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电容器市场 新能源迅速崛起下薄膜电容器领域将爆发

一、电容器为三大被动元件之一,是电子线路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元件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电容器行业发展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电容器也可以称为电容,为三大被动元件之一,是电子线路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元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舰船、数码电子产品、工业控制、电力设备及新能源、通讯设备、轨道交通、医疗电子设备及汽车电子等领域。近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与市场的蓬勃发展,电容器行业日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深切关怀。

电容器的基本结构是由两块金属电极之间夹一层绝缘电介质构成。电容器通过静电的形式储存和释放电能,在两极导电物质间以介质隔离,并将电能储存其间,主要作用为电荷储存、交流滤波或者旁路、切断或阻止直流电压、提供调谐及振荡等,广泛应用于电路中的隔直通交、耦合、旁路、滤波调谐回路、能量转换、控制等方面。

电容器的基本结构是由两块金属电极之间夹一层绝缘电介质构成。电容器通过静电的形式储存和释放电能,在两极导电物质间以介质隔离,并将电能储存其间,主要作用为电荷储存、交流滤波或者旁路、切断或阻止直流电压、提供调谐及振荡等,广泛应用于电路中的隔直通交、耦合、旁路、滤波调谐回路、能量转换、控制等方面。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二、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电容器市场,行业规模保持稳定增长

近年随着下游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和下游需求不断释放,我国电容器市场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发展到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电容器市场。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电容器市场规模约为1321.53亿元,同比增长5.72%。估计2024年,我国电容器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380亿元。

近年随着下游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和下游需求不断释放,我国电容器市场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发展到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电容器市场。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电容器市场规模约为1321.53亿元,同比增长5.72%。估计2024年,我国电容器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380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三、陶瓷电容器是目前市场上最主要产品类型,其中多层瓷介电容器(MLCC)约占 90%左右

电容器作为电子产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种类繁多。电容器根据电介质的不同主要分为陶瓷电容器、铝电解电容器、钽电容器和薄膜电容器等。其中陶瓷电容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众多应用场景中脱颖而出,是目前市场上最主要产品类型,占比超50%。

不同电容器特点对比

种类 陶瓷电容器 铝电解电容器 钽电解电容器 薄膜电容器
电介质 各类陶瓷 氧化铝 氧化钽 塑料薄膜
电容量 lpF-600μF 0.1μF-1F 0.1μF-10,000μF 0.3μF-10,000μF
额定电压 6.3V-4,000V 4V-800V 6.3V-160V 6.3V-5,000V
应用范围 高频耦合,高频旁路、电源滤波 低频旁路、电源滤波、A/D转化 低频滤波、A/D 转化、储能电路 电源滤波、振荡、储能电路等
常用领域 消费电子、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军用设备 消费电子、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电力设备 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军用设备 消费电子、通讯设备、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电力设备
优点 成本低、耐温性好、耐潮性好、绝缘阻抗高、损耗小高频特性好、体积小 成本低,容量大、能耐受大电流 容量大,耐温性好、损耗小、寿命长、高频特性好、体积小 无极性,绝缘阻抗高,耐压高、ESR 低、耐温性好、高频特性好、损耗小、寿命长
缺点 容量小、易被击穿 泄漏电流大、高频特性差,耐温性差、寿命短,有极性 耐压低、成本高,有极性 容量小、体积大、成本高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陶瓷电容器也称为瓷介电容器或独石电容器,是指使用陶瓷材料作为介质,并通过涂敷金属薄膜(通常为银)经高温烧结形成电极的电容器,具有体积小、电压范围大、价格相对较低等优点。

我国对于陶瓷电容器的研究生产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和生产能力,成为全球陶瓷电容器生产大国。近年来随着生产研发技术不断创新,我国陶瓷电容器市场空间逐步扩大。其中又以多层瓷介电容器(MLCC)为主,约占 90%左右。

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MLCC)被誉为“电子工业大米”,是用量最大、发展最快的片式电子元件品种之一。当前,中国MLCC市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迷后,开始触底反弹,特别是随着AI服务器订单的强劲需求和ICT产品需求的小幅增长,MLCC市场需求逐渐回升,MLCC行业正在迎来复苏。2023年我国MLCC市场规模约411亿元。预计2025年年我国MLCC市场规模将达到473亿元。

