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草酸行业现状分析:市场规模庞大 精制草酸带来额外需求增量

1、草酸概述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草酸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24-2031年)》显示,草酸又称乙二酸,是一种二元酸,因其由两个羧基相连,酸性强于其他二元酸,并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基础化工材料之一。相对于多数强酸,草酸多以固体形态存在,便于运输与储存。

国内外草酸生产工艺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氧化法、甲酸钠法、一氧化碳偶联法、乙二醇硝酸氧化法、丙烯氧化法等,其中碳水化合物氧化法和一氧化碳偶联法在国内工业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碳水化合物氧化法直接以碳水化合物或农业副产品及其废料为原料,通过硝酸氧化制取草酸。该法收率低,并且尾气中含有大量氮氧化物,毒性大且污染严重。华鲁恒升的草酸采用一氧化碳偶联法工艺,该工艺为一氧化碳和亚硝酸酯在高温常压下偶联合成草酸二甲酯,草酸二甲酯水解即得草酸和甲醇。分离后的醇液,再氧化生成亚硝酸酯,可循环使用。相对氧化法而言,该工艺选择性高、工艺简单、产品纯度高、生产成本低。

草酸产品可以分为工业草酸和精制草酸,其中精制草酸是由工业草酸提纯精制后生成的高纯草酸。从产品结构上看,目前行业内以工业草酸为主,精制草酸占比约7%。

草酸产品可以分为工业草酸和精制草酸,其中精制草酸是由工业草酸提纯精制后生成的高纯草酸。从产品结构上看,目前行业内以工业草酸为主,精制草酸占比约7%。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我国是全球最大草酸生产供应国,市场集中度高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我国草酸年产能规模达118万吨,行业集中度较高。其中,华鲁恒升、龙翔实业、丰元股份及通辽金煤等草酸年生产装置规模分别达50万吨、15万吨、12万吨、10万吨,CR4达74%。

我国草酸行业产能统计情况

企业名称

省份

现有产能(万吨)

备注

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

50

一氧化碳偶联法

龙翔实业有限公司

福建

15

碳水化合物氧化法

山东丰元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

12

改良碳水化合物氧化法

通辽金煤化工有限公司(丹化科技控股)

内蒙古

10

一氧化碳偶联法

山西省原平化工有限公司

山西

8

甲酸钠法

福建省邵武精细化工厂

福建

6

碳水化合物氧化法

山东阿斯德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

5

一氧化碳偶联法

牡丹江鸿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黑龙江

5

甲酸钠法

鄄城辉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

5

碳水化合物氧化法

南京莱华草酸有限公司(丰元化学控股)

江苏

2

一氧化碳偶联法

合计

/

118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碳水化合物氧化法和甲酸钠法为草酸行业主要生产工艺

不过,目前,我国草酸行业大部分生产工艺依旧采用生产成本较高的碳水化合物氧化法和甲酸钠法,此类工艺环保污染较大,少数企业采用一氧化碳偶联法工艺。其中,华鲁恒升是一氧化碳偶联法工艺的代表企业,产品纯度高、生产成本低,其中工业草酸产品可达到优等品级别,并且将进一步布局精制草酸业务。

不过,目前,我国草酸行业大部分生产工艺依旧采用生产成本较高的碳水化合物氧化法和甲酸钠法,此类工艺环保污染较大,少数企业采用一氧化碳偶联法工艺。其中,华鲁恒升是一氧化碳偶联法工艺的代表企业,产品纯度高、生产成本低,其中工业草酸产品可达到优等品级别,并且将进一步布局精制草酸业务。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4、工业草酸需求稳步提升,精制草酸带来额外增量

在下游应用方面,我国草酸行业在制药领域应用份额占比达20%,而稀土和新能源领域均占据30%的应用份额。

在下游应用方面,我国草酸行业在制药领域应用份额占比达20%,而稀土和新能源领域均占据30%的应用份额。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从种类需求来看,在工业草酸方面,近几年随着环保限产影响减弱,制药行业开工率逐渐提升,稀土行业竞争格局趋于改善,工业草酸需求稳步上升。在精制草酸方面,光伏玻璃需要具备极高的透光率,通常选用透明、含铁量低的超白玻璃,所以随着国内光伏装机量持续高增,带动上游石英砂酸洗需求增长。而酸洗石英砂工艺是目前成熟的、效果较好的去除石英颗粒表面杂质的方法,常见配方有草酸+氟化氢铵、草酸+氢氟酸等。

从种类需求来看,在工业草酸方面,近几年随着环保限产影响减弱,制药行业开工率逐渐提升,稀土行业竞争格局趋于改善,工业草酸需求稳步上升。在精制草酸方面,光伏玻璃需要具备极高的透光率,通常选用透明、含铁量低的超白玻璃,所以随着国内光伏装机量持续高增,带动上游石英砂酸洗需求增长。而酸洗石英砂工艺是目前成熟的、效果较好的去除石英颗粒表面杂质的方法,常见配方有草酸+氟化氢铵、草酸+氢氟酸等。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此外,电子陶瓷制造同样需要消耗大量草酸,所以随着电子陶瓷市场高速发展,带动草酸行业需求上升。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草酸需求规模约为96万吨,2025年有望达到110万吨以上。

