计到2025年我国机器学习平台市场规模约为35.8亿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从行业投融资情况来看,2021年之后我机器学习行业投融资事件及金额持续下降,到2024年我国机器学习行业发生26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23.43亿元;2025年1-7月我国机器学习行业发生29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27.11亿元,已经超过2024年全年投融资事件及金额。

从行业投融资情况来看,2021年之后我机器学习行业投融资事件及金额持续下降,到2024年我国机器学习行业发生26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23.43亿元;2025年1-7月我国机器学习行业发生29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27.11亿元,已经超过2024年全年投融资事件及金额。

数据来源:IT桔子、观研天下整理

政策方面,为促进机器学习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多项行业政策,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科技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管理会计应用的指导意见》。

我国机器学习行业相关政策

发布时间 发布部门 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
2025年3月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科技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强化数字赋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数字化转型投入,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隐私计算等技术,研发数字化经营工具,集成展示科技型企业评价、评估结果,增强企业识别和筛选能力,提升经营管理质效和风险防控水平。
2024年12月 财政部 关于全面深化管理会计应用的指导意见 积极探索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模型在管理会计报告自动化、辅助决策、重大风险预警等领域中的应用。
2024年12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 关于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面向人工智能发展,提升数据采集、治理、应用的智能化水平。
2024年12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 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 加强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应用推广。发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现场交流活动的平台作用,宣传推介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典型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加快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应用复制推广。鼓励各地参考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典型应用案例、应用图谱等,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测、运行维护、经营管理等中小企业关键业务场景应用普及。
2024年11月 市场监管总局 质量认证行业公信力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着力提升节能减排、食品安全、网络安全、安全生产、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数字社会等领域认可技术支撑水平。
2024年7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关于创新信息通信行业管理 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 加快制定新技术新业务创新发展配套支持政策,鼓励企业进一步深化在5G、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兴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
2024年5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 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 鼓励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能分析、智能调度、智能监管、辅助决策,全面支撑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场景建设与发展。
2024年2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 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形成技术先进、商业可行的应用模式,形成产业增长新动能。
2024年1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 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打造未来产业瞭望站,利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技术精准识别和培育高潜能未来产业。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XD)

观研天下®专注行业分析十三年,专业提供各行业涵盖现状解读、竞争分析、前景研判、趋势展望、策略建议等内容的研究报告。更多本行业研究详见《中国机器学习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全球机器学习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2025年国内相关资本热度呈轻微回升迹象

全球机器学习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2025年国内相关资本热度呈轻微回升迹象

从全球市场规模来看,2019年到2023年全球机器学习市场规模从109亿美元增长到了468亿美元,连续五年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全球机器学习市场规模将达到954亿美元。

2025年09月03日
我国智能焊接机器人行业:2024年销量同比激增87% 渗透率加速提升 赛道迎爆发式增长

我国智能焊接机器人行业:2024年销量同比激增87% 渗透率加速提升 赛道迎爆发式增长

销量来看,2022-2024年,我国智能焊接机器人销量呈高速增长。2024年我国智能焊接机器人销量0.43万台,同比增长87%;预计2025年销量将达0.63万台。

2025年09月03日
配电柜行业:亚太地区为全球最大市场 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在国内市场需求量最多

配电柜行业:亚太地区为全球最大市场 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在国内市场需求量最多

全球市场来看,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以及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配电网设备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增长机遇。从2018年全球配电柜行业市场规模309.12亿美元,到2024年全球配电柜行业市场规模增至355.74亿美元。

2025年08月30日
自动化仪表行业:流量和压力仪表为主流产品 石油化工及市政为主要应用领域

自动化仪表行业:流量和压力仪表为主流产品 石油化工及市政为主要应用领域

从细分产品来看,2024年我国自动化仪表市场份额占比最高为流量仪表,市场规模约为95亿元,占比为36%;其次为压力仪表,市场规模约为72亿元,占比为27%;第三为温度仪表,市场规模约为36亿元,占比为14%。

2025年08月30日
我国缝制机械行业出口回升主力市场增势强劲 贸易顺差扩大 刺绣机出口均价激增

我国缝制机械行业出口回升主力市场增势强劲 贸易顺差扩大 刺绣机出口均价激增

进出口额来看,国产裁床、吊挂等智能设备大量替代进口下各类缝前缝后设备进口额显著缩减。2024年我国缝制机械产品进口额4.26亿美元,同比下降54.19%;出口方面,2024年我国缝制机械产品出口额34.2亿美元,同比增长18.39%,出口额恢复至近2022年高位水平,行业贸易顺差额也恢复增长。

2025年08月22日
我国压路机行业:2025年H1总销量同比增长21.3% 出口量持续增长且占比逐年扩大

我国压路机行业:2025年H1总销量同比增长21.3% 出口量持续增长且占比逐年扩大

从总销量来看,2021年之后压路机总销量持续下降,到2024年我国压路机总销量为14022台,同比下降0.9%。2025年销量为9450台,同比增长21.3%

2025年08月21日
我国无人机行业:民用及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均持续增长 2025年H1相关投融资事件频发

我国无人机行业:民用及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均持续增长 2025年H1相关投融资事件频发

从行业投融资情况来看,2019年到2024年我国无人机行业投融资事件为波动式增长趋势,到2024年我国无人机行业发生60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为46.06亿元;2025年1-7月25日我国无人机行业发生76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事件数量达到近些年顶峰,投融资金额为51.02亿元。

2025年07月29日
我国移动机器人行业销量及销售规模增速逐渐放缓 华东地区市场需求领跑

我国移动机器人行业销量及销售规模增速逐渐放缓 华东地区市场需求领跑

销售规模来看,我国移动机器人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推动了移动机器人市场规模增长,但增速出现明显下滑。2024年我国移动机器人销售规模为221亿元,同比增长4.2%。

2025年07月2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