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聚酰亚胺薄膜行业现状:市场不断扩容 国产替代进程加速进行

一、行业相关概述

1、相关定义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聚酰亚胺薄膜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24-2031年)》显示,聚酰亚胺薄膜(PI薄膜)简称PIF,有“黄金薄膜”之称,是聚酰亚胺产业最重要的产品形态,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介电性能、化学稳定性以及很高的耐辐照、耐腐蚀、耐高低温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微电子、原子能、电气绝缘、液晶显示、膜分离技术等各个领域。

聚酰亚胺薄膜(PI薄膜)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薄膜类绝缘材料和最贵的薄膜材料之一,与碳纤维、芳纶纤维一起,被认为是目前制约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三大瓶颈性关键高分子材料。

聚酰亚胺(PI)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家族,主要是指主链上含有酰亚胺环(-CO-NR-CO-)的一类聚合物,产品形态包括薄膜、泡沫、纤维、光敏型聚酰亚胺与聚酰亚胺基复合材料等。其中PI薄膜占比超过70%。

聚酰亚胺(PI)是一种特种工程材料,其处于材料金字塔顶端,被誉为高分子材料金字塔的顶端材料,也被称为"解决问题的能手",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没有聚酰亚胺就不会有今天的微电子技术”。自上世纪60年代,各国都在将聚酰亚胺的研究、开发及利用列入 21世纪最有希望的工程塑料之一。

聚酰亚胺(PI)是一种特种工程材料,其处于材料金字塔顶端,被誉为高分子材料金字塔的顶端材料,也被称为"解决问题的能手",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没有聚酰亚胺就不会有今天的微电子技术”。自上世纪60年代,各国都在将聚酰亚胺的研究、开发及利用列入 21世纪最有希望的工程塑料之一。

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大数据,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2、生产制造工艺

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线通常包括原料预处理、挤出成型、拉伸、冷却固化等工艺环节。其中拉伸是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线中最重要的工艺环节之一。拉伸可以使聚酰亚胺薄膜的机械强度、尺寸稳定性和透明度等性能得到改善。拉伸通常包括一次拉伸和二次拉伸两个阶段。在一次拉伸中,挤出的聚酰亚胺薄膜被拉伸至一定比例,然后在二次拉伸中再次拉伸至目标尺寸。

聚酰亚胺薄膜典型制造工艺流程

<strong>聚酰亚胺薄膜典型制造工艺流程</strong>

资料来源:互联网

聚酰亚胺薄膜在亚胺化之前需要制膜成型,成型方法主要有流延法、流延拉伸法(双轴定向拉伸法)、浸渍法(铝箔上胶法)、喷涂法、挤出法和沉积法等。其中国际市场上较为常用的方法为流延法和流延拉伸法,其中相比于流延法,流延拉伸法常用于制备高性能的聚酰亚胺薄膜。在我国市场上,流延法及浸渍法工艺均较为成熟,其中浸渍法由于产品绝缘性能较差,正逐渐被淘汰。而技术难度较高的喷涂法、挤出法以及沉积法在2016年主要由日本先进企业掌握。

亚胺化方面,目前聚酰亚胺薄膜(以下简称PIF)主要合成工艺有两种,即热亚胺化法和化学亚胺化法。其中热亚胺化法将聚酰胺酸加热到一定温度,使之脱水环化;化学亚胺法是向温度保持在-5℃以下的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脱水剂和触媒,快速混合后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其脱水环化。目前国内90%生产厂家均采用热亚胺化法生产工艺,但国外基本已经完成了化学亚胺化法替代热亚胺化法。

目前聚酰亚胺薄膜(以下简称PIF)主要合成工艺对比

工艺 基本概述 适用领域 优势 缺点
热亚胺化法 是将聚酰胺酸加热到一定温度,使之脱水环化 适用于生产电子级以下PIF 工艺过程与装备简单 性能不足,无法生产满足电子级及以上的PI薄膜
化学亚胺化法 是向温度保持在-5℃以下的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脱水剂和触媒,快速混合后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其脱水环化 适用于电子级以上PIF生产 成品性能更佳,市场竞争力更强 工艺过程与装备比较复杂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二、市场规模不断增长,电子级PI薄膜占比最高

