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碳化硅行业渗透率将加速提升 车企、光伏厂商等大举分食下游蛋糕

1、碳化硅定义及分类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碳化硅行业发展深度研究与投资趋势分析报告(2024-2031年)》显示,碳化硅化学性能稳定、导热系数高、热膨胀系数小、耐磨性能好。此外,碳化硅的硬度很大,莫氏硬度为9.5级,仅次于世界上最硬的金刚石(10级),具有优良的导热性能。

碳化硅性质分析

定义

主要内容

物理性质

高硬度(克氏硬度为3000kg/mm2),可以切割红宝石;

高耐磨性,仅次于金刚石;

热导率超过金属铜,是Si3倍,是GaAs8~10;

热稳定性较高,在常压下不可能熔化;

散热性能好,对于大功率器件非常重要。

化学性质

耐腐蚀性非常强,室温下几乎可以抵抗任何已知的腐蚀剂;

SIC表面易氧化生成SiO2薄层,能防止其进一步氧化,在高于1700℃时,这层氧化膜熔化并迅速发生氧化反应;

4H-SIC6H-SiC带隙约是Si3倍,是GaAs2;其击穿电场强度高于Si一个数量级,饱和电子漂移速度是Si2.5倍。H-SiC的带隙比6H-SiC更宽。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目前,工业生产的碳化硅分为黑碳化硅和绿碳化硅两种,都属于α-碳化硅。其中,黑碳化硅含SiC约95%,其韧性高于绿碳化硅,用于玻璃、陶瓷、石材、耐火材料、铸铁和有色金属等加工抗张强度低的材料;绿碳化硅含SiC约97%以上,自锐性好,大多用于加工硬质合金、钛合金、光学玻璃、精磨高速钢刀具。

碳化硅分类

<strong>碳化硅分类</strong>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碳化硅行业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

现阶段,我国“十四五”规划已将碳化硅半导体纳入重点支持领域。随着国家“新基建”战略的实施,碳化硅半导体将在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碳化硅属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处于宽禁带半导体产业的前端,是前沿、基础的核心关键材料,在5G通信、国防应用、数据传输、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领域广泛应用。

我国碳化硅市场应用规模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渗透,新能源汽车占行业下游应用市场的份额为38%。其次是消费类电源,占比为22%;光伏占据着15%的份额。

我国碳化硅市场应用规模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渗透,新能源汽车占行业下游应用市场的份额为38%。其次是消费类电源,占比为22%;光伏占据着15%的份额。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碳化硅受新能源汽车厂商热捧,助力行业渗透率上升

具体来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碳化硅凭借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等优异特性,能有效提升续航、节省电池成本。自2019年来,包括保时捷、小鹏汽车、理想汽车、极氪汽车、阿维塔、问界等整车品牌,都已经推出800V高压系统,其中的关键就是碳化硅,其主要原因是搭载碳化硅功率器件的高压系统,普遍可以实现十多分钟即可将电池电量从10%充至80%。而且,由于碳化硅逆变器体积较小,还可搭载成本更低的冷却系统,从而降低整车成本。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主驱逆变器、车载OBC、DC/DC转换器已率先开启SiC SBD、SiC MOS的渗透。

碳化硅在汽车主驱、OBCDC/DC 的应用情况

模块

SiC器件类型

可替换硅基器件

相比硅基优势

代表车型

主驱

MOSFET

Si-IGBT

提升能量转化效率、减小系统体积、提高开关频率

特斯拉Model3/Y、蔚来ET5/ET7

OBC

MOSFET

Si-IGBT/Si-MOSFET

提升能量转化效率、减小系统体积

比亚迪海豹、丰田bZ4X

SBD

PFCSi-SBD

提升整流效率

DC/DC

MOSFET

Si-IGBT/Si-MOSFET

提升能量转化效率、减小系统体积

SBD

前后两级Si-SBD

提升整流效率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在此背景下,碳化硅受新能源汽车厂商热捧,加速推出搭载碳化硅的车型,助力行业加速渗透。在车企方面,根据数据,2023年,小鹏G6、极氪X、智己LS6等多款20-25万元价格段的标配碳化硅车型上市,未来仍将有同价格段车型如极氪007等上市。

我国主流碳化硅车型一览

车企

车型

上市时间

价格段(万元)

