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植物提取物行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原料质量控制重要性愈发凸显

植物提取物主要是指采用适当的溶剂或方法,从植物(植物全部或者某一部分)为原料提取或加工而成的物质,可用于医药行业、食品行业、日化行业及其它行业,涵盖辣椒红色素、辣椒精、叶黄素、水飞蓟素、葡萄籽提取物等多品类。植物提取物和中草药提取物之间存在概念上的交叉。我国植物提取物的原料主要来源于中草药,因此国内的植物提取物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称为中药提取物,在我国出口贸易统计中一般被列入中药类产品范畴。

植物提取物根据有效成分的含量可分为有效单体提取物、标准提取物和比率提取物三类;按成分分为甙、酸、多酚、多糖、萜类、黄酮、生物碱等;按照产品形态可分为植物油、浸膏、粉、晶状体等;按照用途,又可分为天然色素制品类、中药提取物制品、提取物制品类和浓缩制品类。

植物提取物分类

分类方法 品类
根据有效成分的含量 分为效单体提取物、标准提取物、比率提取物三类
按成分 分为甙、酸、多酚、多糖、萜类、黄酮、生物碱等
按照产品形态 分为植物油、浸膏、粉、晶状体等
按照用途 分为天然色素制品类、中药提取物制品、提取物制品类和浓缩制品类等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一、我国植物提取物规模不断发展壮大,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破600亿元

我国植物提取物行业发展起步较晚,于上世纪70年代才开始发展,且初期仅是作为药物生产的一个环节。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外贸的兴起,我国才真正进入了植物提取行业的起步阶段,并逐渐开始使用酶法提取、超声提取、超临界提取、膜分离技术等更高效的提取手段。随后到21世纪,随着植物提取技术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被市场大量采用,我国植物提取物市场才进入黄金发展期,规模才不断发展壮大。有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植物提取物市场规模达到近450亿元,预计到202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突破600亿元。

我国植物提取物行业发展起步较晚,于上世纪70年代才开始发展,且初期仅是作为药物生产的一个环节。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外贸的兴起,我国才真正进入了植物提取行业的起步阶段,并逐渐开始使用酶法提取、超声提取、超临界提取、膜分离技术等更高效的提取手段。随后到21世纪,随着植物提取技术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被市场大量采用,我国植物提取物市场才进入黄金发展期,规模才不断发展壮大。有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植物提取物市场规模达到近450亿元,预计到202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突破600亿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二、本土企业在国际上地位愈加凸显,外贸出口持续十年保持较高速增长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植物提取物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到目前本土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和分工合作中的地位作用愈加凸显,外贸出口持续十年保持较高速增长。植物提取物作为我国中药进出口产品类目中的主要原料性产品,占中药外贸50%的份额。单从出口来看,植物提取物占比达到60%。2023年我国出口额33.2亿美元,同比下降6%,全球市场份额超过20%、居世界第一。而进口额只有6.8亿美元,同比下滑12%。可见目前我国植物提取物主要用于出口,进出口市场呈现贸易顺差。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植物提取物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到目前本土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和分工合作中的地位作用愈加凸显,外贸出口持续十年保持较高速增长。植物提取物作为我国中药进出口产品类目中的主要原料性产品,占中药外贸50%的份额。单从出口来看,植物提取物占比达到60%。2023年我国出口额33.2亿美元,同比下降6%,全球市场份额超过20%、居世界第一。而进口额只有6.8亿美元,同比下滑12%。可见目前我国植物提取物主要用于出口,进出口市场呈现贸易顺差。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观研天下整理

具体从出口情况来看,2013-2015年是快速增长期,海外市场逐步开拓,产品出口放量。2016-2020年是调整平衡期,植物提取物年出口金额相对稳定,尤其是2018-2020年,植物提取物年出口额在23-24亿美元左右波动。2020-2022年是新一轮的爆发增长期,疫情激发了全球对健康的重视,大健康产品消费激增。反映到原料供应端,提取物市场迎来一波增长潮,这几年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额分别是24.4亿美元、30.3亿美元和35.3亿美元,疫情期间提取物出口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23年是疫情常态化的第一年,也是植物提取物行业艰苦奋战的一年。海外市场整体呈现需求下降、去库存的态势,直到2023年下半年,这一态势逐渐好转。从2023年数据看,全年出口额33.2亿美元,同比下降6%。