PI薄膜是目前性能极佳的薄膜类绝缘材料,因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化学稳定性、高辐射抗扰度、高低温抗扰度(-269℃至400℃),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宇宙飞船、火箭导弹、原子能、电子电器工业等多个领域。近年随着上述市场的不断发展,对各类PI薄膜的需求也在与日增加。

近年来随着下游市场不断发展,我国聚酰亚胺薄膜市场不断扩容,规模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16-2022年我国聚酰亚胺薄膜市场规模从25亿元增长到72.4亿元。估计2023年我国聚酰亚胺薄膜市场规模在80亿元左右。

近年来随着下游市场不断发展,我国聚酰亚胺薄膜市场不断扩容,规模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16-2022年我国聚酰亚胺薄膜市场规模从25亿元增长到72.4亿元。估计2023年我国聚酰亚胺薄膜市场规模在80亿元左右。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从细分结构来看,聚酰亚胺薄膜按照性能标准及使用场景,可进一步细分为电工 PI膜、电子PI膜、热控PI膜、特种级 P I膜等。不同应用级别PI价格差异巨大,高端电子级PI薄膜价格最高。低端电工PI薄膜为20万元每吨,低端电子PI薄膜为25万元每吨;电子PI薄膜与热控PI薄膜是35-100万元每吨;高端电子PI薄膜是100-200万元每吨,例如COF;CPI价格最高,可达到每吨2000-3000万元。

目前电子级PI薄膜占比最高。有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聚酰亚胺薄膜市场中,电子级PI薄膜占比最高,其市场规模26.3亿元,约占38%的市场份额;其次为特种级PI薄膜、热控PI膜和电工 PI膜,占比分为36%、14%和12%。

目前电子级PI薄膜占比最高。有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聚酰亚胺薄膜市场中,电子级PI薄膜占比最高,其市场规模26.3亿元,约占38%的市场份额;其次为特种级PI薄膜、热控PI膜和电工 PI膜,占比分为36%、14%和12%。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三、高端聚酰亚胺薄膜国产率较低,未来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自20世纪70年我国开始尝试自主研发PI薄膜的生产工艺以来,行业技术与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截至目前,国内已有桂林电器、山东万达微电子、株洲时代、深圳瑞华泰等数十家企业具备PI薄膜的生产能力或规划生产,基本已实现电子级以下PIF自给自足。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只是在制造过程相对简单的电工级PI薄膜领域实现大规模生产,产品质量处于全球领先位置。但是电子级PI薄膜仍对国外有较大依赖,进口依存度达到80%,其主要市场由杜邦、东丽、钟渊和宇部等海公司瓜分。国内仅有3家工厂采用化学亚胺化法生产工艺,起步较晚。

事实上,一直以来,聚酰亚胺薄膜尤其是高端领域的相关生产工艺及关键技术都被国外垄断,这已成为制约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从产能来看,当前包括美国杜邦公司、日本钟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日本东丽株式会社、日本宇部兴产株式会社和韩国SKC Kolon PI公司在内的美、日、韩企业占据了整个行业近80%的产能。

从专利申请量来看, CPI薄膜全球专利申请量仅占全球PI薄膜专利申请量的9%左右,我国专利申请量仅占2.6%左右,总体上CPI薄膜领域的专利技术储备量偏低。PI的核心技术被全球少数企业所掌握,杜邦(Dupont)、日本宇部兴产(Ube)、钟渊化学(Kaneka)、日本三菱瓦斯MGC、韩国PI尖端素材(原 SKPI)为高端PI薄膜主要供应商。

综上,从当前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来看,我国聚酰亚胺薄膜市场国产替代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上,从当前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来看,我国聚酰亚胺薄膜市场国产替代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尤其是高性能PI薄膜作为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卡脖子”材料,国产化需求较迫切。在高性能PI 薄膜领域,由于对设备定制、制作工艺、技术人才等方面要求苛刻,再加上发达国家行业寡头对PI薄膜生产技术、生产工艺进行严格保护。全球市场呈现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90%以上的市场份额掌握在美国、日本、韩国生产商的手中。杜邦(Dupont)、日本宇部兴产(Ube)、钟渊化学(Kaneka)、日本三菱瓦斯MGC、韩国PI尖端素材(原SKPI)以及中国台湾地区达迈科技(Taimide)是当前全球聚酰亚胺薄膜的主要生产商。

