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襄阳市农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装备支撑

围绕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和实现乡村振兴,以“五强”建设为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重点产业,集聚资源要素,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装备支撑,全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智慧农业,全域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现代农业强市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到202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万元,年均增长6%;农林牧渔增加值达到550亿元,年均增长3%;主要农作物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两品一标”达到300个;培育3—5个襄字号全国知名品牌。

 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主导产业

按照种养农业调优化、加工农业品牌化、休闲农业特色化的发展思路,以专精特优为主攻方向,以建设“中国有机谷”为示范,突出抓好粮油、襄茶、水产养殖、现代畜牧、食用菌、林果药、牛肉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八大特色产业,打造粮食、油料、稻虾、生猪、禽业、茶叶、蔬菜、食用菌、林果、中药材、牛肉面、特色休闲食品等12大链条完整、特色鲜明、品牌引领、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为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粮油产业。坚持“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田间科学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加快集成技术推广应用,引导调整种植结构、调优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改善品质,确保有效供给。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步伐,推进南繁工程建设和本地种业发展,提高种业在大田种植的贡献率。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以粮食大县为重点,整镇连片推进现代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产能稳定在100亿斤左右。扩大优质专用小麦、优质稻面积,到2025年,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发展到500万亩,以国标二级稻以上、有机稻、虾稻为主的中高档优质稻100万亩。在草食养殖优势区域推动“粮改饲”,到2025年,“粮改饲”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优质油料作物面积稳定在140万亩以上。

襄茶产业。整合优势资源,实施茶园基地、龙头企业、标准体系、品牌建设、服务体系、茶旅融合“六大建设”,振兴绿茶,提升红茶,发展黑茶,壮大高香茶产业,形成以“襄阳高香茶”公用品牌为主、企业自主品牌为辅的茶叶品牌体系,打造具有规模和竞争优势的襄阳高香茶产业集群。到2025年,茶产业基地达到50万亩,高香茶产量2万吨。

水产养殖业。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积极培植新型渔业主体,着力发展现代水产种业,不断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广以“稻虾共作”为主的种养模式,加快小龙虾标准化养殖、繁育示范基地建设,建成小龙虾养殖基地30万亩,打造小龙虾等襄阳特色水产品品牌。到2025年,水产养殖面积达42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0万吨,优质水产基地达到30万亩,争创1—2个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现代畜牧产业。按照“猪禽提质、牛羊增量、加工增值”的发展思路,推动以生猪、肉牛、家禽为主的现代畜牧业规模化、绿色化发展,到2025年,生猪出栏数达到600万头、牛出栏数达到36万头、羊出栏数达到150万只、家禽出笼数达到7000万只,其加工转化率分别达到60%、50%、50%、70%,实现由调出大市向精深加工强市转变。推进畜禽规模养殖粪污综合利用,到2025年,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加快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到2025年,建设1个市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7个县级病死畜禽收集点、16个乡镇级区域性病死畜禽临时存放点。

食用菌产业。按照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思路,加强食用菌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加工企业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做好产业配套,加大品牌建设,提高产业效益,打造“买全国、卖世界”的集散基地。到2025年,全市木腐型食用菌栽培规模4.5亿袋、草腐型食用菌栽培面积5万亩,总产量50万吨。

林果药产业。优先发展油茶、核桃、板栗等木本粮油,积极发展杜仲、木瓜、厚朴、银杏、麦冬、天麻、当归、金银花、艾草等中药材。突破性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加快乡土树种培育,建设规模化、标准化花卉苗木产业基地和汉江流域林木种苗中心,打造鄂西北苗木花卉集散地。着力推进林下种植养殖业。开展高标准果园、新技术示范园等建设,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品种引进选育、科技培训力度,大力培育森林食品、生物制药、木本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林产加工业,发展精深加工,加快果业药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到2025年,林果药种植总面积达到120万亩。

牛肉面产业。创建襄阳牛肉面标准体系,多渠道、多方式宣传襄阳牛肉面,鼓励有实力的经营主体“走出去”,发展连锁经营,唱响“襄阳牛肉面”公用品牌,扩大襄阳牛肉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到2025年,门店达到13000家。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游乡村、吃土菜、住民宿、淘特产”乡村旅游综合业态,将休闲农业培育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为城乡居民提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休闲旅游体验。到2025年,打造2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市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达120个,乡村旅游总收入突破130亿元。

 创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持续开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创建,巩固提升生产经营能力和带动能力,每个行政村重点培育1—2个“六有”农民合作社、“六有”家庭农场。推进农民合作社区域性联合、行业性联合和产业链联合。到2025年,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均达到20%以上。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推广“六有”社会化服务规范,着力培育发展农资供给、农机作业、病虫害防治、动植物防疫、农产品销售等各类服务组织,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每个乡镇重点培育、提升1—2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机制

