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氟代碳酸乙烯酯(FEC)行业:下游需求强劲 产量及需求规模持续上升

一、概述

氟代碳酸乙烯酯(FEC)是一种化学物质,主要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形成SEI膜的性能更好,形成紧密结构层但又不增加阻抗,能阻止电解液进一步分解,提高电解液的低温性能。

在产业链方面,氟代碳酸乙烯酯(FEC)行业上游主要是氢代碳酸乙烯酯、氟化钾、碳酸乙烯酯、氟气等原材料;下游主要应用于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钴酸锂电池、锰酸锂电池等。

氟代碳酸乙烯酯(FEC)行业产业链图解

<strong>氟代碳酸</strong><strong>乙烯酯(FEC)行业</strong><strong>产业链图解</strong>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二、上游市场分析

1、氟化钾

氟化钾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能腐蚀玻璃和陶瓷,溶于氢氟酸及液氨,微溶于醇及丙酮。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不断深入,氟化钾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带动生产规模持续扩大。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氟化钾产量达到14.1万吨。

氟化钾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能腐蚀玻璃和陶瓷,溶于氢氟酸及液氨,微溶于醇及丙酮。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不断深入,氟化钾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带动生产规模持续扩大。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氟化钾产量达到14.1万吨。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氟化工

目前,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氟化工初级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氟化工深加工产品的主要进口国。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氟化工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20年达390.4万吨,预计2022年产量将可达398.4万吨。

目前,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氟化工初级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氟化工深加工产品的主要进口国。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氟化工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20年达390.4万吨,预计2022年产量将可达398.4万吨。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三、中游市场分析

目前,氟代碳酸乙烯酯(FEC)作为国内应用成熟、特性稳定的成膜添加剂能够辅助锂电池实现较大的性能提升,在电解液添加剂中使用量越来越多,致使产能持续上升。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氟代碳酸乙烯酯(FEC)产能为1.9万吨,预计2027年增长至21.3万吨。

目前,氟代碳酸乙烯酯(FEC)作为国内应用成熟、特性稳定的成膜添加剂能够辅助锂电池实现较大的性能提升,在电解液添加剂中使用量越来越多,致使产能持续上升。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氟代碳酸乙烯酯(FEC)产能为1.9万吨,预计2027年增长至21.3万吨。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同时,添加FEC锂电池主要适用于混合动力及纯电动车领域汽车,并且逐步向太阳能、风能等领域的储能存储扩展,市场需求持续上升。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氟代碳酸乙烯酯(FEC)行业需求量为6235吨,预计2022年将达到6858吨。

同时,添加FEC锂电池主要适用于混合动力及纯电动车领域汽车,并且逐步向太阳能、风能等领域的储能存储扩展,市场需求持续上升。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氟代碳酸乙烯酯(FEC)行业需求量为6235吨,预计2022年将达到6858吨。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近两年,我国氟代碳酸乙烯酯(FEC)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截止2021年已经增长到14.34亿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17.83亿元。

近两年,我国氟代碳酸乙烯酯(FEC)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截止2021年已经增长到14.34亿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17.83亿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四、下游市场分析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氟代碳酸乙烯酯(FEC)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3-2030年)》显示,氟代碳酸乙烯酯(FEC)行业下游主要应用于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钴酸锂电池、锰酸锂电池等。而锂电池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的核心组件,锂电池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3C产品、储能等领域,所以电解液与锂电池行业景气度与氟代碳酸乙烯酯(FEC)行业的终端市场发展现状息息相关。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实施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加速,拉动我国氟代碳酸乙烯酯(FEC)行业需求上升。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471.7万辆、456.7万辆,2023年1-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59.1万辆和45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0%和41.7%。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实施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加速,拉动我国氟代碳酸乙烯酯(FEC)行业需求上升。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471.7万辆、456.7万辆,2023年1-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59.1万辆和45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0%和41.7%。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YD)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聚烯烃产业:产能产量高增但需求放缓 高端聚烯烃技术突破使进口依赖度下降