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MLCC)被誉为“电子工业大米”,是用量最大、发展最快的片式电子元件品种之一。当前,中国MLCC市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迷后,开始触底反弹,特别是随着AI服务器订单的强劲需求和ICT产品需求的小幅增长,MLCC市场需求逐渐回升,MLCC行业正在迎来复苏。2023年我国MLCC市场规模约411亿元。预计2025年年我国MLCC市场规模将达到473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但值得注意的是,MLCC的生产制造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目前全球MLCC核心制造商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以日本为例,目前日本制造商整体市占率已经超过了50%,成为这个行业绝对的王者,尤其是在尖端高容量产品、陶瓷粉末技术、产能规模等三个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另外数据显示,2022年在全球前十大 MLCC 厂商中,日系厂商全球市场份额占有率约为 56.0%,韩国企业占有率约为 22.5%,中国本土企业占比仅为 7.1%。

虽然近年经过多年的努力,国产巨头企业凭借较高的产能排名前三。但在车用、高端工控等市场的竞争力仍不如日系主要玩家。例如在业绩表现方面,行业老大哥村田在消费电子行业非常萎靡的2023年,其电容器(包括 MLCC)业务2023年财年实现营业收入超过7500亿日元,同比还增长了2%,增长主要来自移动终端和智能手机的收入增加。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头部玩家的抗周期能力。尤其是去年第四季度,公司MLCC的产能利用率超过了80%。而国内的风华高科(000636)去年实现了净利润仅1.73亿元,同比下降幅度超过45%,就可见一斑。

而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作为应用于整个电子行业的基础元器件,陶瓷电容器及MLCC 产品供给的安全性对我国电子行业发展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我国本土陶瓷电容器及MLCC 生产企业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技术实力及生产能力,助力我国基础电子元器件的国产化进程。

四、新能源迅速崛起下薄膜电容器领域爆发,超薄电容膜赛道备受瞩目

与此同时,得益于近年新能源迅速崛起,薄膜电容器领域将得到爆发,其发展潜力可观。薄膜电容器是以金属箔或金属化膜作为电极,以有机塑料薄膜作为介质,通过卷绕方式制作成的电容器具有无极性、高频损耗小(ESR低)、温度特性好、容量精度高、寿命长等特点,在苛刻环境中使用更可靠;相较于陶瓷电容器与铝电解电容器,薄膜电容器凭借其耐压高、ESR 低、温度特性好、寿命长等优势,适用于对稳定性、可靠性要求更高的场合。并预计未来薄膜电容器将在风光储领域逐步取代铝电解电容器。

薄膜电容器被誉为电子电路中的“基石”。近年凭借其小巧的体积、庞大的容量、出色的耐压性、低损耗以及长寿命等卓越特性,薄膜电容器已然成为新能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展望未来,随着新能源设备的日益普及与技术的不断革新,薄膜电容器的市场需求必将持续旺盛,市场前景亦将更加广阔,在电容器市场上的份额也有望进一步提升。预计到2028年我国薄膜电容器市场规模将达到249亿元左右。

薄膜电容器被誉为电子电路中的“基石”。近年凭借其小巧的体积、庞大的容量、出色的耐压性、低损耗以及长寿命等卓越特性,薄膜电容器已然成为新能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展望未来,随着新能源设备的日益普及与技术的不断革新,薄膜电容器的市场需求必将持续旺盛,市场前景亦将更加广阔,在电容器市场上的份额也有望进一步提升。预计到2028年我国薄膜电容器市场规模将达到249亿元左右。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未来超薄电容膜赛道备受瞩目。近年随着新能源行业的迅猛发展,超薄电容膜(特别是厚度低于3.5um,甚至达到3.0um的产品)逐渐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据资料显示,新能源产业中所使用的电容膜主要集中在2-4um的范围内(其中风电用膜的厚度范围为3.0-4.0um,车用膜则为2.0-2.9um),而普通薄膜的厚度则为6-8um。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高以及光伏和风电装机量的持续攀升,进一步推动了超薄型电容薄膜需求的快速增长。

然而,当前超薄型电容薄膜的生产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生产的稳定性和收得率都需要达到极高的标准。其次,全球范围内新能源用超薄薄膜的生产商设备供应紧张,其中德国布鲁克纳公司占据着显著的优势地位。中国厂商在设备交期和新建产线投产周期方面面临较长的等待时间,导致国内超薄薄膜市场存在显著的供给缺口。(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复杂应用促品类细分化 全球电源管理芯片行业扩容 中国厂商向中高端市场发起冲击