我国则相对落后,高性能PI 薄膜国产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有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热控领域的国占有率不到20%,电子领域的国产占有率不到10%。截至2023 年底国内主要高性能PI 薄膜厂商已投产年产能约 3426 吨,在建产能约2089 吨,仍低于国内市场需求量(热控和电子领域需求量分 别约4,000 吨和7,000 吨),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截止2023年国内主要 PI 薄膜厂商已建及在建项目情况

公司名称

已建产能

在建产能

瑞华泰

深圳基地:1050

深圳基地: 50

嘉兴基地:400

嘉兴基地:1200

国风新材

676

839

株洲时代华鑫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1000

中天电子

300

合计

3426

2089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国产进程加速,PI薄膜逐渐实现进口替代

在上述背景下,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行业内相关企业正逐步完善核心技术体系,国产替代进程加速进行,鼎龙科技、瑞华泰、国风新材、时代华鑫等国内公司相继扩增聚酰亚胺产品,促进了国内聚酰亚胺薄膜行业的发展。随着上述企业制造商加速发展,研发生产经验积累,国内企业逐步打破海外垄断,国产化PI薄膜逐渐实现进口替代。

其中时代华鑫建成了国内首条化学亚胺法PI薄膜生产线,成功实现了高性能PI膜“中国制造”,破解了困扰国内高分子化工行业几十年的难题。深圳瑞华泰薄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销量的全球市场占比约6%,标志国产PI薄膜厂商正式跨入全球竞争行列。

目前国内聚酰亚胺薄膜企业扩产布局情况

公司名称 企业布局
瑞华泰 在2021年IPO上市时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计划新增1,600吨高性能PI薄膜产能。
国风塑业 国风塑业于2016年开始聚酰亚胺薄膜研发,切入新材料领域,现有2条生产线已经实现批量生产,另外2条桂林电科院中标的生产线处于设计和安装阶段,设计规划产能790吨。
山东万达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是国内产能领先的电子级聚酰亚胺薄膜生产企业,拥有双向拉伸生产线5条。
时代华鑫 建成了国内首条化学亚胺法PI薄膜生产线,成功实现了高性能PI膜“中国制造”,破解了困扰国内高分子化工行业几十年的难题。未来公司将持续扩大产能,将PI薄膜的年产能提升到3000吨,实现规模效应的同时,积极向下游渗透,以满足国内外高尖端技术产业PI薄膜需求。
万润股份 积极布局热塑性聚酰亚胺材料领域,主要开发的PTP-01产品已实现中试级产品供应。旗下控股子公司三月科技生产的OLED用光敏聚酰亚胺(PSPI)成品材料已完成产品开发,目前正在积极开展下游面板厂推广工作。
国风新材 公司建成和在建的聚酰亚胺膜材料有12条产线,其中位于合肥市高新区 4 条热法生产线已建成投产;位于合肥市新站高新区聚酰亚胺生产线在建 8 条,其中两条热法生产线已进入安装调试阶段,其余生产线正按计划加速推进建设。
长阳科技 在研产品CPI薄膜(透明聚酰亚胺薄膜)主要应用于折叠手机,目前在小试阶段,公司将加快客户验证及改进步伐。
翔腾新材 正在研发的项目达到试生产阶段的包括高绝缘性双面聚酰亚胺胶带的研发。
天晟新材 具备高性能聚酰亚胺发泡材料的技术储备及生产研发能力。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硫酸行业供给分析:生产以冶金烟气回收为主 产量呈稳步增长态势

