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技术进步、研发计划启动及政策支持 共促我国合成生物学市场容量加速扩张

合成生物学是对生物体进行有目标的设计、改造乃至重新合成,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DNA重组技术发展的上世纪70年代。合成生物学汇聚并融合了生命科学、工程学和信息科学等诸多学科,在天然产物合成、化学工业、生物能源、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合成生物学关键技术图

<strong>合成生物学关键技术图</strong>

资料来源:DeepTech

合成生物学行业驱动因素

一、技术进步

1、基因编辑技术:DNA从头合成、组装、测序等相关技术飞跃发展,即科学家们可以自主设计需要的核苷酸序列,并进行重新组合,或对未知序列进行测序,为后续其他人工设计流程奠定了基础。

2、基因元件的标准化:随着人们对生物元件、遗传信息的开发研究不断深入,生物序列的不可见、已错配等问题给后续设计基因等操作带来较大不便。据此,麻省理工大学的奈特教授提出了“生物砖(BioBricks)”克隆技术,促进了标准化生物元件的装配,简化了设计与创造生命系统的过程,使生物合成更加简易快捷。即如同传统的机械制造那样,这顶技术使得特定结构和功能的DNA序列可共用一个标准的接口,拼接起来可形成一个新的生命系统。将DNA看作元件进行改造或组装极大地促进了合成生物学的标准化、统一化。

3、微生物底盘改造技术”及“细胞工厂”:不管是天然产物生产、代谢工程增产还是植物中的药物、高附加值化学品生产,都依赖细胞或微生物作为底盘应用的“工厂”。近年来细胞或生物体基因(组)底盘改造技术的蓬勃发展,例如CRISPR/Cas系统可用于调控基因表达强度、敲除基因、定点突变等,动态调控技术可随细胞内重要代谢物或荧光指标变化而随时自我调整,这些都加快了人工构建理想性状细胞的进程,进而已有研究将该技术拓展到医疗相关(如遗传病改造、修复等)。随之涌现了大批公司尝试将合成生物学构建出的高产菌株开发落地,2005年Amyris研发出了可以产生青蒿酸的酵母菌株,随后又开发了天然零卡路里甜味剂、法尼烯、大麻二酚等。类似的国外还有Ginkgo、Zymergen、Novozymes等,国内有凯赛生物、华恒生物等。

4、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指导下的新突破: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系统可按照“设计-构建-测试-学习(Design-Build-Test-Learn)”的循环流程,通过从大型实验数据集学习系统的行为模式,以预测复杂的细胞代谢、蛋白质结构,模拟分子间相互作用,优化启动子等基因元件,大大节省了理性设计时间,加速合成生物学的井喷式发展。

我国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研发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在一定领域取得成就,如在核酸与基因组合成共计2项专利,在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有1项专利等。

我国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研发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在一定领域取得成就,如在核酸与基因组合成共计2项专利,在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有1项专利等。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研发计划启动

1997年,我国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启动(“973计划”),主要支持国家重大需求驱动的基础研究和重大新兴交叉科学前沿领域。2010年启动部署“合成生物学”专题研究,其中安排了10个研发项目,为我国合成生物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2018年,在前期发展计划(“973计划”)的基础上,科技部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专项中重点部署“人工基因组合成与高版本底盘细胞”“人工元器件与基因线路”“人工细胞合成代谢与复杂生物系统”以及“使能技术体系与生物安全评估”等4项主要任务,涵盖了11个任务模块、47个研究方向。

 973 计划”合成生物学项目

项目名称

首席科学家

立项年份

人工合成细胞工厂

马延和

2011~2015

光合作用与人工光合叶片

常文瑞

2011~2015

新功能人造生物器件的构建与集成

赵国屏

2012~2016

微生物药物创新与优产的人工合成体系

冯雁

2012~2016

用合成生物学方法构建生物基材料的合成新途径

陈国强

2012~2016

抗逆元器件的构建和机理

林章凛

2013~2017

合成微生物体系的适配性

张立新

2013~2017

微生物多细胞体系的设计与合成

元英进

2014~2018

合成生物器件干预膀胱癌的基础研究

蔡志明

2014~2018

生物固氮及相关抗逆模块的人工设计与系统优化

林敏

2015~2019

资料来源:《中国合成生物学发展回顾与展望》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任务及资助情况