复杂应用促品类细分化 全球电源管理芯片行业扩容 中国厂商向中高端市场发起冲击

随着5G通信、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电子设备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对电源管理芯片的需求也日益旺盛。2023年全球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达447亿美元,同比增长9.6%;2024年全球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达486亿美元,同比增长8.7%;预计2025年全球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达526亿美元,同比增长8.2%

2025年08月19日
我国2D工业相机市场增速逐渐放缓 国产化率已突破80% “一超一强”格局显现

我国2D工业相机市场增速逐渐放缓 国产化率已突破80% “一超一强”格局显现

近年来,我国2D工业相机行业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12.1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0.1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8.56%。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起,我国2D工业相机市场规模增长步伐逐渐放缓:2022年同比增速降至10.99%,较2021年的47.43%大幅回落36.44个百分点;2024年增

2025年08月19日
苹果引领全球AMOLED行业智能手机应用 中尺寸产品迎AI显示增长拐点 中国向技术创新转型

苹果引领全球AMOLED行业智能手机应用 中尺寸产品迎AI显示增长拐点 中国向技术创新转型

随着智能终端设备的蓬勃发展以及终端厂商对OLED显示面板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全球AMOLED行业正处于高速扩张黄金期,市场渗透率不断刷新纪录。根据数据,2017-2024年全球AMOLED市场渗透率由18%提升至41%。

2025年08月18日
我国硫化锌行业呈现出积极发展态势 产需规模稳步增长

我国硫化锌行业呈现出积极发展态势 产需规模稳步增长

硫化锌(ZnS)是一种重要的II-VI族半导体材料,由于其纳米尺度下丰富的形貌、优异的物理与化学性质,目前已被广泛地研究。近年来得益于技术进步、应用领域拓展及政策支持等,我国硫化锌行业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市场规模逐年增长。据统计,2024年我国硫化锌行业市场规模已达到11.39亿元。

2025年08月16日
三星、LGD等日韩两国企业相继退场 我国液晶面板行业主导产业链优势显著

三星、LGD等日韩两国企业相继退场 我国液晶面板行业主导产业链优势显著

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地区企业在液晶面板领域的不断投入,以及日韩厂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陆续退出,中国大陆地区在2017年首次成为全球高世代产能最大地区,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根据预测,2024年中国大陆厂商在全球G5及以上LCD产能面积(以下简称“全球LCD产能”)中预计占比达到65.2%;预计2025年整体中国大陆厂商在

2025年08月16日
拿下全球七成份额 我国面板行业产能狂飙 车载、电竞屏、专显打开成长天花板

拿下全球七成份额 我国面板行业产能狂飙 车载、电竞屏、专显打开成长天花板

随着中国大陆高世代线产能持续释放以及韩国龙头厂商三星、LG陆续关停LCD产线,全球LCD产能快速向中国大陆集中,目前中国大陆已经成为全球LCD产业的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显示面板产业市场规模达1.3万亿元,已占据全球半壁江山。两大主流显示技术:液晶显示器市场占比56.25%,有机发光二极管市场占比14.51%。

2025年08月16日
中国显示驱动芯片封测行业高增 中国台湾双寡头主导市场大陆厂商逐渐崛起

中国显示驱动芯片封测行业高增 中国台湾双寡头主导市场大陆厂商逐渐崛起

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封测主流厂商主要分布在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显示驱动芯片封测韩国厂商主要包括三星、LG,它们采用全产业链整合模式,具备较强的技术与规模优势,但基本不对外服务。中国显示驱动芯片封测市场主要由中国台湾厂商占据,经过系列并购整合后,目前中国台湾仅剩颀邦科技、南茂科技两家规模较大的显示驱动芯片封测厂商,形成

2025年08月16日
伺服系统行业:工业自动化提供稳增长力 机器人打造新增长极 国产化发展正当时

伺服系统行业:工业自动化提供稳增长力 机器人打造新增长极 国产化发展正当时

近年我国工业自动化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市场规模不断增长。目前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已达千亿级,这将给伺服系统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数据,2017-2024年,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由1669亿元增长至301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8%。

2025年08月1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