我国硫酸行业供给分析:生产以冶金烟气回收为主 产量呈稳步增长态势

全球硫资源贸易规律基本上是从油气加工中心贸易到磷肥供给中心。由于全球约一半的硫资源用于生产磷肥,中国、摩洛哥、美国三大磷肥供给中心又是全球最主要的硫酸进口国。中东、加拿大等油气加工中心恰恰是全球硫资源最主要的出口方。

2025年04月29日
我国聚甲醛行业进入新产能集中投放期 市场呈现明显结构性矛盾

我国聚甲醛行业进入新产能集中投放期 市场呈现明显结构性矛盾

自2023年起,我国聚甲醛行业进入新产能集中投放期,产能迎来快速扩张,2024年达到76万吨,预计未来几年产能将突破百万吨。截至2024年底,我国共有13家聚甲醛生产企业。其中,云天化、南通宝理分别以9万吨产能并列国内第一,合计占比23.68%。近年来我国聚甲醛产能快速扩张,但新增产能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导致同质化竞争激

2025年04月24日
我国丁二烯行业:供应偏紧下进口量维持高位 国内市场价格持续攀升

我国丁二烯行业:供应偏紧下进口量维持高位 国内市场价格持续攀升

近年我国丁二烯产能不断扩张。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丁二烯产能为669.7万吨,较2023年的654.6万吨,增长了15万吨。2025年我国丁二烯产能计划新增约120万吨,按照这个数量计算2025年中国丁二烯产能预计达789万吨。目前国内丁二烯行业产能前三的企业分别是浙江石化、中海壳牌和镇海炼化,产能分别达到70万吨

2025年04月24日
合成橡胶行业:原料丁二烯成本高位运行下利润承压 下游轮胎业投资释放带来机遇

合成橡胶行业:原料丁二烯成本高位运行下利润承压 下游轮胎业投资释放带来机遇

合成橡胶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合成橡胶市场自1958年实现工业化生产以来,已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能够生产丁苯橡胶、丁二烯橡胶、丁腈橡胶等多种产品。目前在市场需求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合成橡胶生产大国,产量保持稳步上升态势。数据显示, 2024年全年,我国合成橡胶产量

2025年04月23日
我国BDO行业正处扩能周期 但市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产品价格低位震荡

我国BDO行业正处扩能周期 但市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产品价格低位震荡

受多重因素驱动,我国BDO行业自2022年起进入快速扩能周期,产能规模持续攀升,截至2025年3月底突破500万吨。同时其产能也在持续增长。不过,在BDO产能快速扩张的同时,叠加下游需求不及预期,2024年我国BDO行业面临着供需矛盾问题,市场价格低位震荡。

2025年04月22日
全球乙二醇供应重心正移至中国为核心东北亚区域 国内进口依赖降低 关税战影响有限

全球乙二醇供应重心正移至中国为核心东北亚区域 国内进口依赖降低 关税战影响有限

近年来,随着中国、沙特及美国等国家的新增乙二醇产能持续投入使用,全球乙二醇产能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乙二醇总产能预计将达到6190万吨,近五年其年复合增长率在8.64%。

2025年04月22日
下游覆铜板、PCB市场需求变化推动我国电子树脂行业发展 未来看好高频高速树脂

下游覆铜板、PCB市场需求变化推动我国电子树脂行业发展 未来看好高频高速树脂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覆铜板生产国。近年来随着全球覆铜板产能逐渐向国内转移,我国覆铜板快速发展并成为全球产量及消费量最高的国家。近年产量逐年稳步增长,且地位稳固。有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大陆PCB覆铜板产量占比全球的70%以上,全球核心地位凸显。2019-2023年我国覆铜板产量从6.83亿平方米增长至10.2亿平方米,年

2025年04月18日
我国甲醇行业整体产能低速增长 绿色甲醇项目建设步伐加快

我国甲醇行业整体产能低速增长 绿色甲醇项目建设步伐加快

近年来我国甲醇产量和表观消费量逐年递增,但产量始终不能满足下游消费,进口量长期处于千万吨级,且对外依存度维持在10%以上。同时其产能整体呈现低速增长态势,2019-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1%。值得一提的是,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随着煤制甲醇和天然气制甲醇新增产能受限,兼具低碳环保与能源替代

2025年04月1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