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就业行业 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全凭兴趣爱好!灵感都来自日常生活,没想到还帮我实现了经济独立。”不到一年时间,95后季卿卿在社交平台上经营的个人账号,就收获了21.4万的点赞与收藏。“校园博主”也成了她灵活就业的一种方式。

 

类似的故事不在少数。就业“新选择”正在为年轻人搭建更广阔的舞台。

 

新职业、新选择,灵活多样也很“香”

 

如今,年轻一代的就业选择更多、更新。捏脸师、玩偶医生、整理收纳师、宠物殡葬师、密室设计师、陪诊师、酒店试睡员、哄睡师、游戏陪练师……各种新兴职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满足着新时代人们美好生活的需求。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让雇主对家政服务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日常清洁,而是希望他们能同时掌握营养学、教育学等更多专业知识,‘管家’也就应运而生。”茵澳生活服务集团董事长、英国管家协会服务集团大中华区首席代表郭亮说,这个新兴行业人才缺口大,“一个合格的高级家政服务人员可能有10多个单子去抢”。

 

制作餐谱、整理收纳、布置宴会,这是85后青年李文乐的日常工作。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后,出于对工作自由度、创造性与成就感的追求,李文乐辗转加入“管家”队伍。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认为,相比上一代人,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劳动群体更加关注工作环境,特别是工作的自由度。

 

很多新职业能满足这一点。“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工作内容会让我逐渐失去动力,而现在做的每一条视频,都是一个全新的元素。”BUP主“安州牧”说。因为痴迷于历史,他自己制作了一系列讲解两晋南北朝历史的短视频,慢慢在B站走红,积累了90多万粉丝,还成立了小团队。

 

“可能到80岁,我还在坚持做‘管家’。”李文乐认为这份工作能实现自我和社会价值,他希望让更多人意识到“家就是宝藏”、让更多家庭焕发新面貌。此外,“作为新兴职业的从业者,我有责任将从业经验和知识无偿分享给更多年轻人,让行业迅速壮大起来。”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周广肃认为,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出各类新兴职业和新型就业方式,从而“为年轻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新赛道上有更多“斜杠青年”

 

就业“新选择”的增多,催生了拥有多种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斜杠青年”。

 

前不久,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联合阿里钉钉发布的《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认为,有95%的用户认为学习新职业、提升自身发展潜力是走出职业危机的关键因素,更有96%以上的职场人士希望学习新职业技能。

 

不过,“新赛道”并不意味着会比其他职业更轻松。季卿卿说,自己将来会是一名典型的“斜杠青年”,“新媒体运营经历可以丰富我的简历,但如果成为主业的话,我可能会陷入创作的焦虑当中。”

 

UP主看起来门槛低、赚钱多,但正因如此,竞争非常激烈,不容易脱颖而出且随时面临被淘汰的风险。”BUP主“尔东和小明”认为,不断地拼搏和学习是众多“新赛道”上的年轻人保持进步的重要“法宝”。

 

周广肃认为,技能提升才是长久保障,能否在工作中不断获得知识的积累与成长极其重要。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每年都非常关心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她发现,如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更加多元化,这给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职业院校要主动拥抱产业变革,人才培养要适应产业技术结构层次,对专业和课程进行升级改造,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她建议,由政府牵头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并针对产教融合政策落地情况建立督察制度。

 

解决就业问题也有新方法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灵活就业人员已接近两亿。根据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超3成应届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慢就业。灵活用工正在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而年轻人则有成为灵活就业人员新主体的趋势。但与此同时,灵活就业可能存在的收入不稳定、劳动保障缺乏等痛点日益显现。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向东曾指出,灵活就业为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对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等具体措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认为,国家政策着力于解决新就业形态发展中面临的急迫问题,即从事户外工作的外卖骑手等群体面临的职业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正常的求职过程被打乱,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求职者,都希望能找到更合适的求职方式。而线上求职、线上应聘、直播带岗等各种新办法正帮助人们解决这些问题。

