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行业是指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等卫星导航系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向用户提供相关的位置定位、导航、查询、监控服务的一类产业。
一、产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目前总体产值已达5758亿元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5-2032)》显示,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行业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与社会变革的关键力量。从智能手机的精准导航到交通运输的智能调度,从农业的精准种植到金融服务的安全保障,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无处不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2024年国内首款14纳米北斗高精度授时芯片模组已经研发成功,基于该芯片开发出一系列模组和终端,推向市场后反响良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底,交通、公安、应急、能源、通信、水利、农业、广电等主要行业和领域的北斗终端设备应用总量接近3000万台(套)。
进入2024年以来,随着国家加快推进北斗优先应用和北斗产品国产化替代,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保持着稳定增长态势。根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以北斗为核心的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758亿元,同比增长7.39%。其中,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达到1699亿元。由卫星导航应用和服务所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同比增长8.21%,达到4059亿元,在总产值中占比达到70.49%。
数据来源: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二、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专利年度申请量持续增长且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随着北斗产业发展的快速推进,我国卫星导航专利年度申请量持续增长。根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在京发布的《2025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卫星导航专利申请累计总量已突破12.9万件,同比增长4.8%,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数据来源: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三、北斗规模应用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终端产品总销量超过4.1亿台
进入2024年以来,北斗系统在多个领域实现了深度应用与创新突破,其高精度定位、短报文通信、时空信息服务等核心能力持续赋能千行百业,并逐步形成深度应用、规模化发展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北斗跨界融合不断深化,与5G、AI、物联网技术结合,催生无人农场、数字工地等新业态。
例如,在交通领域,北斗已经成为公路巡检和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港口装卸和堆场的全自动化作业中,安装了北斗导航设备的无人集卡运行效率提升了25%,“5G+北斗”的模式正在打造更多的智慧港口;中国民航已建成低空飞行服务三级体系,北斗机载终端覆盖率已达95%。
截至2024年底,在道路营运车辆、邮政快递车辆、轨道交通等方面累计推广应用各类北斗终端设备约1350万台(套)。此外,在港口装卸和堆场的全自动化作业中,安装了北斗导航设备的无人集卡运行效率提升了25%。
在电力领域,北斗技术助力电力系统实现精准监测与高效管理,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将北斗用于设备监测和巡检,输电隐患排查效率大幅提升,同时还利用北斗短报文解决配电网信号盲区问题,故障处理效率显著提升。2024年在电力领域推广各类应用终端超过50万台(套)。
在防灾减灾领域,贵州、云南、四川和广西等省(自治区),已累计部署了数万台(套)北斗普适型接收机,有效提升了地质灾害预警准确率。
在农业领域,北斗应用向着智能化和精准化升级,已从单一导航向全产业链智能化延伸,显著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
而大众应用领域正凭借着庞大的用户基数、旺盛的使用需求与成熟的产业配套,加速成为了北斗规模应用的核心增长极。2024年北斗在智能手机、穿戴式设备、乘用车前装、消费型无人机、电动自行车等方面持续发力,应用规模进一步提升,全国支持北斗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机达2.88亿部,占比达98%。11家主要电子地图服务供应商提供位置服务日均超1万亿次,日均提供导航服务总里程超40亿公里,北斗高精度车道级导航已基本实现了全国城乡道路全覆盖,已赋能50多个城市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
随着北斗在多领域实现深度应用与突破,卫星导航定位终端产品总销量不断增长。根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卫星导航定位终端产品总销量超过4.1亿台。其中具有卫星导航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2.94亿台,车载导航仪市场终端销量超过2000万台,包括手持、物联网、穿戴式、车载(含两轮车)、高精度、船载等在内的各类监控及定位终端设备销量超过1.2亿台(套)。此外,截至2024年底,我国国内北斗兼容型芯片及模块累计出货量接近23亿片(含智能手机),具有北斗功能的各类型终端产品社会总保有量超过20亿台(套)。
数据来源: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四、高精度定位服务泛在化趋势日益显著,智能手机与乘用车是当前高精度导航主要应用场景
与此同时,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发展,各行业对高精度定位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推动了该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北斗”发展态势的强劲推动下,我国高精度定位产业的经济效益逐步向外显现。
高精定位是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重要部分。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指出,2023 年国内市场各类高精度应用终端(含测量型接收机)总销量接近 280 万台/套,其中应用国产高精度芯片或模块的终端已超过 80%。另外有数据指出,2023 年我国高精度卫星导航行业销售总收入达到 214.5 亿元,占核心产业比重的 13%,2019-2023 年市场销售总收入复合增速达 29.4%。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目前高度定位技术正在逐步应用于车联网、智慧交通、应急救援、车辆导航、反恐维稳等场景中。其中智能手机和乘用车是高精度导航的主要应用场景。数据显示,2023 年在智能手机和乘用车导航仪领域,卫星导航相关产值分别占高精度卫星导航市场总产值的 31.9%和26.3%。全国新车高精度定位系统搭载量接近 80 万辆,同比增长超 150%,高精度地图搭载量接近 40 万套,同比增长近 60%。在农机自动驾驶领域,2023 年全国享受农机补贴的北斗农机辅助驾驶终端设备达 11.4 万台/套,同比增加 40%。
五、北斗与低空经济深度融合开辟全新发展机遇
低空经济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正以北斗时空技术为核心主线加速发展,其应用场景已覆盖无人机物流、低空旅游、通用航空、应急救援等多元领域。中国民航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至2035年更有望攀升至3.5万亿元。这一蓬勃发展的产业蓝海,正为低空经济核心基础设施——北斗系统,开辟全新发展机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低空经济是以北斗时空体系为核心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典型范式。在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进程中,首要任务是构建低空空域内无人机、eVTOL飞行器等航空器的高效管控体系,这一目标的实现高度依赖通信与导航两大核心能力。鉴于低空空域远离地面、环境复杂的特性,通信导航系统的有效运行必须依托空天与地面基础设施的深度协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国家战略性空天基础设施,在此领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从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的战略部署来看,低空经济发展聚焦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群培育与应用场景拓展三大方向。北斗系统凭借技术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产品研发及系统解决方案、应用服务等维度与低空经济形成深度融合,将极大助推产业发展。
目前,作为高精度定位与导航服务的核心支撑,北斗系统已深度嵌入低空经济全产业链。预计随着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与深化,北斗系统将加速与5G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合创新,在低空交通管理、应急救援、低空物流、低空文旅、城市建设和管理等领域发挥更大效能,持续为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与此同时,低空经济的繁荣发展也将促进北斗产业发展。这是因为海量的应用需求将推动北斗技术迭代升级,加速北斗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助力北斗系统在全球卫星导航市场中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开辟新的增长极,实现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双向赋能。(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