型号

是否800V

是否搭载碳化硅

特斯拉

Model 3

2018

25.99-29.74

B级轿车/纯电

标配

Model Y

2020

26.39-36.39

BSUV/纯电

标配

Model X Plaid

2021

83.89

BSUV/纯电

标配

Model S Plaid

2021

82.89

B级轿车/纯电

标配

蔚来

ET5T

20236

29.8-35.6

B级轿车/纯电

标配

理想

MEGA

20242

50

MPV/纯电

标配

小鹏

G6

20236

20.99-27.69

BSUV/纯电

标配

华为

智界S7

202311

25.80-35.80

B级轿车/纯电

标配

阿维塔12

202311

30.08-40.08

B级轿车/纯电

标配

问界M9

202312

50-60

DSUV/纯电&混动

标配

小米

SU7

2024

暂无报价

C级轿车/纯电

标配

比亚迪

仰望U8

20239

109.8

越野SUV/混动

标配

方程豹豹5

202311

28.98-35.28

越野SUV/混动

800V

标配

仰望U9

2024

暂无报价

超跑/纯电

标配

吉利

极氪 X

20234

18.98-22.98

ASUV/纯电

标配

极氪001FR

202310

76.9

C级超跑/纯电

标配

极越 01

202311

24.99-33.99

CSUV/纯电

标配

极氪CS1 E

2023年底

暂无报价

B级轿车/纯电

标配

上汽

智己LS 6

202310

22.99-29.19

CSUV/纯电

标配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整车企业还扩大对于碳化硅功率器件的投入。例如,东风集团旗下的智新半导体碳化硅模块已于去年搭载于相关车型上;比亚迪也透露在开发碳化硅功率器件;10月22日,一汽红旗宣布,由研发总院新能源开发院功率电子开发部自主设计的碳化硅功率芯片完成首次流片。此外,斯达半导、中国中车、三安光电、华润微电子、派恩杰、芯聚能等企业也在布局车规级碳化硅产品。

4、800V车型渗透,充电桩升压、提效需求拉动碳化硅行业应用

而要满足新能源汽车快充需求,直流快充桩电压需要提升到800-1000V,所用功率器件耐压必须提高到1200V以上,适合应用碳化硅。此外,使用碳化硅器件还能降低拓扑复杂度,减少驱动配套电路数量与功率器件用量,对于运营商而言,应用SiC器件可以减少开关损耗,提升转换效率。因此,南方电网、巨湾技研、FreeWire、Rhombus等厂商已发布碳化硅技术为核心的充电桩项目,行业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

充电桩SiC器件应用进展

厂商/项目

产品

SiC应用情况

欧陆通

充电模块

采用SiC技术的75KW液冷超充电源模块,宽电压输出200-1000V、宽电压输入260Vac-530V,可实现半载97%,满载96.5%的高效率

优优绿能

充电模块

已推出40kW60kWSiC液冷充电模块产品,其中40KWSiC模块最高转换效率可达97%

盛弘股份

充电模块

SiCMOS50kW充电模块,最高效率超过97%,支持最大133.3A电流稳定输出,支持50-1000V超宽电压输出范围

钛芯电子

充电模块

SiCtron™功率器件的应用,可以将充电桩充电效率提高到96%。以160KW充电桩为例,使用碳化硅器件其体积重量可降低30%,充电时间可缩短50%,约30分钟可以完成一台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

南方电网

充电桩

采用SiC技术,其充电桩充电峰值效率达96%,充电场站能耗下降11%,平均20个桩可节省2.5万度电/

巨湾技研

充电桩

采用碳化硅充电桩技术,项目总体规划产能为8Gwh/年,具备为12万辆新能源汽车实现配套的能力。项目预计2023年三季度试产,2025年全面建成

威胜

充电桩

威胜联手三安通过研究碳化硅有序充电模块,打造了碳化硅充电桩,项目已完成试点。以120kW充电桩为例,普通充电桩充电效率为93%,占地面积为0.4m,碳化硅充电桩充电效率可达97%,占地面积减少至0.3m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5、碳化硅行业可提升光伏逆变器转换效率

光伏领域,根据相关资料可知,在50KW的组串式逆变器中,Si二极管被SiC二极管替代后有望实现0.3%的系统效率提升。目前,在光伏逆变器的DC/DC升压电路、DC/AC逆变电路中均有碳化硅器件的替代方案,同时应用端、功率器件及光伏逆变器厂商均积极推出相关产品。

光伏逆变器SiC器件应用进展

公司

推出年份

SiC应用情况

英飞凌

2012

适用于光伏逆变器的耐压为1200VSiC型“CoolSiC产品群”产品投产

富士电机

2014

积极推进SiCMOSFET的实用化,20148月开始量产输出功率为1000kW光伏逆变器

田渊电机

2014

采用SiC二极管的逆变器通过减少开关损耗和导通损耗,大幅降低了转换损失

三菱电机

2014

“全SiC-IPMT”电源调整器产品,只使用一个逆变器,可支持4.4kW的输出功率,将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的转换效率为98.0%

阳光电源

2014

组串逆变器采用了SiCMOS器件,并于2017年在组串式逆变器中实现规模化应用

西门子

2020

推出额定输出功率分别为155kW165kW的用于光伏项目的组串式逆变器,均采用了SiC晶体管设计。与传统逆变器相比,采用SiC晶体管的逆变器具有更高的功率密度,更少的冷却需求和更低的整体系统成本

安森美半导体

2020

推出了适用于太阳能逆变器应用的全SiC功率模块,已被全球领先的电源和热管理方案供应商台达选用,用于支持其M70A三相光伏组串逆变器,产品能实现高达98.8%的峰值能量转换能效