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坚持绿色兴农、融合兴农、创新兴农,推进农业全面升级。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为目标,持续推进农业减量化增长,努力构建资源利用节约高效、产地环境清洁环保、绿色供给能力提升的农业绿色发展新格局,建设以“中国有机谷”为核心的全国有机产业发展聚集区、集散地。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以增强农业生态涵养功能、产品增值功能、休闲观光功能、文化体验功能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推进试点县示范镇建设。推动农业创新发展。实施质量兴农战略,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提升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实施兴村富农战略,支持企业在乡村兴办生产车间、就业基地,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民转变生产方式,支持农民发展规模种养、初级加工、体验农业、中间服务。建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专业服务型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高素质农民“四支队伍”,促进农业创新发展。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建立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体系,完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体系,探索“三权分置”实现形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严格落实耕地粮食补贴政策。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形成有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治理体系。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服务互助合作试点,激活资本要素,为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能。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村级资源资产为依托,以品牌化创建为引领,立足资源禀赋、文化底蕴和比较优势,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每个村发展1—2个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到2025年,90%的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年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上的村分别达到100个、300个。

 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积极推进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加快由粮食产量大市向粮食产业大市转变,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地方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构筑襄阳粮食安全屏障。

加强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积极培育多元化粮食市场主体,引导粮食经纪人、家庭农场等新型市场主体有序发展。建立以城乡集贸市场和超市等零售市场为基础、粮食批发市场为骨干、粮食期货市场为先导、粮食物流中心为载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行规范的开放、竞争、有效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

加强现代粮食加工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实现“五优联动”和“三链协同”发展;积极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和“百千万”创建活动,加强粮油科技研发与运用,创建优质粮油品牌。提升粮机制造水平,打造智能粮机装备制造产业园。大力提升粮油精深加工能力和水平,做大做强粮油加工骨干企业,培育大型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油加工园区,打造1—2家年产值、销售收入达30亿元以上和8—10家年产值、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大型粮油加工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实现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

完善现代粮食流通物流体系。加快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争创“国家粮食物流园区”,积极融入铁路散粮运输系统,推进配套中心粮库建设,构建集仓储服务、综合运输、粮油加工、信息集散等现代物流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积极开拓粮食市场,鼓励外资、民间资本参与粮食流通系统建设,支持本地粮食企业与省外、境外企业合作,建立产供销协作长效机制,扩大市场占有率。

强化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增加市、县两级储备粮规模,优化储备粮品种结构,适当建立成品粮储备,巩固和提升社会优质资源储备能力。建立健全粮食安全体系,加强粮食安全形势监测预测,建立科学规范的粮油管理制度;推进粮油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建设,确保储备粮油质量安全;完善粮食仓储设施,重点改造中心粮库和维修危仓老库,支持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提升仓房及配套设施水平;支持粮食储藏科技创新,促进绿色储粮技术应用,确保储备粮安全;强化储备粮库日常监管,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完好。建立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完善粮食应急预案,建立反应快速、运转高效的应急供应协调联动机制,提升应急状态下粮食保障快速反应能力;积极推进粮食应急储备保障中心建设,新建应急成品粮油储备库,提升粮油应急配送和应急加工能力,推进应急供应点向乡镇社区延伸,基本建成应急储备粮油充足、应急设施布局合理、应急响应协同高效、应急供应主体多元的市县两级粮食应急网络保障体系。(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农业现代化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格局现状与未来动向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智慧农业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数据平台服务和无人机植保为主要应用场景

我国智慧农业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数据平台服务和无人机植保为主要应用场景

从生产应用场景来看,我国智慧农业生产环节主要有数据平台服务、无人机植保、精细化养殖、农机自动驾驶,其中数据平台服务占比最高,为40%;其次是无人机植保,占比为35%,而精细化养殖、农机自动驾驶占比各部位15%、10%。

2024年05月21日
2023年我国肉鸡出栏量增长9.83% 其中白羽肉鸡占比超过50%

2023年我国肉鸡出栏量增长9.83% 其中白羽肉鸡占比超过50%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这也带动了鸡肉、猪肉等肉制品需求量提高。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白羽肉鸡祖代更新数量为127.99万套,同比增长32.85%,为近五年新高。

2024年04月23日
我国大豆行业种植面积及产量已连续三年增长 黑龙江为主要产豆省份

我国大豆行业种植面积及产量已连续三年增长 黑龙江为主要产豆省份

从播种面积来看,2021年之后我国大豆种类面积一直为增长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23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 10470 千公顷,比上年增加 227 千公顷,增 2.2%;全国平均单产每公顷 1991 公斤,比上年增加 11 公斤,增 0.5%。

2024年04月17日
种业振兴行动持续进行 我国种子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回升 市场格局呈三梯队

种业振兴行动持续进行 我国种子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回升 市场格局呈三梯队

从市场规模来看,除了在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我国种子市场规模下降之外,其它年份均为增长趋势。数据显示,到2022年我国种子市场规模达到了1406亿元,同比增长2.0%。

2024年03月26日
2023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3.8% 去产能成为行业主要目标

2023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3.8% 去产能成为行业主要目标

具体从企业生猪出栏量来看,在2023年出栏量最高的企业是牧原股份,出栏量为6381.6万头;其次是温氏股份,出栏量为2626.22万头,第三是新希望,出栏量为1768. 24万头。

2024年03月12日
我国海参食品存在供不应求局面  行业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我国海参食品存在供不应求局面 行业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从产量来看,在2022年我国海参总产量248508吨,同上一年相比,同比增长了11.59%。具体从各地区来看,在2022年山东省海参产量100165吨,占比为40.3%;辽宁产量86140吨,占比为34.66%;福建省产量45636吨,占比为18.36%;河北省材料16159吨,占比为6.5%。

2024年03月0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