研究任务

申请数

立项数

资助经费/亿元

资助率(资助经费/申请经费)

基因组人工合成与高版本底盘细胞

44

20

4.19

46.9%

人工元器件与基因线路

55

19

4.04

34.2%

人工细胞合成代谢与复杂生物系统

57

24

4.48

40.3%

使能技术体系与生物安全评估

9

4

0.9

53.0%

资料来源:《我国“合成生物学”项目立项概况与实施管理建议》

三、政策推动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合成生物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随着合成生物学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内对于合成生物学产业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当前国内诸多省份已出台并颁布重点鼓励和支持合成生物学行业的政策,加强顶层设计,助推行业更快发展。如2021年10月,深圳市光明区政府颁发的《光明区关于支持合成生物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提出,支持合成生物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创新链建设、产业链建设、生态链建设以及合成生物界定等,其中对承接国家省市重点科技专项、新建改造GMP厂房、用房租金、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台灯四个方面的合成生物企业最高给予1000万元支持。

我国生物合成学相关政策汇总

公布时间

颁布部门

政策名称

合成生物学相关内容

2020.09.18

发改委

《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的指导意见》

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智利体系建设,加大生物安全与应急领域投资,加强国家生物制药检验检定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生物技术健康发展。

2020.09.27

江苏省发改委

《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意见》

聚焦产业应用推广需求,围绕低成本聚乳酸、生物基合成材料、新一代生物医用塑料等可降解塑料相关技术方向,加快突破技术瓶颈,为后续大规模产业化推广提供技术储备和支撑。

2021.01.19

北京市发改委

《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实施方案》

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临床研究优势,重点围绕细胞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高端医疗器械、智能医疗服务布局重大产业平台和重点项目;围绕“互联网+医疗”,为互联网医疗、智能医院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2021.06.09

深圳市人民政府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

生物育种方面,重点围绕组学技术、合成生物学、植物基因学、动物基因学、生态基因学、食品科学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2021.06.23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基因编辑、拼装、重组技术以及人工组织器官构建等合成生物学技术列为重点发展先导产业,以推动合成生物学工业应用以及相关急速临床应用。

2021.06.26

天津市人民政府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将布局建设合成生物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生物制造谷”、“细胞谷”建设。

2021.07.09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上海市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

支持医学与新兴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推进工程生物学、半导体合成生物学等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发展智能细胞、脑机融合等前沿技术。

2021.08.04

山西省人民政府

《山西省“十四五”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开展合成生物学基础研究和生物基高分子新型材料、仿生材料等应用技术开发,加速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生物降解聚酯等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发展生物基聚酰胺、生物降解聚酯、生物炭纤维复合材料等产品,推动人源化胶原蛋白产业化。

2021.09.01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上海市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类)“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

在发布的紧缺人才目录中,生命科学领域人才十分紧缺。包括代谢组学研究人才、微生物菌群和健康评估人才、合成科学和生命创制研究人才、细菌学研究人才等。

2021.09.02

江苏省人民政府

《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超前部署生物表型、农业合成生物、智慧农业等农业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发展农业绿色发展关键技术,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我省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2021.10.15

深圳市光明区政府

《光明区关于支持合成生物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

支持合成生物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创新链建设、产业链建设、生态链建设以及合成生物界定等,其中对承接国家省市重点科技专项、新建改造GMP厂房、用房租金、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台灯四个方面的合成生物企业最高给予1000万元支持。

2021.11.12

发改委&工信部

《关于推动原料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加快合成生物技术、连续流微反应、连续结晶控制等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重点发展合成生物技术、酶催化、生物催化剂(酶)筛选与制备、连续流微反应、连续结晶和晶型控制、高效分离纯化、药物微量杂质控制、过程分析等先进技术。

资料来源:国家及各省市人民政府、

随着合成生物学相关技术的发展,其成为传统技术的充分补充和替代,广泛用于医疗、化工、食品、农业、消费品等终端领域,并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不断增长,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000百万美元。

随着合成生物学相关技术的发展,其成为传统技术的充分补充和替代,广泛用于医疗、化工、食品、农业、消费品等终端领域,并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不断增长,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000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TC)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MTBE行业呈“供强需弱”态势 产品价格与利润齐跌