德国Fraunhofer ISE

2021

研发了一款250KWSiC逆变器,可用于连接中压系统的公用事业规模的光伏项目,其运行转换效率为98.4%,可以节省高达40%的体积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YD)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乳胶行业:供需失衡加剧推高进口依赖度 供应链脆弱性成核心挑战

我国乳胶行业:供需失衡加剧推高进口依赖度 供应链脆弱性成核心挑战

当前,我国天然乳胶市场呈现显著的供需矛盾。从生产端来看,国内天然乳胶产能高度集中于云南、海南、广东三大基地,其中云南与海南合计贡献全国98.2%的产量。但受气候影响(如2025年二季度海南产区降雨导致原料产出不及去年同期),供应稳定性不足。

2025年10月28日
我国己内酰胺行业现状分析:价格震荡下行、盈利减弱 贸易格局实现逆转

我国己内酰胺行业现状分析:价格震荡下行、盈利减弱 贸易格局实现逆转

我国己内酰胺下游消费结构呈单一且高度集中的特点,其核心下游尼龙6在锦纶纤维与工程塑料的双轮驱动下产量稳步增长,为上游己内酰胺提供了持续需求支撑。供应端与贸易端同步发力,2020-2024年己内酰胺行业产能、产量持续提升,出口规模也大幅增长,并于2024年实现贸易格局的关键转变——从净进口转为净出口,贸易差额同步由逆转顺

2025年10月28日
我国三聚氰胺行业供需失衡、价格下跌,企业如何破局?

我国三聚氰胺行业供需失衡、价格下跌,企业如何破局?

自2023年起,我国三聚氰胺行业扩能提速,2024年产能同比增长11.06%,预计2025年将达260万吨(同比增长12.55%)。自2025年以来,行业面临供需失衡加剧的挑战,价格不断承压,从2025年1月初的6322.5元/吨下跌至9月末的5550元/吨,累计跌幅约12.22%;同期出口虽保持增长,却呈现 “量增价

2025年10月22日
我国硝酸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装置大型化趋势显著 熔盐储能或打开新增量空间

我国硝酸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装置大型化趋势显著 熔盐储能或打开新增量空间

近年来,我国硝酸行业产能与产量保持低速增长,2020–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约为2.74%和3.4%。与此同时,出口规模快速扩大,同期出口量和出口额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25.16%和22.78%,2025年1–9月延续高增态势,同比分别增长76.07%和61.64%。行业呈现装置大型化、规模化发展趋势,并在环保政

2025年10月21日
我国聚乙烯醇行业:技术路线稳定但成本承压 差异化与高端化成企业破局关键

我国聚乙烯醇行业:技术路线稳定但成本承压 差异化与高端化成企业破局关键

我国为全球聚乙烯醇(PVA)产业的核心生产国,年产能稳定在百万吨级以上,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如2023年我国聚乙烯醇(PVA)产能达120万吨,占全球总产能48%左右。一方面,国家与地方持续出台有针对性的产业支持措施,为我国聚乙烯醇及其上下游协同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另一方面,下游医药、光电、高端包装、液晶

2025年10月20日
我国醋酸甲酯行业:已建立起完备的产业链条 头部企业技术优势与规模效应日益凸显

我国醋酸甲酯行业:已建立起完备的产业链条 头部企业技术优势与规模效应日益凸显

得益于市场向好,近年我国醋酸甲酯行业的企业数量持续增加,行业产能也在不断扩大。到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醋酸甲酯生产重要基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醋酸甲酯产量达137.6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38%以上,稳居全球首位。其中华东地区(江苏、浙江)依托长三角化工园区形成完整产业链配套,贡献全国65%产能。

2025年10月20日
我国碳酸锶:下游消费以磁性材料为主 多重因素扰供给致价格上行

我国碳酸锶:下游消费以磁性材料为主 多重因素扰供给致价格上行

碳酸锶作为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其下游应用高度集中于磁性材料领域,同时电子元器件等新兴市场增长潜力显著。值得一提的是,政策淘汰落后工艺、龙头辛集化工停产重整、海外墨西哥工厂损毁,再叠加伊朗天青石进口物流受阻,多重供给端冲击相互交织共同推高国内碳酸锶供应压力,进而带动其价格从2024年9月的8000元/吨涨至2025年6月的

2025年10月20日
建筑节能与汽车轻量化驱动聚氨酯密封胶需求增长 市场呈现国产主导外资高端格局

建筑节能与汽车轻量化驱动聚氨酯密封胶需求增长 市场呈现国产主导外资高端格局

受建筑节能改造、新能源汽车轻量化下游需求驱动,近年我国聚氨酯密封胶市场规模呈现稳健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聚氨酯密封胶市场规模约58亿元,同比增长18%。预计2025年,我国聚氨酯密封胶市场规模突破60亿元,年增长率达12%-18%。

2025年10月1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