 

日前,中国青年网联合快手推出“2022大学生云端招聘季”活动,参与此次直播招聘的企业涉及中航锂电、精研科技、光宝科技、歌尔股份等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科技类企业,总计提供了超过3.8万个岗位,“云助攻”大学生就业。数字经济与平台技术的发展,让AI面试、空中双选会、“直播带岗”等新型招聘模式成为新的就业潮流。

 

张成刚认为,从“面对面”到“屏对屏”,“直播带岗”瞄准了大学生的就业需求,让该群体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招聘企业的基本情况、发展前景、岗位要求和相关福利待遇,从而降低搜寻成本,增加选择机会、提高匹配效率。

 

尽管就业领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但解决问题的“工具箱”还相当充足。去年12月,国家发改委就业司有关负责人曾撰文指出,过去5年间就业大局基本稳定,就业各项工作成绩显著,“十四五”时期必须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内容转自中国青年网:原标题——就业新选择 新赛道上的年轻人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出台首份绿色贸易专项政策 助力全球绿色转型与“双碳”目标

中国出台首份绿色贸易专项政策 助力全球绿色转型与“双碳”目标

10月31日,中国商务部近日正式印发《关于拓展绿色贸易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是中国在绿色贸易领域出台的首个专项政策文件。该文件旨在系统性地推动中国绿色贸易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并服务于国家“双碳”战略目标。

2025年11月01日
2025年9月全国消费市场平稳运行 以旧换新、服务消费等亮点凸显

2025年9月全国消费市场平稳运行 以旧换新、服务消费等亮点凸显

10月27日,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今日在谈及2025年9月我国消费市场情况时表示,9月份消费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消费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凸显。数据显示,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0万亿元,同比增长3.0%。

2025年10月29日
我国外贸已连续八季度保持正增长 商务部将适时推出新的稳外贸政策

我国外贸已连续八季度保持正增长 商务部将适时推出新的稳外贸政策

10月17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在10月16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进出口以人民币计同比增长4%,已连续8个季度保持正增长,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下一步,商务部将进一步加强政策储备,适时推出新的稳外贸政策措施。

2025年10月18日
前8个月我国货物贸易延续平稳增长态势 进出口总值近30万亿元

前8个月我国货物贸易延续平稳增长态势 进出口总值近30万亿元

9月8日,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8月份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87万亿元,同比增长3.5%,已连续三个月实现出口、进口双增长。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我国外贸韧性持续彰显、活力不断释放。

2025年09月10日
2025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超2万亿元 二季度来华直接投资保持净流入

2025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超2万亿元 二季度来华直接投资保持净流入

8月8日,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消息,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5年二季度及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数据显示,我国国际收支结构总体稳健,经常账户保持较大规模顺差,货物贸易表现强劲,来华直接投资持续净流入。

2025年08月12日
2025年二季度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数据情况:中国稳健增长 欧洲承压 越南表现亮眼

2025年二季度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数据情况:中国稳健增长 欧洲承压 越南表现亮眼

8月8日,全球主要经济体陆续公布2025年二季度经济数据。结果显示,在美国关税政策压力下,各国经济表现差异显著,未能实现同步增长。专家警告,需警惕美国关税政策的后续效应,可能对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构成长期挑战。

2025年08月11日
2024年中国对外证券类资产增长 中国香港仍为最大投资市场

2024年中国对外证券类资产增长 中国香港仍为最大投资市场

5月30日,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中国对外证券投资资产(不含储备资产)规模达14173亿美元,涵盖股权类及债券类投资。其中,股权类投资8598亿美元,债券类投资5575亿美元。

2025年06月04日
中国外汇市场稳健运行 跨境资金净流入趋势延续

中国外汇市场稳健运行 跨境资金净流入趋势延续

4月22日,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斌在介绍2025年一季度外汇收支形势时表示,中国外汇市场运行平稳,跨境资金呈现净流入态势,银行结售汇差额逐步趋向均衡。

2025年04月2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