此外,电子陶瓷制造同样需要消耗大量草酸,所以随着电子陶瓷市场高速发展,带动草酸行业需求上升。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草酸需求规模约为96万吨,2025年有望达到110万吨以上。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YD)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MTBE行业呈“供强需弱”态势 产品价格与利润齐跌

我国MTBE行业呈“供强需弱”态势 产品价格与利润齐跌

2025年上半年,我国MTBE行业整体呈现鲜明的“供强需弱”运行态势。受此影响,MTBE产品价格与行业利润双双下跌,部分工艺装置甚至陷入亏损。面对国内供应压力加大的局面,出口成为消化过剩产能的重要途径,推动MTBE 出口量实现快速增长。

2025年09月09日
我国正丁醇产能集中度下滑 市场呈现“供应充裕、需求滞后”特征

我国正丁醇产能集中度下滑 市场呈现“供应充裕、需求滞后”特征

我国正丁醇行业自2023年起进入扩能加速期,产能集中度下滑,头部企业产能规模排名呈现动态洗牌特征。目前,其下游消费结构高度集中,2024年丙烯酸丁酯、醋酸丁酯和DBP三大主力产品合计消费占比超过85%。2025年上半年,正丁醇市场呈现“供应充裕、需求滞后”特征,价格整体承压下行。

2025年09月08日
我国氧化铁颜料生产方法多元化 环保与能耗新国标推动行业绿色转型

我国氧化铁颜料生产方法多元化 环保与能耗新国标推动行业绿色转型

在我国,氧化铁颜料以其优异性能广泛应用于建材、涂料、化妆品、橡胶、塑料、造纸、陶瓷等行业,其中涂料占据最大消费份额。2025年上半年,我国氧化铁颜料产销量均上升,但出口需求有所回落。目前行业生产方法呈现多元化特征,以湿法工艺为主流。在环保与能耗双重要求下,行业正积极向绿色方向转型。

2025年09月08日
天然色素行业:政策及市场推动下中美两国替代空间广 全球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天然色素行业:政策及市场推动下中美两国替代空间广 全球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从全球主要市场看,欧盟早在2008年就已要求在食品包装披露六种合成色素的使用信息,这几乎消除了这些色素在食品和饮料产品中的使用,同时推动天然色素的替代进程,根据数据,目前欧洲天然色素渗透率已超80%。

2025年09月04日
我国环氧丙烷价格震荡下行 亏损程度进一步增加

我国环氧丙烷价格震荡下行 亏损程度进一步增加

我国环氧丙烷下游消费以聚醚多元醇为主,2024年占比超过75%。近年来,在聚醚多元醇产量强劲增长的拉动下,环氧丙烷表观消费量的持续上升。与此同时,我国环氧丙烷行业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产能产量持续增长,推动进口依存度不断下滑。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环氧丙烷产能持续向我国集中,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环氧丙烷生产国。然而,自20

2025年09月02日
我国丙烯酸丁酯下游消费高度集中 供需错配下价格整体下跌

我国丙烯酸丁酯下游消费高度集中 供需错配下价格整体下跌

我国丙烯酸丁酯的下游消费结构高度集中,主要集中于胶粘剂和丙烯酸乳液两大领域。2025年以来,在行业产能持续放量的同时,下游胶粘剂、丙烯酸乳液等领域需求不及预期,叠加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导致市场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产品价格整体呈现下行态势。展望2025年下半年,随着巴斯夫湛江基地40万吨新产能的投放,国内市场供应压力预计将进

2025年09月01日
我国钛白粉下游消费以涂料为主 盈利空间收窄下行业掀起涨价潮

我国钛白粉下游消费以涂料为主 盈利空间收窄下行业掀起涨价潮

我国钛白粉下游消费以涂料为主,2023年占比接近六成;塑料次之,占比超20%;造纸位列第三,占比约10%。2019至2024年间,钛白粉出口持续放量,但2025年1-7月却呈现“量价齐跌”。与此同时,国内钛白粉均价走低,行业盈利空间收窄,以龙佰集团、安纳达、金浦钛业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其钛白粉业务营收与毛利率普遍下滑。为

2025年08月29日
我国氯碱行业分析:产能增速整体放缓 老旧装置改造有望成为抓手

我国氯碱行业分析:产能增速整体放缓 老旧装置改造有望成为抓手

氯碱行业主要包括烧碱和聚氯乙烯两大产品。近两年,我国氯碱行业产能增速整体有所放缓,并且后期实际投放产能有限。同时,由于氯碱属于高耗能行业,政策推动下的低效产能改造升级有望成为完成节能降碳目标的抓手。

2025年08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