出口地区方面:尽管新冠疫情促使全球大健康产品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市场整体规模也在稳步扩大,然而目前美国市场的需求却呈现出疲软态势,已不再是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的首要市场。有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出口至美国市场的植物提取物总额为5.13亿美元,与往年相比,这一数字下降了26.3%,降幅显著。中国香港则成为了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的首要市场,向其出口额为6.71亿美元,同比增长21.7%,占总出口额的20.21%。

2023年植物提取物前十大出口市场统计

市场 出口金额(亿美元) 增速(%)
中国香港 6.71 21.7
美国 5.73 -26.3
日本 2.93 12.1
印度 2.39 30
马来西亚 1.49 -25.3
韩国 1.12 -15.3
泰国 1.09 28.9
西班牙 0.98 -16.3
德国 0.97 -21.9
墨西哥 0.91 -21.4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观研天下整理

从进口情况来看,2013-2019年,市场需求增长拉动植物提取物进口不断扩容。但之后的走势与植物提取物出口大相径庭,疫情期间,植物提取物出口不断上涨,但植物提取物进口反而出现下滑。2020年开始,植物提取物进口降幅较大,2021年至今仍处于波动调整期。2023年我国植物提取物进口6.8亿美元,同比下滑12%。

三、产品应用领域广泛,未来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植物提取物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4-2031年)》显示,植物提取物应用领域涵盖医药、保健食品、膳食补充剂、化妆品等多个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延展性,市场空间较大。而且,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及生产工艺的改善,新的提取物品种不断涌现,已知提取物新的适用场景也得到不断延伸,植物提取物市场需求空间也将随之扩大。由此可见,随着植物提取物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下游市场不断发展将带来广阔的市场需求。

目前从植物提取行业下游应用领域分布格局来看,根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食品饮料(营养补充/保健品)在植物提取行业的应用领域中占比最大,比重高达45%。其次是植物药制剂和化妆品,占植物提取行业应用领域的比重分别为26%、12%。

目前从植物提取行业下游应用领域分布格局来看,根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食品饮料(营养补充/保健品)在植物提取行业的应用领域中占比最大,比重高达45%。其次是植物药制剂和化妆品,占植物提取行业应用领域的比重分别为26%、12%。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观研天下整理

1、保健品

根据GB16740-97《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第3.1条将保健食品定义为:“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健康意识增强,人们对保健品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使得市场呈不断增长趋势。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保健品行业市场规模达2989亿元,同比增长10.4%。到 2023年我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增至3283亿元。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健康意识增强,人们对保健品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使得市场呈不断增长趋势。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保健品行业市场规模达2989亿元,同比增长10.4%。到 2023年我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增至3283亿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化妆品

近年来得益于人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化妆品赛道景气度高,发展迅猛。虽然2020年随着疫情的到来,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化妆品行业市场规模下滑到4000亿以下。但随后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加之电商直播平台的快速崛起,化妆品行业市场也逐渐回暖。2021年初,国家药监局官宣中国已成世界第二大化妆品消费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化妆品零售额达4142亿元。化妆品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窗口期,成为“五大消费热点”之一。

近年来得益于人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化妆品赛道景气度高,发展迅猛。虽然2020年随着疫情的到来,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化妆品行业市场规模下滑到4000亿以下。但随后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加之电商直播平台的快速崛起,化妆品行业市场也逐渐回暖。2021年初,国家药监局官宣中国已成世界第二大化妆品消费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化妆品零售额达4142亿元。化妆品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窗口期,成为“五大消费热点”之一。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医药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十二五”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促使需求不断释放,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医药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205.7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473.00亿元。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十二五”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促使需求不断释放,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医药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205.7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473.00亿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框架建设基本完成,政府投资建设重点从大中型医院向社区医院、乡村医院转变,国家对卫生支出的比重继续攀升,改革红利为医药市场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同时,考虑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疾病普遍化、行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医保体系的健全等因素的驱动,预计未来我国医药产业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从而也将带动植物提取物市场需求增长。