中国聚烯烃产业:产能产量高增但需求放缓 高端聚烯烃技术突破使进口依赖度下降

随着产能扩张,我国聚乙烯、聚丙烯产量持续增长。2018-2024年我国聚乙烯、聚丙烯产量年复合增速分别为10.06%、8.71%,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市场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而聚乙烯、聚丙烯需求增速有所回落,2018-2024年间聚乙烯、聚丙烯表观消费量年复合增速分别为5.56%、6.69%,增长速度相对较慢,我国聚烯烃

2025年07月22日
我国LED封装胶行业分析:应用场景多元化 汽车、Mini-LED、Micro-LED将为市场带来新增量

我国LED封装胶行业分析:应用场景多元化 汽车、Mini-LED、Micro-LED将为市场带来新增量

随着市场存量LED光源、灯具二次替换的产品需求,以及商业活动、文化旅游、体育赛事、农业照明等消费需求明显恢复,照明市场凭借刚需属性、供应链优势快速发展,打开LED封装胶行业增长空间。按下游应用环节产值计算,中国LED照明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6388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约701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6%,预计

2025年07月22日
我国胶粘剂行业存在结构性矛盾 出口量持续上升 贸易顺差逐渐扩大

我国胶粘剂行业存在结构性矛盾 出口量持续上升 贸易顺差逐渐扩大

近年来,我国胶粘剂产量持续上升,2023年实现4.62%的同比增长。销售额则在2019-2022年保持连续增长态势,但2023年回落至1140.9亿元,较2022年下降0.91%。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胶粘剂行业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呈现“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低端产能相对过剩”的特征。从进口数据看,2019-2024年间,行

2025年07月22日
我国己二胺下游消费高度集中 产能实现跨越式提升 价格震荡下行

我国己二胺下游消费高度集中 产能实现跨越式提升 价格震荡下行

在上游原材料己二腈国产化进程加快,以及下游聚酰胺66和HDI需求强劲释放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己二胺行业产能实现跨越式提升,由2022年的66.5万吨激增至2024年的137.1万吨,增幅高达106%。与此同时,其价格整体震荡下行。

2025年07月22日
聚丙烯扩产带动成核剂行业需求增多 厂商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呈和科技处龙头地位

聚丙烯扩产带动成核剂行业需求增多 厂商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呈和科技处龙头地位

近年来,国内聚乙烯、聚丙烯持续扩产,带动成核剂市场需求快速增多。根据数据,2024年我国聚乙烯、聚丙烯产能分别为3431万吨、4369万吨,同比增长5.86%、9.39%。2024年我国成核剂需求量为1.3万吨,同比增长18.18%。

2025年07月16日
我国POE行业:汽车轻量化带来发展机遇 多家企业积极推进产能布局

我国POE行业:汽车轻量化带来发展机遇 多家企业积极推进产能布局

我国POE行业长期面临较高的技术准入门槛,核心难点集中在三大关键技术领域:茂金属催化剂研发、高碳α-烯烃制备以及聚合工艺优化。这些核心技术长期被埃克森美孚、陶氏化学等国际化工巨头所垄断。由于技术积累不足且产业化起步较晚,在2023年之前我国POE产品完全依赖进口,产业发展严重受制于人。

2025年07月16日
我国电石下游消费以PVC为主但占比渐下降 行业新旧产能更替持续推进

我国电石下游消费以PVC为主但占比渐下降 行业新旧产能更替持续推进

我国电石下游消费结构呈现高度集中的特征,PVC领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来,电石在PVC生产领域的消费占比从2020年的84%逐步下滑至2024年的78.84%。近年来,在政策调控和产能过剩的双重作用下,我国电石行业新旧产能更替持续推进。这一结构调整使得行业产能呈现波动,2024年降至4121万吨,同比小幅下降1.0

2025年07月15日
我国PTMEG行业:下游消费以氨纶为主 产能快速扩张 进出口均价同步下跌

我国PTMEG行业:下游消费以氨纶为主 产能快速扩张 进出口均价同步下跌

我国PTMEG产能从2021年的89.7万吨显著提升至2024年的15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0.75%。产量则由2019年的55.4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77.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58%。这一供给端的良好表现既受益于上游BDO原料供应保障体系的持续完善,也得益于下游氨纶市场需求的不断释放。此外,自2022

2025年07月0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