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23年5月全国港口货物吞吐及地区分布:上海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140.2%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三年5月份同期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当期值及累计值均呈现先降后长趋势。从当期值来看,2023年5月,全国港口货物吞出量当期值为146742万吨,同比增速为9%,较2021年5月港口货物吞出量当期值则增长了12138万吨;从累计值来看,2023年1-5月港口货物吞出量累计值为674583万吨,同比增速为7.9%,相较前两年同期的港口货物吞出量累计值均为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三年5月份同期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当期值及累计值均呈现先降后长趋势。从当期值来看,2023年5月,全国港口货物吞出量当期值为146742万吨,同比增速为9%,较2021年5月港口货物吞出量当期值则增长了12138万吨;从累计值来看,2023年1-5月港口货物吞出量累计值为674583万吨,同比增速为7.9%,相较前两年同期的港口货物吞出量累计值均为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

外贸货物吞吐量来看,2023年5月份,全国外贸货物吞出量当期值为43511万吨,同比增速约为10.1%,较2021年5月外贸货物吞出量当期值的40257万吨上升了3254万吨;从累计值来看,2023年1-5月外贸货物吞出量累计值为204198万吨,同比增速约为8.5%,较2021年同期的外贸货物吞出量累计值的195338万吨上升了8860万吨。

外贸货物吞吐量来看,2023年5月份,全国外贸货物吞出量当期值为43511万吨,同比增速约为10.1%,较2021年5月外贸货物吞出量当期值的40257万吨上升了3254万吨;从累计值来看,2023年1-5月外贸货物吞出量累计值为204198万吨,同比增速约为8.5%,较2021年同期的外贸货物吞出量累计值的195338万吨上升了8860万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

全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出量来看,2023年5月,全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出量当期值为93891万吨,同比增速为8.8%,较2021年5月沿海港口货物吞出量当期值的87920万吨上升了5971万吨;累计值来看,2023年1-5月沿海港口货物吞出量累计值为440098万吨,同比增速为7.2%,较2021年同期的沿海港口货物吞出量累计值的410107万吨上升了29991万吨。

全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出量来看,2023年5月,全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出量当期值为93891万吨,同比增速为8.8%,较2021年5月沿海港口货物吞出量当期值的87920万吨上升了5971万吨;累计值来看,2023年1-5月沿海港口货物吞出量累计值为440098万吨,同比增速为7.2%,较2021年同期的沿海港口货物吞出量累计值的410107万吨上升了29991万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

地区分布来看, 2023年5月份全国港口合计货物吞吐量当期值为146742万吨,其中沿海港口合计货物吞吐量当期值为93891万吨,内河港口合计货物吞吐量当期值为52851万吨,沿海港口中货物吞吐量最高的省份是山东省,当期值为17132万吨,内河合计中货物吞吐量最高的省份是江苏省,当期值为25339万吨。

地区分布来看, 2023年5月份全国港口合计货物吞吐量当期值为146742万吨,其中沿海港口合计货物吞吐量当期值为93891万吨,内河港口合计货物吞吐量当期值为52851万吨,沿海港口中货物吞吐量最高的省份是山东省,当期值为17132万吨,内河合计中货物吞吐量最高的省份是江苏省,当期值为25339万吨。

数据来源:交通运输部、观研天下整理

外贸货物吞吐量方面,2023年5月份全国港口合计外贸货物吞吐量当期值为43511万吨,其中沿海港口合计外贸货物吞吐量当期值为38925万吨,内河港口合计外贸货物吞吐量当期值为4586万吨。沿海合计中外贸货物吞吐量最高的省份是山东省,当期值为8902万吨,内河合计中外贸货物吞吐量最高的省份是江苏省,当期值为3669万吨。

外贸货物吞吐量方面,2023年5月份全国港口合计外贸货物吞吐量当期值为43511万吨,其中沿海港口合计外贸货物吞吐量当期值为38925万吨,内河港口合计外贸货物吞吐量当期值为4586万吨。沿海合计中外贸货物吞吐量最高的省份是山东省,当期值为8902万吨,内河合计中外贸货物吞吐量最高的省份是江苏省,当期值为3669万吨。