综上所述,随着保健品、医药、化妆品等下游市场的不断发展,也将带动我国植物提取物产业市场需求的增长。

四、原料质量控制重要性愈发凸显 需加强质量管控提高产品品质

虽然未来我国植物提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作为全球健康产品原料的最大生产供应出口国,我国植物提取物的质量管控工作尤为关键。另外进一步提高我国产品品质,对植物提取物进行全过程管理是一个大的必然趋势。对此我国要加大创新研发,加强质量管控,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植物提取产品品质,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共同牵头编制了《植物提取物良好生产规范》(GEP),引导植物提取行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目前,该规范正在向行业人士、企业等征求意见。(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PVC糊树脂下游应用领域呈现多元化特征 行业产能扩张步伐将提速

我国PVC糊树脂下游应用领域呈现多元化特征 行业产能扩张步伐将提速

截至2024年底,我国PVC糊树脂行业共有18家生产企业,其产能规模呈现清晰的梯队分化特征,可划分为三个层级。其中,行业领军企业沈阳化工以20万吨产能位居榜首,占比约为13.29%。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现有企业扩能规划,2025年行业产能扩张步伐将明显提速。

2025年08月01日
车衣膜成为我国TPU市场需求增长新动力 行业结构性矛盾、差异化竞争格局凸显

车衣膜成为我国TPU市场需求增长新动力 行业结构性矛盾、差异化竞争格局凸显

目前,制鞋是我国TPU下游最大消费市场,2024年占比接近30%。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汽车产业稳健发展和消费者对车辆保护意识的提升,车衣膜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为TPU行业带来强劲的增长动力。

2025年07月31日
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为氢氟酸行业开辟新空间 出口市场则呈回暖迹象

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为氢氟酸行业开辟新空间 出口市场则呈回暖迹象

目前制冷剂仍是我国氢氟酸下游最大消费领域,占比50%左右。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六氟磷酸锂、PVDF等关键材料对氢氟酸的需求大幅提升,为氢氟酸行业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2025年07月29日
萤石产量增长 我国氟化工产业资源优势显著 市场向高端转型 含氟制冷剂龙头受益

萤石产量增长 我国氟化工产业资源优势显著 市场向高端转型 含氟制冷剂龙头受益

作为世界萤石资源大国,我国拥有发展氟化工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使得我国在全球氟化工行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储量看,我国萤石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比重达23.9%,仅次于墨西哥(24.3%)。从产量看,我国萤石产量持续增长,2020-2024年由430万吨增长至660万吨,预计2025年我国萤石产量达690万吨,同比增长4

2025年07月28日
我国塑料管道行业:“四化”助力高质量发展 中国联塑为市场龙头企业

我国塑料管道行业:“四化”助力高质量发展 中国联塑为市场龙头企业

近些年,我国塑料管道行业注重基础研究,产学研融合不断深化,科技创新投入加大,新产品不断涌现,新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不仅在传统的建筑及市政给排水、燃气、供热及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比例不断提高,在新兴通讯、交通、化工、核电等应用领域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2025年07月26日
改性塑料行业需求将受家电升级和汽车轻量化驱动 国内竞争加剧下企业出海寻机

改性塑料行业需求将受家电升级和汽车轻量化驱动 国内竞争加剧下企业出海寻机

我国改性塑料行业进入门槛较低,生产企业数量众多,市场高度分散。根据数据,国内龙头企业—金发科技市占率仅为7.86%。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改性塑料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我国改性塑料出口规模波动增长。根据数据,2023年我国改性塑料出口量约11.1万吨,同比增长25.3%;我国改性塑料出口额约2.39亿美元,同比增长3.2%

2025年07月2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