我国MTBE行业呈“供强需弱”态势 产品价格与利润齐跌

2025年上半年,我国MTBE行业整体呈现鲜明的“供强需弱”运行态势。受此影响,MTBE产品价格与行业利润双双下跌,部分工艺装置甚至陷入亏损。面对国内供应压力加大的局面,出口成为消化过剩产能的重要途径,推动MTBE 出口量实现快速增长。

2025年09月09日
我国正丁醇产能集中度下滑 市场呈现“供应充裕、需求滞后”特征

我国正丁醇产能集中度下滑 市场呈现“供应充裕、需求滞后”特征

我国正丁醇行业自2023年起进入扩能加速期,产能集中度下滑,头部企业产能规模排名呈现动态洗牌特征。目前,其下游消费结构高度集中,2024年丙烯酸丁酯、醋酸丁酯和DBP三大主力产品合计消费占比超过85%。2025年上半年,正丁醇市场呈现“供应充裕、需求滞后”特征,价格整体承压下行。

2025年09月08日
我国氧化铁颜料生产方法多元化 环保与能耗新国标推动行业绿色转型

我国氧化铁颜料生产方法多元化 环保与能耗新国标推动行业绿色转型

在我国,氧化铁颜料以其优异性能广泛应用于建材、涂料、化妆品、橡胶、塑料、造纸、陶瓷等行业,其中涂料占据最大消费份额。2025年上半年,我国氧化铁颜料产销量均上升,但出口需求有所回落。目前行业生产方法呈现多元化特征,以湿法工艺为主流。在环保与能耗双重要求下,行业正积极向绿色方向转型。

2025年09月08日
天然色素行业:政策及市场推动下中美两国替代空间广 全球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天然色素行业:政策及市场推动下中美两国替代空间广 全球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从全球主要市场看,欧盟早在2008年就已要求在食品包装披露六种合成色素的使用信息,这几乎消除了这些色素在食品和饮料产品中的使用,同时推动天然色素的替代进程,根据数据,目前欧洲天然色素渗透率已超80%。

2025年09月04日
我国环氧丙烷价格震荡下行 亏损程度进一步增加

我国环氧丙烷价格震荡下行 亏损程度进一步增加

我国环氧丙烷下游消费以聚醚多元醇为主,2024年占比超过75%。近年来,在聚醚多元醇产量强劲增长的拉动下,环氧丙烷表观消费量的持续上升。与此同时,我国环氧丙烷行业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产能产量持续增长,推动进口依存度不断下滑。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环氧丙烷产能持续向我国集中,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环氧丙烷生产国。然而,自20

2025年09月02日
我国丙烯酸丁酯下游消费高度集中 供需错配下价格整体下跌

我国丙烯酸丁酯下游消费高度集中 供需错配下价格整体下跌

我国丙烯酸丁酯的下游消费结构高度集中,主要集中于胶粘剂和丙烯酸乳液两大领域。2025年以来,在行业产能持续放量的同时,下游胶粘剂、丙烯酸乳液等领域需求不及预期,叠加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导致市场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产品价格整体呈现下行态势。展望2025年下半年,随着巴斯夫湛江基地40万吨新产能的投放,国内市场供应压力预计将进

2025年09月01日
我国钛白粉下游消费以涂料为主 盈利空间收窄下行业掀起涨价潮

我国钛白粉下游消费以涂料为主 盈利空间收窄下行业掀起涨价潮

我国钛白粉下游消费以涂料为主,2023年占比接近六成;塑料次之,占比超20%;造纸位列第三,占比约10%。2019至2024年间,钛白粉出口持续放量,但2025年1-7月却呈现“量价齐跌”。与此同时,国内钛白粉均价走低,行业盈利空间收窄,以龙佰集团、安纳达、金浦钛业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其钛白粉业务营收与毛利率普遍下滑。为

2025年08月29日
我国氯碱行业分析:产能增速整体放缓 老旧装置改造有望成为抓手

我国氯碱行业分析:产能增速整体放缓 老旧装置改造有望成为抓手

氯碱行业主要包括烧碱和聚氯乙烯两大产品。近两年,我国氯碱行业产能增速整体有所放缓,并且后期实际投放产能有限。同时,由于氯碱属于高耗能行业,政策推动下的低效产能改造升级有望成为完成节能降碳目标的抓手。

2025年08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