数据来源:交通运输部、观研天下整理

集装箱吞吐量方面,2023年5月份全国港口合计集装箱吞吐量当期值为2665万吨,其中沿海港口合计集装箱吞吐量当期值为2328万吨,内河港口合计集装箱吞吐量当期值为336万吨。沿海合计中集装箱吞吐量最高的省份是广东省,当期值为551万吨,内河合计中集装箱吞吐量最高的省份是江苏省,当期值为161万吨。

集装箱吞吐量方面,2023年5月份全国港口合计集装箱吞吐量当期值为2665万吨,其中沿海港口合计集装箱吞吐量当期值为2328万吨,内河港口合计集装箱吞吐量当期值为336万吨。沿海合计中集装箱吞吐量最高的省份是广东省,当期值为551万吨,内河合计中集装箱吞吐量最高的省份是江苏省,当期值为161万吨。

数据来源:交通运输部、观研天下整理(wss)

观研天下®专注行业分析十一年,专业提供各行业涵盖现状解读、竞争分析、前景研判、趋势展望、策略建议等内容的研究报告。更多本行业研究详见《中国港口水运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未来投资预测报告(2023-2030年)》。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5年上半年我国金属集装箱产量降至11682.4万立方米 同比下降1.4%

2025年上半年我国金属集装箱产量降至11682.4万立方米 同比下降1.4%

2020年1-6月,我国金属集装箱产量约为3235.9万立方米,同比下降29%;到2025年1-6月,我国金属集装箱产量累计约为11682.4万立方米,同比下降1.4%。

2025年08月13日
2025年上半年我国水路客运量同比下降2.5% 货运量同比增长4.3% 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25%

2025年上半年我国水路客运量同比下降2.5% 货运量同比增长4.3% 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25%

数据显示,近四年同期我国水路客运量当期值、累计值均呈先升后降走势。2025年6月,我国水路客运量为1868万人,同比下降6.9%;1-6月,我国水路客运量为12096万人,同比下降2.5%。

2025年08月07日
2025年上半年我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同比增长11.4% 其中国际航线周转量同比增长24.7%

2025年上半年我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同比增长11.4% 其中国际航线周转量同比增长24.7%

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5年6月民航运输总周转量为133.1亿吨公里,同比增速10.1%;1-6月民航运输总周转量为783.5亿吨公里,同比增速为11.4%。近四年1-6月同期我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当期值累计值均呈增长趋势。

2025年08月07日
2025年上半年我国公路客运量同比下降1.2% 货运量同比增长4% 建设固定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8.9%

2025年上半年我国公路客运量同比下降1.2% 货运量同比增长4% 建设固定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8.9%

数据显示,近四年1-6月份同期我国公路客运量呈先升后降走势。2025年6月,我国公路客运量当期值为94829万人,同比下降3.7%,1-6月我国公路客运量为576149万人,同比下降1.2%。

2025年08月07日
2025年上半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4% 其中内河港口吞吐量同比增长6.8%

2025年上半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4% 其中内河港口吞吐量同比增长6.8%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6月,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为890348万吨,同比增速为4%。整体来看,近四年同期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呈增长走势。

2025年08月05日
2025年上半年全国城市客运总量为5166380万人 同比下降2.4% 其中广东省以609891万人排名第一

2025年上半年全国城市客运总量为5166380万人 同比下降2.4% 其中广东省以609891万人排名第一

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近六年同期我国城市客运总量呈先升后降再升再降走势。2025年1-6月,我国城市客运总量为5166380万人,同比下降2.4%。

2025年08月05日
2025年上半年我国城市客运轮渡客运量约为3633万人 同比下降3.3% 其中江苏省客运量同比增长7.5%

2025年上半年我国城市客运轮渡客运量约为3633万人 同比下降3.3% 其中江苏省客运量同比增长7.5%

数据显示,近六年同期我国城市客运轮渡客运量呈先升后降再升再降走势。2025年1-6月我国城市客运轮渡客运量约为3633万人,同比下降3.3%。

2025年08月05日
2025年上半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同比增长3% 其中山西省客运量同比增长96.1%

2025年上半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同比增长3% 其中山西省客运量同比增长96.1%

数据显示,近六年同期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呈先升后降再升走势。2025年1-6月,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约为1614096万人,同比增长3%。

2025年08月0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